APP下载

把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成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2015-05-30

河南教育·高教 2015年3期
关键词:协同主体中心

河南省开展高校协同创新工作见事早、行动快,特别是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被确定为14个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在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协同创新中心,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科技实力较为薄弱的省份,只要方向选得准、措施得力,也可以在全国科技创新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协同创新中心是高校创新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肩负起牵头协同创新的重任,与其他创新主体配合联动,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同创新模式,努力把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成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创新人才的集聚区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一要坚持需求导向,切实瞄准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开展协同创新。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必须突出河南特色,秉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瞄准打造“四个河南”、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知识和智力密集优势,找准切入点,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学科,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为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关键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二要坚持全面开放,不断汇集各类加快科技创新的积极要素。

作为教育、科技资源较为薄弱的省份,河南开展协同创新要强化开放意识,积极采取引进来的策略,以任务为中心,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面向各类高校,广泛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物,以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加快与基地、平台、资本、信息、成果、仪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整合,努力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各类创新要素集聚的主阵地。

三要坚持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的充分共享。

协同创新不是几个创新主体的简单组合,没有创新主体的深度融合,就不可能实现协同创新的根本目的。要达到目的,需要高校内部多学科的交叉渗透、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高校与社会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比如,高校要突破自身限制,着力搭建跨学校的科研和功能平台,开展学科交叉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积极与科研院所共同建设实验室和研发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区,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的科研信息交流平台等。

四要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打破制约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体制机制改革是协同创新计划实施的重点,也是实施操作的难点。各高校要把实施国家、省级“2011计划”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新起点,找准学校未来“特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措施,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大胆探索,培育自由开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学科生长有活力、学术创新有动力、科研转化有平台、服务河南有成效的协同创新运行新模式。

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些制约协同创新的重要问题,仅仅依靠高校和其他创新主体自身无法破解,需要政府帮助搭好“台”,高校才能唱好创新“戏”。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协同创新主体解难题、破瓶颈。

第一,要加强宏观指导。

各级政府要把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搞好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强对协同创新重大问题的研究,围绕突破制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等问题,大胆探索、主动作为,快见成效。

第二,要强化配合行动。

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共同落实好国家促进协同创新的政策,赋予协同创新中心在项目建设、机构运作、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资产管理、薪酬管理、知识产权利益分享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打造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特区”。

第三,要加大政策支持。

研究制定我省支持高校协同创新的指导意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落实好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高校协同创新投入体系。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探索提高科研人员的奖励分成比例。在人才计划、招生指标、科研任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对中心给予倾斜,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政策支持。

第四,要搞好科学评价。

建设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要宁缺毋滥,关键是做实事、做成事,而不是简单地争项目、分资金。必须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加快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评价体系,通过科学评价,动态调整,扶优汰劣。

(本文摘自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谢伏瞻在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推进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责编:秋 山

猜你喜欢

协同主体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