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沃土 厚生丰民

2015-05-30邓俊峰

河南教育·高教 2015年3期
关键词:河南粮食小麦

邓俊峰

2013年5月,教育部向全国公布了首批14家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名单,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榜上有名,一时间,作为河南唯一上榜的高校,河南农大声震中原。

“2011计划”的竞争近乎“白热化”,除“985”高校可以直接牵头申报一个中心以外,各省、市可以推荐1-2所高校牵头申报,全国共有167个协同创新中心参与申报,牵头高校实力雄厚,各具特色,堪称强手如林。仅评审阶段就需要历经多个环节的激烈竞争和严格筛选,难度可想而知。

抢抓机遇 协作攻坚

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河南农业大学,九易校名,十余次搬迁,却始终扎根中原沃土,痴心不改,投身现代农业,为“三农”服务。国家启动实施“2011计划”时,该校已经拥有作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中心,符合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申报条件。2012年5月,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省教育厅、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协同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单位,组建起“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同年9月,中心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并被推荐申报参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作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的核心产区和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的优势明显,并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独具特色,且种植面积大、增产潜力大。其中,小麦产量、玉米产量分别占全国比重的27%、10%,生产的小麦粉、方便面、速冻面、饼干分别占全国比重的37%、27%、72%、31%。由此可见,河南粮食科技成效显著,有基础、有条件、有实力、有准备。河南农业大学迅速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学校“2011计划”工作的组织与实施。通过认真研究和分析比较,在我国粮食供需长期“紧平衡”背景下,存在着小麦、玉米持续高产增效、资源高效利用、抗逆减灾稳产和粮食产后减损降耗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河南农大邀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认真分析论证“急需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有什么支撑、能够实现什么、有多大可能”等问题,依据未来粮食发展趋势、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粮食生产的重大技术需要,明确解决4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

之后,河南农大“2011计划”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对拟联合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进行了认真的遴选,最终确定了前期协作基础好、持续时间长、团队稳、成效大的5家单位作为协同创新单位,并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又对拟培育的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模式、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进行了详细论证。通过有效整合协同单位的人才、学科平台、基地等资源,实现了人才资源汇集、学科汇集、平台汇集、实验室与仪器资源汇集、种质资源汇集与基地资源整合,强力助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产前产中产后链条化。

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

“2011计划”为高等学校,尤其是省属院校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河南农大十分珍惜,全力争取各方支持。省委书记和省长直接过问、主管省长专门为中心召开协调会解决困难、组织专题调研、参加揭牌授牌仪式、出台省级支持文件,高度关注中心发展。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厅等部门也给予了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

按照“政府为主导、项目为牵引、导师为载体、基地为依托、创新为目标”的原则,“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构建起“资源共享、全面开放、产业衔接、运转高效”的组织管理新体制,健全了“管理委员会+中心主任+平台主任+岗位专家”的四级组织管理模式,确立了“科学咨询委员会+首席专家+岗位专家+骨干成员”的“四位一体”科研运行机制,实行了“按需设岗、贡献主导、业绩同认、成果共享、双向考核、有序流动”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粮食丰产上”的学术氛围,形成了“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合作”的长效创新机制。

在小麦、玉米研究领域,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特别是栽培技术研究综合优势突出、河南省农科院品种选育全国实力最强、河南工业大学产后储藏全国实力最强,拥有作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7个,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粮食科研平台13个。协同单位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国家首批“2011计划”竞争相当严酷、异常激烈,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能够从全国众多一流、重点高校的重重包围中脱颖而出,可以说是一路艰辛。全国共有167所高校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获准进入第一轮网评初审,只有35所进入第二轮会议答辩,17所进入第三轮现场考察和第四轮教育部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投票。经过国家“2011计划”领导小组会议研究,2013年5月27日,教育部发文最终认定的首批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仅有14个,河南农大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榜上有名,名称确定为“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牵头高校是985高校的有9所,211高校2所,仅有3所是省属地方高校,全国农业高校也仅有我校1所。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彰显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河南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得益于河南粮食大省的区域特色和重大贡献,得益于河南农大服务粮食大省的鲜明办学特色和优势,在国家高等教育第三个重大战略工程中有了河南身影,提升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层次,成为河南高教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郭庚茂书记批示:“这项工作既是技术创新也是体制改革,要精心安排,积极推进,不断总结完善,务求成功见效。”谢伏瞻省长批示:“省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农业厅要加大支持力度,把协同创新中心建成全国一流创新中心,促进我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国家作贡献。”

合作共赢 协同创新

设置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的初衷就是要满足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要支撑粮食持续增产增效和绿色储藏加工,支撑河南新型农业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要努力打造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的样板、树立农业领域协同创新中心的标杆。用教育部领导形象的说法,就是“哈工大的宇航中心要做到卫星上天,河南农大的粮食中心要做到引领农业现代化,率先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全国一流,构建国家协同创新顶天与立地的两个典型!”

近两年来,中心“边探索、边运行、边完善”,进行了一系列机制体制改革:在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执行委员会;新设立了综合部、人力资源部、科技创新部、学生培养部、基地建设部、条件保障部和国际合作部等7个机构,各部部长由学校相关职能处室主要负责人担任;制定了绩效奖励考评实施细则,按照“贡献主导、定性定量、双向考核、业绩同认”的绩效考评原则,以服务粮食生产能力、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评价指标,由学校组织第三方对中心、中心组织第三方对平台、平台对团队成员实行任务绩效和成果绩效考核……

2014年,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农大2013年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农业部领导亲临中心指导工作;吸引了著名玉米遗传学家Thomas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研究员和袁隆平院士的加盟;中心主任郭天财教授荣获第五届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中心副主任赵全志教授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心汤继华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

目前,协同创新中心开创了“全程服务、多元融合、充分授权、创新驱动、团队作战、动态发展”的工作新局面,获得了一批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技术上有重大创新、生产上有重大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实现了政产学研用共同推进,人才、学科、科研、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完成对长葛、方城3万亩现代农业试验区一期建设任务和浚县、滑县、温县、西平、光山5县“一田三区”(即15亩超高产攻关田、百亩高产试验区、千亩技术示范区、万亩辐射带动区),建设工作;中心主任郭天财教授连续多年受农业部特邀在全国春季麦田管理视频会上作技术指导;协同创新中心岗位专家和骨干囊括了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行动”9个专家组组长;中心研制的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被河南省确定为主推技术,持续支撑河南粮食连年增产;协同体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的分析测试中心通过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专家组计量认证评审,小麦高效清理及制粉工程装备通过了国家粮食局组织的验收。仅2014年度,中心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重大协同创新任务163项;共获得各类成果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审定小麦新品种7个,玉米新品种10个,年推广面积达到4100万亩以上;中心设置在全省各地的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试验区、高产创建项目、高产攻关田实现全面丰产,从人才和技术上支撑我省粮食产量在高基点上实现新突破,粮食总产达1154.46亿斤,比上年增产11.72亿斤,增幅为1%,实现“十一连增”,夏粮总产达到创纪录的667.8亿斤,顺利实现夏粮十二连增,稳固了国内小麦生产龙头大省的地位……

河南农大校长张改平院士表示,一定珍惜机会、坚定信念、加倍努力、协同融合、不断创新,让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担负起示范和带动作用,担当好在农业领域协同创新的重任,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用优异的创新成果报答中原父老!

责编:秋 山

猜你喜欢

河南粮食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出彩河南
我的粮食梦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