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动中原

2015-05-30韩家清

河南教育·高教 2015年3期
关键词:河南河南省协同

韩家清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自国家实施以来,河南省高校抓住机遇,积极组织,认真落实,至2014年年底,已经建成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科院参与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突出重围,进入“国家队”,成为教育部、财政部首批命名的14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实施“2011计划”的过程中,上至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下至高校的普通教师,都倾注了心血和汗水。正因为有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怀和韧性,才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收获与惊喜。

领导之心情

众所周知,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生源大省。但是,由于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高等教育至今相对落后。“985”高校,河南为零,“211”高校,仅有郑州大学一枝独秀。它的阵痛,令1亿河南父老刻骨铭心。

因此,201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下发文件,提出实施“2011计划”后,河南省便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随即出台了《河南省实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不仅从重要意义、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建设原则、组建要求、政策保障等14个方面进行了规划,而且对全省高校开展分类指导:要求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高校,要认真按照协同创新的要求,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力争在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实现突破,并实现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特色鲜明的行业高校,要紧紧跟踪行业和新兴产业的科技需求,积极创建区域性协同创新中心,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实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加速发展;一般院校,要积极贯彻协同创新的要求,着力探索协同创新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新模式,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紧接着又公布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到实施原则、方式进行了安排部署,对协同创新中心的资金支持做了说明,对组织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时至2012年年底,河南省高校就培育了100多家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经专家考察,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认定了13家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同时,报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决定将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等两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上报教育部,参与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竞争。为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时任省委书记卢展工,现任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时任主管农业副省长刘满仓,现任副省长徐济超等领导多次过问、到校指导,并做出重要批示。尤其是省政府专题召开了省长办公会,对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支持。省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大力支持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严格按照要求,集中资源,全力支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编办、教育厅负责把该中心作为协同创新先行先试的特区,在人员编制、高层次人才引进、归国人员选聘、二级教授岗位设置、职称评审、特岗生计划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省财政厅、教育厅负责,从2013年开始,根据国家政策和该中心实际需要,每年安排专项建设经费3000万元,连续支持4年,用于该中心学科及其团队建设、人才引进、国际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等。省教育厅、科技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和郑州市政府等负责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给予支持,对该中心的郑州新区教学科研实验示范基地和海南繁育种基地进行升级改造。

“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不负众望,国家评审专家组建议更名为“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后,成为我国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地方高校,其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能够首批入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是河南高校科技工作的重大突破,也可以说是河南高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高校之热情

河南省实施“2011计划”,坚持立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需求导向、深度融合、全面开放、创新引领的原则,以构建有利于创新要素汇聚、创新资源共享、创新活力释放的科技创新模式,不仅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关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而且激发起高校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和提升创新服务能力的热情。

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及早安排部署、统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工作扎实有效。“2011计划”启动之初,时任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要求有关部门及早谋划,积极培育,并协调省财政厅留足启动经费8000万元,为全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3年年初,当过大学党委书记的河南省教育厅朱清孟厅长上任伊始,就到教育部汇报河南贯彻落实国家“2011计划”、启动河南省协同创新计划工作情况,争取教育部的指导与支持,促使河南在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创建方面积极探索,早日实现突破性进展。各高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内引外联,踊跃参与到协同创新中心的创建中来。

河南农业大学迎难而上。2012年3月下旬,该校就召开了“2011计划”启动会,传达了相关文件精神,就实施“2011计划”的重大意义进行了认真学习和分析,及时联系对口部门,集中所有力量进行申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了做好首批国家级中心的申报,河南农业大学举全校之力,先后多次召集校内相关部门、各协同单位深入研究并推进中心体制机制改革和条件建设,从人、财、物等方面落实协同创新中心的特区政策。先后组织专家学者上百人次论证和撰写申报材料,认真总结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历程和初步成效。无数次难忘的研讨争论,无数个难眠的挑灯之夜,中心名称七度修改,申报材料数易其稿,条件建设日渐坚实。首批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申报评审工作程序相当复杂,竞争异常严酷。经过首轮网络匿名会评、第二轮会议答辩、第三轮现场考察和第四轮教育部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报经国家“2011计划”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最终向全国公示的首批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只有14个,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榜上有名。

“2011计划”出台实施后,作为河南唯一的“211”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抓住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2011计划”的实施为契机,瞄准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与行业核心共性技术,从发挥高校优势和主导作用着手,积极汇聚创新要素和资源,深入开展协同创新体的培育和组建,创新机制体制建设,依托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机构或基地,打破机制障碍和学科间的约束,联合校内外优势,面向学科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建立长效资源共享机制,培育组建了16个校级协同创新体,为跻身省级、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准备。其中“先进材料及加工”“社会管理”“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癌症化学预防”等6个协同创新中心被确定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不仅如此,郑州大学在校校、校企合作上积极构建平台,也在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上积极努力。该校相继与安阳、商丘、周口、郑州多个省辖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致力于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012年12月,由河南大学牵头的“新型城镇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郑州举行。该中心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经济发展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的创新为主线,以数据库建设和现代经济学前沿研究方法为手段,以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为基础,以政策决策与制度变迁的过程研究为核心,以学术研究创新机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为目标,建立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

全省高校均把2011计划做为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凝练创新方向,积极争取政府、企业、科院院所的支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培育中去,在体制机制改革、组织机构、科研管理、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探索。目前各高校已投入近8000万元资金培育了157个校级中心,高水平的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为省级、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打下了坚实的支撑。三个层次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立项,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互动、互补的格局正在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局面正在显现。

中心之激情

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立项,促使高校创新激情勃发,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相继落户中原,一批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加盟河南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大量的创新资源开始向协同创新中心聚集,行业产业部门和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参与积极性高涨,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效应正在显现。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仅第一、二批中心就汇聚了协同单位149个,建成了国家级平台19个,省部级平台58个;承担国家级项目534项,经费8.383亿元;获国家级奖励18项,工艺、产品、标准551个;获发明专利378项,专利转让费4264万元。高校围绕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目标开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快,科技创新中的难点、深层次问题开始得以解决,协同创新中心形成的新的创新的优势正在显现。

“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在全省26个产粮大县建立的1569万亩小麦和861万亩玉米辐射区,单产分别比前三年平均增产12.8%和11.0%,中心主任郭天财指导的修武县郇封镇“周麦27”高产示范方经专家实打验收,平均亩产821.7公斤,创我国冬小麦最高产量记录。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国家文化繁荣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战略需求,筹建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先后向政府提供“丝绸之路与河南的历史渊源”“河南省文化领域及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现状、形势和对策”等决策报告24项,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36项,成果转化项目10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高水平的政策咨询。

河南理工大学“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协同,完成了河南省两口页岩气井试验,鹤壁六矿最高日产量达1341 立方米,连续产气超过24个月;平顶山十三矿获得了单井日产气1708立方米的高产,4次刷新河南、山西煤层气开发历史记录,1次刷新全国垂直井单井煤层气产量记录。

河南师范大学“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以及电解液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成果已经转化到企业并建成年产能3000万平方米隔膜生产线和年产能1000吨电解液生产线,实现产值3亿元。中原工学院“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年产260台高端精梳设备、50套清梳联设备、6000吨功能性纤维生产线,成果转化实现产值14亿元。

河南科技大学“先进材料及加工协同创新中心”开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苯选择加氢催化剂制备技术,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替代进口,打破了日本垄断,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该项技术的国家。有色金属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发的纳米复合变质高强轻质Al-Mg-Li合金在我国航天器上得到使用;Ti-6Al-4V-XCr钛合金应用于激光雷达,在神舟系列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借助其重点优势学科,确立了北斗导航应用技术、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术等两个先进技术领域,协同国内外优势资源,相继组建了两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中医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各高校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重大方向和三大国家战略规划需求,有效聚集创新资源,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转化,有力推动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思想库”的地位凸显。

变化之实情

“2011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一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示范效应,广大科技工作者,瞄准国家三大战略在河南的实施以及河南“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性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建设的要求,主动走出去,主动跟踪市场变化,主动与企业对接,主动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急需,积极投身河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二是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围绕产业转移和技术升级的需求,各高校加快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一批支撑传统优势产业的重点学科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三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加快。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过程训练,加大与国内外一流大学或科研院合作培养力度,注重企业参与,使协同创新中心已逐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集聚区。四是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汇聚效应,一批适应目标要求、满足岗位条件、预期效果显著的高水平人才落户河南高校,人才示范带动效应会助推全省高校激发办学活力,人才制度改革的红利时代将再次来临。五是高校人才和科技评价方式发生转变。通过改革科技评价方式,使高校科技工作者从关注论文、关注数量、关注成果奖励转移到关注是否满足需求、是否支持产业、是否增强实效、是否培养创新人才上来,真正让高校的创新活力凝聚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上来,真正让科学第一生产力和人才培养结合点的高校发挥应有的作用。六是高校领导方式将因协同创新而实现转变。尽管省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仅涉及部分高校、部分学科,但是由于协同创新的溢出效应,引发校级中心和尚未设立中心的高校和学科积极学习,努力争取,大胆探索。尤其是在学校的学科优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经破除了学校内部管理的局面,也突破了教育系统内部管理的格局,人才使用和成果应用的单位和行业有了参与的平台,也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广成果应用的空间,高校领导方式将沿着适应社会、内外协调、高效服务的方向变革。七是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理念进一步强化。协同创新平台不仅吸引国内优质创新资源汇聚河南高校,一批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院所将密切与河南高校合作,一批优秀国际高层次人才将瞄准河南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科学家岗位,发挥其聪明才智,贡献其创新智慧。随着在校学生出国交流,外国学生来豫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国际交流范围越来越广、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国际视野越来越宽,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国际化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得到了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积极参与。全省认定的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汇聚了69所高校、50多家科研机构、54家大中型企业和34家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等方面的资源,涵盖了面向学科前沿、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和面向文化传承4个领域,为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转型升级产业提供关键科技支撑;也得到省工信厅、农业厅等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参与协同的企业注入资金超亿元,为开展协同创新奠定了政策和物质基础。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还赢得了河南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新媒体的广泛关注。从计划的启动到方案的实施,从领域的协同到产业的对接,从重点高校到地方大学,河南省各级新闻媒体都给予了关注和支持。尤其是三批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集中授牌和河南粮食作物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获得批准,省级主流媒体均积极呼应,开展宣传报道。近4年间,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争创引导学科前沿的一流高校,争做支撑区域发展的新型高校,争当人民满意的服务型高校,在中原大地蔚然成风。

责编:秋 山

猜你喜欢

河南河南省协同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出彩河南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