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孩子的导师
2015-05-30王惠
王惠
摘 要:从孩子在公交车上乱丢东西引发对孩子教育深层思考,由言教到身教,再从心理上对孩子进行疏导,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日常生活;行导;疏导
一次坐公交车,看到一位母亲带着六岁的孩子去上学,孩子吃完早点后举着塑料袋问妈妈:“放哪儿?”妈妈随口说:“扔地上就行了。”然后孩子按妈妈说的做了,接着孩子把刚擦过嘴的卫生纸随手扔在了车厢地上,也不再征询母亲的意见了。此外看到孩子在商场哭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与同学大打出手,与老师大吵大闹,找出不上课的理由,总是把别人的过错搬出来,而不反省自己,甚至叛逆、违纪。如此种种让你头疼的事,作为老师怎样才能让孩子改掉不良行为和习惯,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呢?
一、日常生活重视“说导”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描述,当爬到山崖上的孩子不敢下来时,他完全可以上崖抱亨特下来脱险,但亨特以后人生路上遇到危险怎么办?总不能永远靠父亲吧,所以在儿子脱险过程中,亨特父亲只给予鼓励指导,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最终成功脱险。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让孩子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自己排除险情,从而获得成功。
如学生考试没考好,孩子在这种情形下最需要的是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试卷的难易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商量的口吻开导孩子,让孩子静心反思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积极正确的方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待生活中的烦心事也应及时引导,矫正孩子的不当行为,让孩子以乐观的心态健康成长。
二、遇到事情注重“行导”
家长、教师要做孩子的榜样。做家长的要时刻意识到有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在瞅着自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中国的儿童教育家孙敬修也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父母个人的范例,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父母的言行不仅影响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时还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的行为。教师为人师表,是最直观的模范。从仪表气质做起,培养学生人格,当老师用雪亮的眼睛监督学生行为的同时,这几十双眼睛也注视着我们。教师任何不雅的談吐、不当的装束和体态都会招致学生的议论、模仿和反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一个教师除了用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
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事迷惘时,我们要及时点拨,指点迷津,当学生行为冲动时,我们要随时干预,做孩子行为的引导者。切不可简单粗暴,意气用事,只要承诺的事一定兑现,要有敏锐的眼光,处理问题不可草率从事。家长常向孩子灌输,在外在校不准吃亏,打了别人的孩子拿点钱,说点好话就行了。在学校犯了错,反正学校也不能把我怎么样,这都给教育带来了困扰。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交流、互相协作至关重要,家长学校交流平台的互相配合,多管齐下,利用有效资源引导孩子改正不足,充分发挥其长处,以饱满的激情健康成长。
三、人生历程需要心灵“疏导”
不知你是否发现,在家里当孩子自己吃饭时总显得慢吞吞的,而有两个孩子的时候则出现了抢食的现象,在校园里学生之间有了矛盾,当你一直批评一个学生时,他会说:“都犯错误,怎么老批评我一个?”在孩子的人生旅程中由于孩子的单纯与脆弱,受挫力差,不会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与孩子缺乏沟通和信任的情况下,只一味施压,必然导致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以致出现了人间至亲至爱之间的一场战争,最终超出其可以承受极限并导致心理崩溃,酿成悲剧。这就需要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我们应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他们的苦恼,引领孩子说出心里话,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应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中摆事实,讲道理,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同时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给孩子无私的帮助,才能让孩子走出阴霾,内心充满阳光。促进孩子身心人格的健康发展。
每当想到幼儿园里的欢歌笑语,小学生的活泼天真,中学生的青春激情,总让人对生活、对人生充满期待。当我们用平等、尊重与孩子真心交流,当我们让孩子有了面对挫折的勇气,当我们让孩子懂得了如何宽容、忍让和肩负的责任,把美德、善行传给孩子,必能使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参考文献:
卢昕.浅谈幼儿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J].华章,2012(24).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