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性的枷锁》看毛姆的生命观

2015-05-30赵婷

作家·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命观毛姆威廉

摘要 19世纪英国知名作家威廉·萨摩赛特·毛姆出版了他的长篇半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这部小说问世便受到诸多争议,但同时也广受各国读者的喜爱。正是这部半自传体小说让毛姆成了20世纪上半叶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毛姆将自己的爱情、经济、宗教、社会等生命观要素都融入到了这部小说中,因此,若要了解毛姆的生命观,就必须全面解读《人性的枷锁》,而要探究《人性的枷锁》的文学价值,“生命观”视角无疑也是最好的切入点。因此,本文在分析《人性的枷锁》的基础上全面解读了毛姆的生命观。

关键词:《人性的枷锁》 威廉·萨摩赛特·毛姆 生命观

威廉·萨摩赛特·毛姆凭借他的长篇半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成为了20世纪上半叶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小说所描述的种种“枷锁”其实也是毛姆生命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说的内容和结构而言,《人性的枷锁》是一部结构严谨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但它又与19世纪同类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有较大的差异性。小说主人公菲利普没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反抗心理,他既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也缺乏刚毅俊朗的外面,是一个天生的弱者。菲利普作为一个跛子,并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反而将现存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用这种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但现实生活却始终难以认同这个弱者的存在,菲利普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打击中,逐步抛弃了之前信守的那些准则,转而追寻人生的另一种境界。菲利普的出现,正是上世纪传统文学转变的标志,此时的作家更加关注普通人的情绪喜好,从现实生活入手进行文学创作,作品显得更加亲近可信。

一 宗教枷锁

作家常常将自己对人和事物的看法投注到作品人物身上,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正是借菲利普的一系列痛苦和磨难,表达了自己在宗教氛围中受到情感压抑的愤懑之情,揭露宗教的虚伪和扭曲。最终菲利普冲破了宗教思想的束缚,表明了毛姆与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彻底决裂,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毛姆的生命观。在《人性的枷锁》中,主人公菲利普的思想总体可以分为两大板块,即对上帝的爱和对女性的爱。这两种爱最终都走向了幻灭,这个幻灭的过程其实也是菲利普思想与传统价值观决裂的过程。对上帝的信奉是西方人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心理积淀,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寄托,在毛姆生活的年代,人们对上帝的信奉甚至到了盲从的地步。

小说主人公菲利普生活在传统的英国家庭,因此他对上帝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信赖感。在他9岁时就成了孤儿,失去了父母的疼爱,被当牧师的伯父收留,甚至后来所进的学校,都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求菲利普信奉上帝,并献身上帝。在这种充满浓郁宗教气息的环境中,菲利普对上帝充满了崇敬之心,对于上帝的训诫他不加分析的接受,当然,这也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共性心理。但菲利普在成长中的种种遭遇明显与基督教义不相符,这让他感到越来越迷茫。宗教宣扬平等互爱的思想,但跛足的菲利普却时常遭到人们的嘲笑和讥讽。学校的教师只知道用暴力的方式教育学生,伯父和学校的教师都热衷于宣传宗教教义,却从未思考如何去爱周围的人。在新年祈祷时,菲利普希望上帝能让他的腿好起来,让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生活,但“全知全能”的上帝显然没有接受菲利普的祷告,依然保持着庄严的沉默。毛姆通过描述小菲利普这一幼稚纯洁的举动,生动地揭示了宗教的虚伪。宗教利用众多教义为人们构建了一个虚幻而美好的世界,让人们充满期待,却永远得不到结果,相较于现实世界,宗教所营造的虚幻世界无疑充满了虚伪性。菲利普在回顾自己的种种遭遇之后终于发现了宗教的虚幻,上帝呼吁人们互相友爱,但他却一直与孤独和失望相伴,从来没有人给他温暖和关怀。菲利普意识到基督教义要求人们承担许多责任,进而束缚人的心灵,让人时时忏悔自责,完全感受不到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因此,人们应当抛弃这尊“完美的神”,寻找新的心灵寄托和生活准则。于是,菲利普开始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读休谟的怀疑论,他试图从这些带有叛逆精神的哲学著作中寻找新的心灵寄托和生活准则。在阅读了这些作品之后,菲利普对世界和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全知全能的上帝根本不存在,只有力量才是真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表达某种目的。世界上能够用来与人作战的手段共有三种,即良心、舆论和法律,最终他将宗教和社会都定义为人性的枷锁。菲利普认为,个人应当依附于国家,但应该保持独立,不应产生良心、责任感和义务感,这表明他并没有从哲学体系中找到正确的行为准则,而是走向了个人英雄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但菲利普在宗教层面的探索也不是毫无意义的,他打破了宗教的统治枷锁,重建了人类的精神信仰。

二 爱情枷锁

在宗教信仰破灭之后,菲利普将精神寄托在对女性的爱恋中,他认为要得到女性的青睐和爱情,就必须要有绅士风度,这种思想准则表明,菲利普虽然挣脱了宗教的束缚,但却依然遵循宗教所提倡的道德观,而这种道德观与现实生活显然是格格不入的,这也注定了菲利普的爱情要以悲剧收场。菲利普迷恋庸俗浅薄的酒店女招待米尔雅,这个轻佻放荡的女人,将感情视为获得金钱的途径,她没有拒绝菲利普,正是因为看中了菲利普手中的微薄财富,当碰上更富有的追求者时,她便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菲利普。但菲利普并没有意识到米尔雅的本质,反而自责自己太小心眼。显然,毛姆笔下的这个主人公不同于同时期其他作家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他没有不择手段地利用女性,也无法轻松掌控所需要的女人。菲利普在爱情中显得十分被动,将自己的付出看作是爱情的重要元素,笃信资本主义道德规范下的爱情。菲利普并没有意识到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爱情早已被金钱腐蚀,沦为金钱的附属物。米尔雅其实象征了被金钱异化的享乐主义者,她玩弄和欺骗菲利普,花光了菲利普的钱,但当她怀孕并遭人抛弃之后,她又毫无悔意地找到菲利普,用菲利普的弱点打动他。她对菲利普说:“大家都说你是个真正的绅士,所以我知道你一定会原谅我的。”菲利普认为男人若要赢得真正的爱情就要保持绅士态度,米尔雅正是抓住了他的这种心理,因此用“绅士”的字眼迎合他,同时也为自己辩解,绅士应当对别人宽容,时刻保持雍容大度的姿态。米尔雅的这种行为揭露了资本主义道德观的欺骗性,它并不是调节公众关系的有效途径,而是部分人进行欺骗的借口,用绅士的标准要求自己,结果只能被人利用。菲利普正是掉入了这种圈套,他不但与米尔雅重归于好,而且为她安排住处,帮她照顾孩子,承担她的一切费用。但菲利普的这种真诚并未打动米尔雅被金钱腐蚀的内心。为了金錢和享受,米尔雅最终还是选择逃离,沦落为染上性病的妓女。这使菲利普的灵魂和身体都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他感觉自己再一次被生活抛弃了,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对宗教和女性的爱最终都走向了幻灭,菲利普的精神世界坍塌了。

菲利普对生命的存在产生了疑惑,发出了“生命到底有什么用”的疑问。菲利普探索到的答案是“人生根本没有意义”,他认为人活着根本就没有什么目的性,所以生命中的一切遭遇都算不上残酷了,失败不可怕,但成功到头来也仍是一场空。菲利普开始认为世间众生都是渺小而无意义的,因此他放弃了对幸福的追求。菲利普意识到自己一直生存的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枷锁,这些枷锁牢牢钳制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若要摆脱这种束缚,就必须对社会上的一切都漠然处之。菲利普运用自己搜寻到的这个“妙方”,放弃了心头的最后一丝责任感,从表面上看他似乎解决了人生的痛苦,但其实这只是一种幻想罢了。

三 经济枷锁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充分揭露了人性的善与恶。当菲利普经济条件得到改善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善良和仁慈,即使是对待周围的陌生人,他也可以表现得友善而热情。但是当自己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时,即使是对待收留自己的伯父,他的内心也是充满阴暗的。贪婪的米尔雅花完他的钱财后离他而去,同时由于战争的影响,他购买的股票也持续大跌,因此他没有钱支付实习费用,只好向伯父求助,当遭到伯父拒绝后,他内心就希望这个刻薄的伯父尽快去世,自己就可以继承伯父的遗产继续上学。对于不爱甚至欺骗他的米尔雅,他十分懊恼,但当米尔雅回头时,他却依然选择了原谅,并为她提供无尽的帮助。但对收留并养育他的伯父,却因为经济利益而产生了恶毒的诅咒。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表明,在经济枷锁下,菲利普的善与恶已经缺乏明显的界限和标准了。

四 社会枷锁

菲利普对宗教的爱破灭后,毅然选择抛弃宗教,这其实是毛姆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解读。而菲利普与米尔雅的爱情遭遇,则又生动地揭示了毛姆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身关系的看法。在这种思考中,毛姆看到了隐藏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枷锁,于是,毛姆和主人公菲利普一样,对人的生存意义产生了疑惑,并对此进行了全面的探索。透过《人性的枷锁》我们可以看到,毛姆的社会观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倡导的思想有一定的相似性。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指出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在现实世界中总是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人们努力消除这些困难,克服这些挫折,但就结果而言,到头来都只是一场空。从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生命的枷锁》中不难看出,毛姆的社会观显然受到了叔本华思想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毛姆的生活环境与叔本华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相似性。

20世纪的欧美各国在经历了科技革命之后,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和激发出了许多社会矛盾。在大机器时代,人们感到压抑、痛苦和绝望。这个时代的人从叔本华所倡导的悲观主义中寻找到了共鸣,因此,叔本华的思想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毛姆显然也受到了這种思想的浸染和渗透,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塑造了迷茫而痛苦的菲利普,透过菲利普深刻揭露现存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极力宣扬生命的无意义本质。相较于19世纪作家笔下的主人公,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塑造的菲利普缺少锐气和才华,只是现实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一员,在他抛弃了旧宗教之后,陷入了一种更为虚无和消极的宗教,回避社会上的一切挫折和成功。但这种思想也有其积极意义,它憎恶社会上的一切丑恶现象,并坚决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毛姆通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和丑陋,犀利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命观,鼓励人们应挣脱资本主义的枷锁。从这个角度解读《人性的枷锁》,毛姆的生命观显然是进步的,也正是因为这种进步的生命观,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才拥有了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总之,毛姆在对人性善与恶的探索中创作了《人性的枷锁》,毛姆认为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人性都存在疑惑和矛盾,当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当自身所奉行的处世格言与社会道德产生冲突时,人性中的善与恶便开始斗争和挣扎。毛姆将他对生命的这种探索和看法融入了小说《人性的枷锁》中,使得这部小说有了丰富而深刻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王维倩:《是挣脱还是和解——对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再思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2011年第12期。

[2] 朱艳:《冷面书写人生——毛姆作品浅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S1期

[3] 檀卉芳:《人性的两重性——〈人性的枷锁〉主题浅析》,《时代文学》,2010年第15期。

[4] 赵弿:《解读毛姆小说〈人性的枷锁〉》,《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赵婷,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生命观毛姆威廉
破耳兔
丑角的原型
一粒沙子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我的毛姆叔叔
威廉·福克纳的《熊》
毛姆长篇小说的乌托邦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