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2015-05-30史军军
史军军
摘 要: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将“探究”列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重点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指出“促使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这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师必须追求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语文教师就要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本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探究;课堂教学
一、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情境
引导学生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对象和中心。课堂上教师连珠炮式地发问,将过去的满堂灌改成满堂问,这不是探究性学习。探究式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具备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征。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阅读鉴赏为例,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阅读鉴赏常常流于对文本内容的粗略感知和理解,对于文本中重要语句所蕴含的意义不愿做更为深入的揣摩,对作品深层的意蕴也不愿多做进一步的发掘。而这些恰恰是有效地进行阅读鉴赏的关键,因而必然是探究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又以解决问题为最后的归纳。
二、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开放性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语文教师在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让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学生可以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可以到网络上读书,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教师可指导他们写读书笔记;可组织开展读书活动。阅读内容可由学生自己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散文,也可由教师指定,读后展开讨论,报告阅读的心得体会。教师可指导他们办墙报、板报、手抄报等,以各种形式宣传展示学生课外读书的成果。教师在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
三、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目的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没有创新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鼓励学生质疑求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激励学生求异探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目标含义。新课改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是学生逐步形成认知和发展的过程,是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动态生成教学追求真实自然,课堂再现的应该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想真正成为一名好教师,就要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一方面要深思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另一方面要熟虑怎样聚焦课堂,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基础、情感体验等要素,合理使用恰当的教法,只有这样,学生能力的形成才能落到实处。创新是必须的,关键是如何创新,那种只为创新而创新,只能是缘木求鱼,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有害无利的。
四、探究的“深”与“浅”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探究学习一般分为知识探究、问题探究和活动探究。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探究,有探究价值的应该是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識和问题,并最终形成能力。设计探究活动,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从情景活动中体验或感悟道理。然而有的探究,看起来层出不穷,接二连三,实际上学生总是跟在教师后面,思维既无深度,也无广度。有的是为了赶时间,没有真正探究学习的过程,布置的课后探究只是书面作业而已。好的探究活动,问题应该深浅适度,次数适宜,指导学生得法。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本身更加重要,所以,探究学习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通过文本学习,引导学生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什么(对问题现状的分析)、为什么(分析问题造成的原因、后果)、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和思路)。
由传统的教学向现代的教学转变,由封闭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变,不但是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开拓语文教学的新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实施开放性的有效教学,才能培养出开放性社会所需的开拓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