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2015-05-30孙静
摘 要: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思想品德课堂理应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但长期以来,教学中重知轻行的现象时常存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重点探讨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知行转化的途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知德、明理、导行。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指导行为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价值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思品课教学中的“导行”。
一、导行的重要性
“导行”即指导学生的行为,它是一个从知到行、从说到做的转化过程。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行是转化的归宿,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只有当学生自觉地将他所获得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付诸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算真正取得了成功。因此,导行既是深化知识的要求,又是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导行的针对性
1.针对教学内容导行。认识是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只有提高认识,才能自觉地行动并修正自己的行动,在这种基础上的导行,才能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我在讲授初一“受教育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首先使学生明白:国家通过法律形式确定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其义务也就是我们应承担的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学生明确了这些道理后,提高了思想认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道路上,会更加自觉地把学习落实到行动中。
2.针对学生思想认識和行为实际导行。教师要想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就应该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和思想状况,特别注意了解学生日常行为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结合教材实际,注意找好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结合点,选准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如针对进入青春期的初一学生,部分男女生在交往上出现了迷茫。我结合初一下教材内容开设了“男生女生”这样一课,先通过形象的水果图片让学生认识青春期中男生女生的生理变化,认识到男女生交往是青春期的一种正常的现象,又通过一则事例引导学生如何交往。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回答中,明白了男女生交往应把握的原则和底线,明白了交往不当带来的后果。
3.针对导行的问题要具体。从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看,绝大部分学生对生活有热心,诚实善良,好奇心强,但遇事缺乏冷静思考和应有的创造力、应变力,若教师笼统要求“你们要承担起责任,要努力学习”等,这样学生会不知从何做起,也就难以落实。因此教师的导行要具体、明确。如对进入初中的学生,我对他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们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给别人添麻烦。接着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我们该承担起哪些责任?学生讨论,最后明确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上应该做好哪些事情,这样就能有意识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三、导行的科学性
要想把导行落到实处,科学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在品德成绩的考核评价中,特别要注意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卷面考试的评价方式,应该把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日常表现列为一项主要内容考察,对校内、校外的“力行”情况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将其行为记入政治成绩中,然后同答卷成绩、日常成绩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评价。这样,导行也就有了切实有力的保障,素质教育也就落到了实处。
四、导行的广泛性
1.利用榜样的感召力导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榜样,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寻找,可以引导学生向课本中的模范学习,还可以联系实际适当地引入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模范人物导行。如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的人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嘉奖?”,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导行。
2.以教师的行为导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平日的工作中用自己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来影响学生。使学生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逐步形成对自己、对朋友、对父母、对集体乃至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自我教育规范导行。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一个学生只有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践,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当然这个过程的转化离不开学生的亲自参与和实践。
五、导行应注意的问题
导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要尊重爱护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心、责任心,不可急躁,并常抓不懈;要从小事做起,从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入手,严格校纪校规,帮学生养成律己习惯,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做负责任的公民,从而达到导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汪明帅.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孙静(1969— ),女,山东莒南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