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5-05-30邱雪邓建围
邱雪 邓建围
摘 要: 企业成长是学术界研究的永恒主题。本文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方向对现有企业成长理论进行梳理,通过提炼现有研究的演化脉络,为解释企业成长的机理提供较为系统的框架,并指出未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企业成长;管理学;经济学
一、引言
企业成长不仅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直接反应,也是增强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梳理、整合现有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结论及其演化趋势对系统把握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而提炼未来研究重点十分必要。经济学在于解释“who”和“why”,经济学更侧重市场机制的社会资源的配置。而管理学则在于指导“how”,芮杰明认为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核心是对有限制资源的有效配置,更侧重于组织的机制和技术方法等方面[1][2]。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成长理论
经济学家认为,企业是内部为层级组织而且受经营者支配的商业组织。包括两个关键含义:一是经营者通过层级组织支配资源,获得专业化分工和协调、更高的产出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二是以财产权作为基础,确立企业的基本框架,以解决最终的权力来源和激励约束机制。
(1)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企业成长理论
古典经济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分工理论把企业人员的分工视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成长的诱因[3]。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965)是新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他认为企业成长是因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所以企业成长的过程被认为是为寻求最优规模的过程[4]。
(2)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成长交易理论
科斯(Coas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而出现的,企业扩张的动力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5]。而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则用资产专用型、不确定性以及交易效率三个维度来定义交易费用,进而分析企业最优规模和有效边界。
(3)产业竞争企业成长论
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建立了竞争优势理论体系,在《竞争战略》中他提出了波特五力模型[6]。1985年,他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了企业价值链理论等[7]。
三、管理学视角下的企业成长理论
管理学家关注的是企业内生的部分,它强调的是使用管理措施和合理经营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基于管理学视角,本文从企业的资源基础观、核心能力到企业家能力等方面来探讨企业成长。
(1)企业资源成长理论
彭罗斯(Penrose,1957)的资源成长经济理论强调了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内生资源的重要地位。沃纳菲尔(Wernerfelt, 1989)特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8]。陈建(2013)等人指出企业只有在集合自身资源和发挥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并购手段,获得稀缺资源,才可能在并购中创造出更大价值[9]。
(2)企业核心能力成长理论
核心能力理论是由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Prahalad.C.K.and Hazel,1990)最先提出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能力是否具有价值性;二是该能力是否独特且不可模仿;三是该能力是否具有延展性;四是该能力是否具有路径依赖性[10]。王念新(2010)等人通过对中国 296 家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得出,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为企业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11]。
(3)知识、技术管理的企业成长论
Spender(1996)等人开创了企业知识理论,他们认为决定企业成长是企业的知识以及与知识有紧密关联的认知学习[12]。Osterloh等人(2000)认为知识能形成企业竞争优势[13]。芮明杰(2001)提出了“创新”学习模型,企业先进行创新学习能力建设,在知识的转化、联合中实现能力上升,继而进行知识经营,以期最终促进企业成长[14];Jerez(2008)等人认为学习能力是企业创新性和成长潜力的重要指标。
(4)企业家能力的企业成长论
贺小刚(2005)基于227家国内企业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企业家能力的发挥受企业家背景,但企业家的关系能力的显著性相对高于战略和管理能力[15]。张焕勇(2007)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家发现机会、整合资源、配置资源、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六个方面的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成长起作用[16];杜南珏(2013)等人针对企业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根据确定了企业家应对各个阶段需要具备的能力[17]。
四、 结束语
企业成长问题纷繁复杂,迄今为止还没形成一个规范的企业成长理论体系。本文从管理学和经济学视角归纳企业的成长理论,目的在于为企业成长理论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1] 马爱民,李志祥.经济学与管理学视角下的企业理论与企业成长理论辨析[J].商业时代,2010,27:92-93.
[2] 萨缪尔森,诺德豪思.经济学(第14 版)[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3]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 Coase.Ronald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1937,11.
[6]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7]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 Wernerfelt,B.From Critical Resources to Corporate Strategy.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1989
[9] 陈建,章华强.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机理分析——基于资源竞争优势观[J].江西社会科学,2013,01:201-204.
[10] Prahalad.C.K.and Haz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
[11] 王念新,仲伟俊,梅姝娥.信息技、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0,(1)52~64
[12] Spender J C,Grant R M.Knowledge and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3~4.
[13] Osterloh M,Frey B S.Motivation,knowledge transfer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0,(5):538~550.
[14] 芮明杰,樊圣君.“造山”:以知识和学习为基础的企业的新逻辑[J].管理科学学报,2001,(3):15~23.
[15] 贺小刚,李新春.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10:101-11
[16] 张焕勇.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7.
[17] 杜南珏,李小军.企业家能力与民营企业成长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