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笔记》中自由女性形象解读
2015-05-30阚鸿鹰
摘要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被视为当代最佳作品之一,全书主要塑造了安娜及其好友这两个自由的女性形象,通过记述她们从束缚到自由、从破碎到完整的成长历程,展示了现代女性对自由的渴望及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赞扬了她们在自我救赎历程中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作品中自由女性主义形象、不自由女性主义形象、“自我救赎”的女性形象,揭示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追逐。
关键词:《金色笔记》 自由女性 自我救赎
在上世纪60年代,出于经济需要,妇女在家庭以及社会上的地位开始有所变化,这导致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产生了浓重的失落感。女性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敏锐感,捕捉到了当时女性对自由向往和追求的心理需求,并以此为话题创作了大量女性文学,以进一步唤起女性的自由意识,多丽丝·莱辛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她的《金色笔记》用“自由女性”的第三人称口吻,讲述了主人公安娜及好友的家庭与社会生活。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两个部分之间穿插着安娜的“笔记集”,这就使小说呈现出笔记记录与文本片段交叉出现的行文结构,在文章框架上极富层次感。文章在用支离分割的手法展示完安娜的生活片段后,最终安排了“金色笔记”的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安娜的形象逐渐完整。安娜的成长其实象征了那个时代女性 “自我救赎”的过程。
一 自由女性主义形象
《金色笔记》主人公名为安娜·费里曼·吴尔夫,其中“费里曼”就是“自由”的意思,透露出作者莱辛对自由的倡导和追求。安娜内心极度渴望成为一个“自由人”,因此,她极力从婚姻牢笼中挣脱出来,并一人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但最终她的生活却依然无法摆脱男人的影响。
安娜的好友莫莉与她的境遇有极强的相似性,她们都拥有自己的工作,并且一力承担抚养子女的重任,她们常在莫莉的厨房中相聚,探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惑,她们不愿意随遇而安,更不愿盲从别人,对自由苦苦追寻和探索。
在当时的男权社会,女性若想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首先就必须在经济上摆脱对男人的依赖,取得独立的经济来源和基础。在莱辛的《金色笔记》中,主人公安娜及其好友莫莉,虽然都是离异的单身母亲,但她们在经济上都没有依赖男性,她们有独立的工作和经济来源,因此她们虽然没有从前夫那里得到经济援助,却依然可以很好地抚育子女。作为一名女作家,安娜的小说《战争的边缘》受到很多人喜欢,她由此获得了充足的版稅,并依靠这项收入与女儿过着安逸的生活。莫莉在一家剧院工作,是一名颇受观众喜爱的喜剧演员,也有着独立的经济来源。正是由于这两位“自由女性”在经济上取得了真正的独立,因此当她们意识到自己与丈夫之间已经不存在爱情时,就毅然地选择了离婚,挣脱婚姻的枷锁,过起自由的生活。她们选择做单身母亲,显然对传统婚姻和家庭理念产生了冲击,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压力。但她们并没有妥协,这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这些“自由女性”由于摆脱了经济上的依赖性,拥有了独立的生存能力,因此,她们不像传统女性一样彷徨无助,而是更急探索和实现自我价值。
安娜和莫莉除了拥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在事业和政治方面也都具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安娜是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女作家,她依靠小说《战争的边缘》的版税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她独自抚养女儿,是一位成功而独立的知识女性。而安娜的好友莫莉,在一家剧院工作,虽然表演的常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喜剧角色,但总体而言仍是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形象。由于需要随剧团常年在外演出,莫莉生活不够稳定,但表演取得的报酬也确保了她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且由于她的儿子已经长大,可以独立生活,因此相较于安娜,她的生活更加自我。稳定的收入让安娜和莫莉在经济上摆脱了对男性的依赖,但她们对“自由女性”的定义显然并不满足于此,她们希望与男性实现精神上的平等。
在情感方面,这两位“自由女性”虽然不拒绝男人,但也从不依附男人,始终保持着一种自由的态度。她们积极参与各种交际活动,并与各种男人发生着不同性质的性关系。她们一方面同情那些“把生命奉献给男人和孩子的可怜女人”,另一方面也嘲笑那些“被老婆孩子捆绑的乏味男人”。挣脱了家庭的束缚,安娜和莫莉显得更加自由,充满活力,这就使得她们比传统家庭中的女性更有优势。因此,她们也常常为自己这种“自由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和骄傲,她们甚至认为自己的精神比男性更加高贵伟大,因此,她们常用嘲笑和讥讽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男性。即使在面对莫莉的前夫那样拥有巨额财富的男人时,她们也依然拥有很强的优越感,并肆无忌惮地嘲笑这些男人。
二 不自由女性主义形象
安娜和莫莉这两位“新时代”女性,看似自由,其实在实际生活中依然遇到种种困难和限制,理想与现实常常在她们的世界中出现错位或碰撞。因此,她们本质上依然是受社会生活束缚的“不自由女性”,这首先表现在她们政治的遭遇上。作为一名知识女性,安娜有着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更加理性的人生思考,她将斯大林主义视为实现自由的唯一希望。她为此努力的四处奔走,但最终却不得不走下政治舞台,她的政治理想也趋向幻灭。政治上的打击让安娜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使她对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失望。此外,“自由女性”式的精神和行为也让安娜在生活中遭到种种困境,周围的人逐渐排斥,甚至疏离了她,尤其是来自男性的排挤,让安娜产生了巨大的压迫感。安娜曾有过一段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她认为这段婚姻平淡而乏味,因此决然的选择离异,之后她便用心享受自由的单身生活,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并与各种男人发生关系。但当遇到迈克尔时,安娜觉得自己遇到了真正的爱情,于是她把全部的感情都倾注在迈克尔身上,甚至渐渐地迷失了自我。他们交往长达五年,当这段感情被迫结束时,安娜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同时也意识到,在感情世界,她所要追求的自由和独立是那么的脆弱。在男权社会,无论她多么努力和优秀,都只能处于“从者”的地位,男权思想依然是女性精神上的一把枷锁。在男权社会中,男人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女性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男性的价值,因此,“自由女性”的追求和行为,在当时的男人眼中显得荒谬而可笑。男权社会中的男性认为自己才是社会的中心,女人只能依附于男人,接受他们的庇护,并且为他们服务,因此,他们根本不在乎女性的感受和情感,对于那些“自由女性”则想尽办法疏离或排挤她们。
共产党对于平等自由世界的描绘和构建引起了安娜的深深向往,因此,安娜和莫莉这两位追求自我的“自由女性”都以极大的热情加入了英国共产党。共产主义信仰成了安娜的精神支柱,这种政治觉悟对传统的家庭女性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和突破,她们打破了男人独占政治领域的格局,希望和男性一起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在当时的英国的男权社会,这种理想最终无疑要走向幻灭。男权主义像一把巨大的枷锁,让安娜在政治道路上举步维艰,接踵而至的打击,逐渐磨灭了安娜的政治热情,迫使她不得不走下政治舞台。
三 “自我救赎”的女性形象
安娜与好友莫莉以“自由女性”自居,并以此为动力不懈地追求自由,但残酷的现实却让她们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无情的打击。安娜依靠版税支撑她和女儿的生活,但却产生写作障碍,她的作品再也无法得到读者的认同和喜爱。她追求爱情自由,却无法从深爱的迈克尔身上获得安全感。政治上的遭遇则让她对现实生活更加失望。尽管“自由女性”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洒脱,但正如那本完整的“金色笔记”一样,她们在情感、信仰和事业上取得了高度统一。作者莱辛并没有完全否定“自由女性”的探索和追寻,而是为她们留了一线希望,指出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安娜和莫莉在遭受打击和失败之后,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她们在经济上依然保持独立,在政治和思想上也依旧保持探索姿态,不肯盲从于传统的家庭女性。爱人的离开、政治理想的破灭、文学创作的障碍都让安娜感到无比的痛苦和失落,在与男权社会抗争的过程中,她逐渐地迷失了自己,丢失了追求自由地方向。但最终安娜依靠美国作家索尔·格林的帮助,重新整合了内心世界。在小说的结尾处,安娜将象征着杂乱生活的四本日记,重新整合成了一本金色笔记,这也象征着战胜写作障碍癥的安娜终于走向了完整。在小说最后,安娜决定到婚姻福利中心去帮助那些受困于婚姻生活的女性,这表明她终于走出封闭的自我,用心融入生活。莫莉也决定结束单身生活,与她深爱着的犹太人结婚。这两位“自由女性”又重新融入了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在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追寻后,她们终于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她们接受了现实的不完美,重新融入现实,得到另一种意义上的自由。同时,她们也逐渐意识到男女两性之间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不存在绝对自由的女性,人类世界的发展需要男女与女性共同奋斗。
四 解读之后的反思
莱辛在《金色笔记》中描述了“自由女性”如何在混乱繁杂的现实生活中追寻完整的自我,虽然她们只是一个柔弱的群体,在男权社会显得微不足道,但在经过挣扎之后依然找寻到了自我。虽然她们经历过失败与打击,但最终仍用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发生了些微的变化。
在经历了种种努力与挫折之后,安娜对“自由女性”的定义不再脱离社会生活。她对个人价值的认识也不再是追求政治上的建树。她最终认识到女性在解放自我的同时,不应当模仿男性或压倒男性。而是应当相互理解、相互依存,共同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金色笔记》中除了主人公安娜,作者还塑造了一个与她类似的女性形象——莫莉,如果说安娜是作者思想影子的话,那么莫莉则是作者为了实现主体的包容性创造出的一种新的女性意识。安娜和莫莉其实在形象上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她们身上都折射出现代女性的光芒。两位“自由女性”在追寻自由过程中的遭遇,其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家庭暴力、女权运动、妇女权利等。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因此引发了读者的普遍共鸣。
综上所述,《金色笔记》通过记述两位“自由女性”安娜与莫莉追求自由和探寻自我的过程,构建了一个相互依存、两性平等、彼此认同的两性新模式。小说结尾,安娜和莫莉最终都又选择回归家庭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已经放弃对自由的追逐。相反,她们终于意识到要实现女性自由,不一定要脱离婚姻,只有男女两性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合作、和谐共处,才能使“自由女性”走出尴尬的生活困境,得到社会的认可,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参考文献:
[1] 高佳:《从破碎到完整:浅谈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自由女性”形象》,《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 刘金保、林琳:《自由追求与生存困境: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权主义思想》,《外语学刊》,2012年第5期。
[3] 张友燕:《“存在性”困境和“自由女性”:多丽丝·莱莘〈金色笔记〉解读》,《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阚鸿鹰,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