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安排是家族财富管理的标配
2015-05-30郑锦桥
郑锦桥
有位河南籍企业家,近期所经营的企业被一家上市公司收购,企业变现近10亿元人民币。这位从河南西部山区走出来的企业家,事业成功,善心旺盛。过去善举实施在不经意之中,但这次企业变现,他在考虑如何用资产增值的方式,来维持善举的持续进行。
自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具体实施,但又不放心委托社会的慈善机构来管理资产,这也许是目前许多企业家的想法——想做慈善安排,但又充满疑虑。
一个正能量的企业家,往往会认识到,慈善在凝聚家族成员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为下一代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并建立家族的声誉和传统。这也是为什么家族慈善目前越来越受到亚洲家族重视的原因。
慈善安排会得到更多社会的认可和关注
每个企业家都具有本能的善心,即使财富积累并不那么阳光的财富拥有者,也有其“人之初,性本善”的一面。但善心的释放需要有利于释放的条件,有时一些企业家会在大庭广众下有一些感性善举,有时也有精心安排的理性善举。
中国富人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在财富传承方面需要正能量的支撑,慈善安排自然也成为财富传承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一些没有太强烈财富传承想法的企业家,则会以慈善安排作为财富的终极安排。在发达国家,将慈善作为终极安排的企业家比比皆是,如巴菲特、盖茨等,中国也有做出“裸捐”慈善安排的企业家,不同的家庭环境,将影响企业家们做出不同的选择。特别是在国内独生子女政策环境下生存的企业家们,有这种想法的还真是一个不小的群体。
家族财富中适当比例的慈善安排对家族财富增长也大有裨益。除了有利于传承,慈善还能有效增加家族企业信誉度,如洛克菲勒家族以其捐助为敲门策略的发展模式、李嘉诚的捐赠在先商业跟进的模式、陈光标的叫卖式捐赠模式等。既有对社会的善举,又有社会对该企业的认可度增加所带来的收益,这其中包括政府和市场的双向认可。当然,我们可以认为所有企业家的慈善行为都是没有特殊目的的,但其结果往往对商业行为产生有益的效应。
慈善安排要有系统的管理模式和办法
眾多政府慈善基金失去了社会公众的信任,导致各类慈善基金发展缓慢。民政部要求慈善基金募集到位的资金,要在每年捐出不少于70%,这一政策使国内的慈善基金始终处于长不大的状态,在发展30多年后仍然还只有区区的几亿元人民币规模。但同期海外慈善基金,如诺贝尔基金等,都已经发展成几百亿元人民币规模的机构了,包括北美的一些常春藤大学,基金规模之大,都是我们所不可比拟的。这些基金都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发展策略,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捐赠人与管理人应有明确的定位
国内基金募集方面也缺少专业人士的加入和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慈善基金也是需要市场营销和推广的,并且要有创新的模式和方法。而国内不少慈善基金多以低工资待遇来对待慈善基金管理人,认为慈善基金管理人也应该有奉献精神。但这样的结果是,高能力并以此为职业的高端管理人就不进入这个行业,使得慈善基金管理人严重缺位,致使基金管理缺少法人治理结构的约束,资产增长过少,甚至是亏损严重。这些因素影响到企业家并使他们顾虑重重,企业家捐赠的慈善资产总额在逐年下降,慈善热情也越来越低,他们还会再捐赠吗?
家族财富管理体系中的家族慈善定位
家族财富管理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是财富管理和配置,还包括财富传承、税收规划、养老及保险规划、信托结构安排及慈善安排和家族文化总结等内容。在资产管理和配置方面,“长期、分散、专业”的管理原则是成功家族财富安排基本法则。慈善安排只有在基于财富增长的前提下才会有更持久的延续,慈善不仅是家族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一旦实施,不应停止,并且要逐年增长。所以,对财富增长的要求也会较高。一些企业在财富缩水或者无力持续时,往往会中断慈善,其结果一定不是家族慈善所希望的。我们希望是在资产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家族慈善永久持续的发展。
慈善安排是家族财富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家族慈善解决了如何有意义地花钱这一问题,而且还承担着一个家族关于传统及价值观的传承重任。显然这才是打造成功家族的核心,继而增强整个家族的凝聚力。成功的中国企业家正处于一个资产配置和传承的关健时期,采用规范的方法积累慈善基金,并使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对家族财富、社会发展都非常有益。
笔者所参加的阿拉善生态基金会是一个由大腕级慈善企业组成的环保组织,目前正在进行的规范管理、治理提升的尝试,已在国内慈善基金管理中走在前列。基金在更多体现捐赠人意识的前提下,也为捐赠人的资产增值做了全面的铺垫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