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调查分析

2015-05-30刘灿之等

中国市场 2015年34期

刘灿之等

[摘 要]通过对南昌市向塘镇现代化发展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向塘镇发展概况,发掘其在小城镇现代化发展中的自身发展优势。实地考察之后,发现向塘镇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并从国内外解决类似小城镇发展问题的方案得到启示。经再三探索和深思熟虑后,将南昌市向塘镇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延长至对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认知上,并提出有利于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关键词]南昌市向塘镇;小城镇现代化发展;中部欠发达地区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4.160

1 南昌市向塘镇发展概况及优势

1.1 设施建设

南昌市向塘镇是目前江西省最大的建制镇,坐落于南昌市南端,距离南昌市有20公里。316、320、105国道以及温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浙赣铁路道勾东西,京九铁路飞架南北。总人口数有15万,其中城镇人口有8万,大多数是江右民系。南昌市向塘镇区域占地面积146.3平方公里,共管辖19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驻镇中央、省、市单位共33家,专业技术人员有4000余人。1999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向塘镇为省级开发区。向塘镇现有工业企业135家,其中镇办37家,省部、市县属和外资企业98家,初步形成了以化工、铸造、针织、服装、机械、电子、建材、制药、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1.2 工业园区

向塘目前实行 “区镇合一”的行政体制。2008年,建设开发区,规划筹建两个工业园、一个物流基地,全力构建外向型经济发展载体。

依托铁路公路物流基地、向莆铁路及广宥鞋业等企业,规划向塘镇创新工业园区。并在星城大道以南2000亩用地,规划筹建一个温州工业集中区,用来吸引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投资落户。借铁道部和省政府在向塘兴建江西向塘铁路物流基地的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与中外运集团、福州港务集团等物流项目的洽谈工作,以此倾力推进铁路、公路物流基地建设发展。

1.3 区位优势

南昌市是京九线上独一无二的省会城市,向塘镇地处南昌市南北发展主轴之上。既可以直接承接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的辐射带动,又有利于快速全面融入大南昌城市发展体系。作为省会的南大门,客观上使占全省70%左右人口及同等百分比土地的南部地区成为向塘镇商贸物流业发展的辽阔腹地。向塘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仅仅需要6~8小时,独特的地段,便利的交通,使向塘成为全国“承东启西、南北贯通”的战略要地以及连通港、澳的重要节点。

1.4 高起点规划,打造全省铁路物流中心

向塘镇党委、政府自始至终将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作为搞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使向塘镇总体规划设计既有科学性,又富有可操作性,向塘镇政府特别邀请权威部门和专家召开座谈会,经过现场勘察和多次反复斟酌讨论修改,投入400余万元编制完成了镇区155.2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城区47.41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西区12.96平方公里产业发展规划,为向塘镇的今后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并夯实未来发展的基础。

1.5 高标准建设,完善城镇功能

近年来,向塘镇党委、政府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对老城区进行重新设计以及提升改造,城镇建设与功能配套渐近完善。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城镇面貌变得焕然一新,并为后代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正式启动对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用地的征收工作,既为我镇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拉开了框架、拓展了空间,又大大改良了周边居民居住环境。

投资6000万元开始西洛“空心村”整治和新社区建设项目,提高农村土地集约使用效率,将改善环境、促进发展、建设和谐秀美乡村为目标,逐步改善村容村貌,最大限度地把土地存量盘活率最大化,提高土地资源保障发展能力,以此促进全镇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2 向塘镇在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缺陷

2.1 城镇化资金短缺,投入能力弱

这是制约向塘城镇建设的主要因素。现在向塘镇,尤其是贫困的地方,农民完全没有能力,全部由政府单方面承担建设投资,是非常不现实的假设。

2.2 人口老龄化以及“过疏化”现象严重,大部分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

城镇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人的现代化。乡镇企业封闭在各个散落的乡镇,因为没有规模很难实现现代文化教育的普及,一些散漫的、狭隘的、封闭的群众,保守的行为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工人(农民)的文化和技术素质也难以得到提高。

2.3 市场不活跃,经济欠发达

虽然向塘镇是农业大县,资源相对丰富,但仍有许多传统的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少;农产品的效率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一般农产品多,名牌农产品为零的现状,而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很难实现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经济欠发达是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资金缺乏所导致的。

2.4 乡镇企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水平不高、层次较低

现在,向塘镇的乡镇企业还在起步阶段,过于零散经营;大多数属于粗加工以及原料销售,高端产品基本没有,缺乏抢占市场的资本。乡镇企业的分散化必须要得到遏制,适度集中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国内外解决类似小城镇发展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3.1 国外小城镇发展启示

美国、巴西小城镇聚集度高。城市带的形成和大量卫星城的兴起,作为缓解人口压力和解决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加以统筹考虑。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上靠无限扩张中心城市管辖范围来实现城市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缺陷,抑制了大城市规模过于膨胀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大中小城市在空间和产业布局上相互依存和配套,形成了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3.2 国内小城镇发展启示

苏南模式注重集体经济,集体成果较多,有利于资金的投入。温州模式看重市场导向,民营经济是温州模式的领头羊,以产品集聚战略来实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则是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于一身的综合性发展战略,使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拓展。福建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导致中小企业的基础设施、劳动力、技术和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共享,使得生产更加专业化。

4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4.1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各项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落后。

一是土地制度。中国中西部多数为农业县市,耕地就是其经济发展的土地命脉。因为地理位置的影响,人均耕种面积太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地利用土地,这关系短期利益和长远目标,为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关键。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不顺畅,在产业转移和城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普遍而严重的利益剥夺改造农民土地,农民进行土地改造进入小城镇,没有明确的政策,这些直接影响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

二是户籍制度。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地区,现行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的结果,这是由于经济约束的不足逐渐形成。农村人口迁移很大程度受到了这一制度的影响,并且导致了城镇化的滞后,这个不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产生的而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如今,虽然城乡人口流动的政策已经有松动,但是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依然有不少的阻碍。

三是产业政策。乡镇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然而乡镇企业经营由于缺少国家对于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制定的产业政策使得其经营不够稳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心理预期。

四是社会保障制度。当前,除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外,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着许多漏洞,农民只能以土地作为养家糊口的前提和保障,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动力。

五是行政体制。我国的城镇总体而言是一级政府的所在,因此会造成城市的等级化。但是我国行政较管理方面比落后,使得计划经济在城市资源分配上面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资源分配逐级降低,遏制了像小城镇这样的比较低等级的城市的发展。

第二,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部分乡镇缺乏城镇建设的意识,没有履行身为城镇建设主体的责任。使城镇建设的进度总体变慢,在小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建制镇政府的主体资格认识不清,对小城镇化建设重视度不高,城镇化建设的力度不够,存在着抵触的情绪,由此直接影响着城镇化集体发展。大多数城镇对自己发展的方向不够明确,并不能够从宏观上分析自身区域的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建设缺少整体的规划,城镇用地面积大,但空间利用率低,能够吸纳的人口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利于土地集中经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离开土地不离开家乡会助长土地的分散性,不利于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从而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向塘城镇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单位面积农业基本上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目前农村人口转移的反映。

4.2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整合乡镇企业,推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中布局的结合能提高乡镇企业的集聚效应,节约土地,减少污染,降低基础设施的投资,有利于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容量,因此,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措施,对乡镇企业分散占用耕地布局,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县(市)域规划,使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布局结合,选择比较有利适中的位置,交通便利的地段,新的乡镇企业通常适合集中连片开发,应根据规划要求,在该地区的小城镇在指定的区域。原来的乡镇企业要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结合重大技术改造逐步向小城镇规定的区域转移。有条件的小城镇加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区和小城镇市场的建设,增大小城镇经济容量,使得聚集效应加速。

第二,实施城乡一体化服务,夯实小城镇聚集平台。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已经城市化对城市本身的重点。尽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变大,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的发展,还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从1990年的2.2∶1扩大到2005年的3.25∶1。为了根治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有新的发展的思路。农村的问题不能仅仅在农村中找方法,城市的问题不能仅仅从城市中找方法。必须联系城市发展探索解决农村问题,也必须从农村发展上寻求解决城市化问题。要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社会经济,统一规划。将城市和农村的问题统一起来解决。城镇统一规划可以避免重复建设,确保井然有序的推进,明确阶段任务,保证一体化推进,可以逐渐看到成效,在统一规划的阶段中,要定位每个区域的功能,整合城乡的资源,立足于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将大部分的农村纳入城市规划的范围,使农村拥有城市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等。

第三,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模式。城镇化类型的不同,采用的发展途径也不同。处于城市边缘的小城镇应该通过发展互补型产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加强城乡产业发展的横向联系,成为卫星城市;而处于交通干道的小城镇应该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依托工贸小区加快工业化进程,从而带动第三产业,并培养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开放型市场体系。

在现阶段,由于中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采用多元化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应该是比较适宜的,江西省小城镇形成了多元的发展模式。以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初始环境主导因素为划分的依据,结合自身的经济特色,同时借鉴上述的全国已形成的比较成功的小城镇。

5 结 论

小城镇问题是一个集理论、实践、社会、经济于一身的综合性问题,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是建立在该地区小城镇发展与建设之上的,怎样建设发展小城镇是一个比预期更加困难的问题。目前欠发达地区城镇发展不仅落后于工业化,而且也远远滞后于人口的增长。可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大部分农民仍然以农民的身份生活在农村并没有受太多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影响;在现有的体制下,城市本身也出现“超载”的现象。所以,城市人口为了守住自身的利益从而排挤农民进城务工的行为使得城市改革寸步难行。所以,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城市与农村之间扩大农业剩余人口的生存空间,并找到一个合适的农村城镇化的载体。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我们应该调整相关法规和条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对小城镇经营和管理。

本文仅仅是基于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较为成功的经验模式研究分析并提出有关我国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城镇化发展的意见。但由于我国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小城镇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如何借鉴中外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欠发达地区的优势特点,找出一条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之路还是一条艰难的路。

参考文献:

[1]朱子顼.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与政策建议[J].中国市场,2015(16).

[2]刘敬实.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困境及措施[J].中国市场,2014(46).

[3]张玉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探析[J].中国市场,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