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分析
2015-05-30曾艳英刘如意
曾艳英 刘如意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冷鲜产品的要求也随之增加,极大地带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本文在简要分析了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现状进行了具体的探究,并结合市场分析结果对广东省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广东省冷链物流产业能够为广东乃至全国人民提供更好的冷链物流服务。
[关键词]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4.084
“十二五”期间,广东省政府针对当前省内农产品运输存在巨大损耗这一问题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在贯彻落实中积极筹建产地预冷、保鲜运输、保鲜加工以及销地冷藏等一系列冷链物流基础硬件设施,逐步推进传统冷库储存向现代化冷链物流快速配送处理转型。同时,广东省在此期间积极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应用规模,支持省内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以及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科学的升级和改造,希望通过改造逐步将省内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骨干批发市场。这些举措对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推进了冷链物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冷链物流建设起步较晚,在技术、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等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着相应的制约。所以,现阶段,广东省应该正确分析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逐步提升广东省冷链物流行业的整体水平。
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概念解析
(1)冷链物流的概念。冷链起源于19世纪上半叶冷冻机设备的正式发明,随着冷冻机的发明和电冰箱相关设备的出现,世界上各种类型的保鲜和冷冻农产品正式进入到农产品销售市场中,步入消费者家庭,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冷链主要定义为:为了保证所储存或运输新鲜食品和冷冻食品的实际品质,使其在初始阶段的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都保持在持续低温状态,并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体系[1]。首先,必须明确冷链是一条基本的供应链,能够涉及多个不同的环节和主体,既涵盖相应的供应源,也具备产品的消费终点,即表现出“从摇篮到坟墓”的始终;其次,冷链对温度有严格的要求和管控,必须保证能够与相关物品的生产、运输和消费相适应;最后,冷链在整个物流网络中既包含硬件设备,也包含软件系统,硬件设备就是指在整个冷链体系中所涉及的全部冷链设施和相关设备等,软件则指在冷链体系中所包含的冷链物流标准、操作流程和规范、经营管理活动以及相关人力资源等。
(2)冷链物流的具体应用对象。冷链是在建设发展中主要以保证需要冷藏、冷冻物品以及需要进行温度控制物品的标准品质为目的,以保持物品在所需温度中储存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通过对温度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冷链能够有效保证物品的质量、营养以及安全等具体需求[2]。现阶段,冷链物流一般应用于三种产品上:其一,初级农产品,具体包括肉禽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以及花卉等;其二,经过加工的食品,例如进行过速冻处理的相关副食品、肉和水产品等包装产品以及冰淇淋和奶制品等;其三,特殊商品类,具体包括对温度有一定要求的药品、血液和少部分工业用品等。从中可以看出,冷链物流的主要应用对象是农产品。
(3)农产品冷链物流内涵。农产品冷链物流具体指肉禽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以及花卉等属于生鲜范围的农产品从产出地被获取后,在产品处理过程中的贮存、加工、运输、分销以及零售等环节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产品品质和安全,减少处理损耗,防控污染,具有特殊性质的供应链系统[3]。农产品冷链物流简单地说就是将农产品作为冷链物流主要服务对象所开展的一系列冷链物流相关活动。并且由于冷链物流的主要适用对象是农产品,因此,没有进行特殊说明的冷链物流一般代指农产品冷链物流。
2 广东省冷链物流产业的基本发展模式
(1)直销模式。广东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中的直销模式,以负责生产加工农产品的龙头企业为主导,对冷链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广州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广州食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食品集团”)主要承接食品的加工、冷藏和贮存工作,在经营发展中着力构建以牲畜的屠宰、各种肉类分割、深加工、销售配送为核心的紧密型一体化全产业链。企业利用品牌和客源优势构建了大库容的冷库和相应的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建立起企业独立的冷链物流终端销售体系[4]。直销模式在应用中逐步实现了供销一体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物流配送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不仅有利于固定物流成本,还由于具有固定的销售渠道而能够有效规避经营风险,有利于解决市场供需矛盾。但是直销模式存在较高的市场交易费用以及配送费用,在实施中对企业规模要求较高,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受到影响相对较弱。
(2)批发市场主导模式。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相关运营商通过与产品生产基地、农户以及农产品营销公司有机联合,构建农产品收购、贮存、加工、保鲜、配送以及提供简单准确的市场信息等系统的物流模式,如下图所示。这一模式将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处于中间环节的批发商、运输商、加工保鲜企业、零售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提升了产业带动能力,能够有效规避市场经营活动中必然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扩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覆盖范围。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中间交易环节过多,对产品流动效率产生影响,造成流通成本居高不下[5]。
以批发市场主导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图
(3)第三方模式。第三方企业在经销农产品的过程中,为了有效避免食品变质等问题对自身社会形象和品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或是受到农贸市场无序发展以及低效率运作可能给自身带来价格风险的影响,在发展中不断向冷链物流的产业链上游延伸,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与农产品营销企业和加工企业的联合,与具有大规模稳定货源的农产品产地建立长时间的稳定和作关系,积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筹建第三方物流,向相应的门店提供鲜活农产品,推进产品加工、质量和管理向着标准化发展,有效降低产品损耗,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建设和发展[6]。这种冷链物流模式促使产业链中的生产和销售单位更加关注自身业务,规避市场经营风险,有助于充分发挥冷链物流高专业性、高效率以及大流通覆盖半径的优势,是未来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主要选择趋向。
3 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分析
尽管广东省在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积极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当前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产生着不良影响。
(1)冷链物流设施硬件设备不健全,技术发展相对落后。广东省冷链物流建设中的冷藏保温车仅占省运货汽车总量的0.3%,一大部分鲜活农产品关键物流节点所建设的相关设施和冷藏冷冻设备不足。近几年,广东省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建设,公用冷库整体容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但是受到政府政策倾向影响,这些公用冷库主要分布在市区之内,或者市区郊区,在全省范围内的覆盖率相对偏低[7]。同时由于一部分公用冷库建设时间较长,大部分设备都相对陈旧、会产生较高的能耗,其中现有的冷冻冷藏设施无法为众多的鲜活产品提供全面的低温保障。在常规运作中,绝大多数终端销售企业都缺乏专项的低温食品储存装卸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人在搬运和装卸中,鲜活农产品长期暴露在室外常温中,增加了农产品的损耗,不利于农产品品质的保持。同时,由于我国冷链物流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也相对滞后。鲜活农产品的产后预冷、包装加工商品化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尚未实现全面普及,对广东省冷链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着一定的限制。
(2)第三方冷链物流业务有待提升。由于现阶段广东省能够提供专业性冷链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相对缺乏,绝大部分物流企业并不能达到相关温度、时间方面的指标要求,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物流占比相对较低,不利于冷链物流行业的整体性发展[8]。同时,广东省现存的冷链物流企业一般以中小企业为主,经销能力受到局限,服务标准也无法实现统一,一部分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仍然存在低价竞争的不良竞争现象,以至于冷链物流企业在更新设备、技术创新以及市场扩张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
(3)物流环节过多且成本偏高。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一般至少需要经过五个主要环节,即产品生产者——产地农产品市场——运输销售批发商——销售地批发商——产品零售商——消费终端[9]。产品经过的流通环节多,经历时间自然相对较长,且随着商品在相关市场上的流通和推广,流通环节也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进一步延长冷链物流链的长度,致使重复运输和迂回运输现象经常发生。同时,鲜活农产品在经过多次信息传递后会产生相应的损耗,进而造成相关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失真和梗阻现象,影响物流效率。冷链物流的实际功效取决于各个物流环节的有效衔接,从整个物流链的管理角度看,广东省冷链物流各个节点之间缺乏科学的沟通,难以推进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在各个相关企业中的传递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冷链物流经过的环节多,流通效率自然低下,物流整体成本必然会随之增高,进而对物流服务的价格产生相应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出于盈利的目的一般不会选择物流价格高但质量偏低的冷链物流,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活跃性偏低。
(4)尚未形成系统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覆盖率偏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先后组织制定了300多项农业国家标准、900多项的农业行业相关标准以及1500多项的地方标准,但是却没有任何一项标准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进行合理规范,致使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企业准入标准低,企业素质参差不齐,整体行业市场相对混乱[10]。众所周知,社会上一条相对完整的冷链应该包括低温加工处理、贮藏、运输、配送和销售等主要环节,每一个环节中都需要保证农产品在其所需的温度中才能确保农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现阶段,广东省在冷链物流建设中已经能够有效实行仓储、运输和配送等的“一条龙”综合服务的企业还相对较少,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具备一定数量的冷库和相应的冷藏冷冻运输车队,但整体服务功能却相对单一,服务覆盖率小,没有真正构建起能够跨地区的服务网络,也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提供相应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广东省农产品批发市场上的水产、肉类以及豆制品等多数是在缺乏冷链保证的情况下完成运输的,产、供、销一体化程度偏低,导致初级农产品极易在供应链上产生腐蚀、损耗,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冷链物流的长足发展。同时,由于整个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缺乏整体性的协调和规划,协同生产目标的树立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局部地区发展存在一定的失衡和无法配套情况,对整个行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11]。
(5)广东省冷链物流市场具体需求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在冷链物流方面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各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后,冷冻冷藏市场必然会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2011年,广东省生产总值超越50000亿元,人均突破7000美元,正式跨入中上等收入地区的行列之中,人均消费能力的持续加强,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冷链物流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广东省是我国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平均每年所消耗的易腐蚀农产品中需要进行冷藏储存和运输的超过50%[12]。此外从这几年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社会大众对冷藏生鲜食品的认知程度显著提升,消费量逐步加大,预计每年将会以18%左右的速度增长,涨跌幅度不超过3%。现阶段,广东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具体需求也随之增加,逐步步入到冷藏、冷冻品市场的快速发展革新时期,对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对冷链物流的实际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优化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具体对策
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于产品的生产、流通以及最终消费的始终,因此对冷链物流链的优化也应该从全局着眼,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优先优化局部领域和个别环节而导致背反现象的发生[13]。目前,优化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应该重点强调三大目标:其一,促进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在运作中各个环节的费用是相互联系、息息相关的,如果适当地节省农产品采收后的包装处理费用,则必然会导致运输和储藏费用的提高,物流链的优化追求的就是通过合理的成本配置实现总成本的最小化目标。其二,推进物流速度最大化。时间是鲜活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关键点,最大限度地缩减物流环节,提升物流速度是优化物流链的最基本要求。其三,服务水平最优化发展。以最终客户为服务中心是物流链管理中的关键性内容,优化物流链应该满足终端消费者对高品质、低成本农产品的需求。当然,上述三种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性整体,冷链物流的优化应该保证三者之间的有效均衡[14]。任何一个省市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工程都是相对复杂的,应该立足长远,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引导冷链物流发展。广东省应该根据本省冷链物流的建设发展现状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做好全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体系的管理和规划,根据各个分区农产品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具有分区特色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15]。根据省内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引导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进行合理布局,加速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构建以冷链系统为核心的物流产业集群,集中社会物流资源,降低企业整体运营成本。
结合省内物流市场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构建统一的冷链物流运作标准和规范,如相应的预冷标准、贮藏标准、加工标准、运输标准等,实现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控制[16]。此外,应该充分发挥广东省物流行业以及各地分区市场物流协会承接政府相关政策的职能,加强整个行业内的企业自律,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和动态监测系统等,逐步推进广东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
(2)大力研制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积极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低温仓库。对于广东省现有的冷藏运输设备,可以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构建具有统一数据标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对全省各种冷藏车和冷库实行全面动态的监控。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每一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存时间。同时,针对当前世界上冷链物流的主流发展趋势,广东省应该积极研制和应用小批量、多品种的冷车,满足市场对于这类货源运输的需求。在低温仓库的建设方面,广东省相关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类型冷藏食品对于温度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地区农产品的种类特色进行建设。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仓库的温度将低温仓库具体划分为冷藏库、冷冻库以及特殊冷藏库等,并结合不同地区对不同类型低温仓库的需求科学规划和建设低温冷库,为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
(3)加大科学技术投入,推进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广东省要想大力发展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农产品低温包装和冷藏保鲜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商业附加值,就应该积极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保证冷链物流具有正确的流动方向,并通过对现有物流设施的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使其尽快达到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程度。同时,加大科技投入还应该对省内冷藏冷冻技术和方式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革,注意引进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先进技术,争取以最快速度实现各种农产品包装冷藏技术的普及。此外,广东省冷链物流行业还可以实行HACCP控制,保证冷链物流运行中每一个环节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和质量。
(4)大力扶持省内龙头冷链物流企业。对广东省现有冷链物流环节中的各类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发展以核心企业为引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由省政府财政每年按照一定的专项资金拨款,通过贴息等方式来实现对重点企业的奖励和扶持。增强对省内龙头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权利扶持和优惠政策倾斜,如在税收政策、交通管制等方面进行支持。通过扶持一家或几家代表性大型企业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配置运输、配送、仓储以及销售等多项服务功能,逐步使全程物流一体化服务成为广东省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相关物流服务的主要形式。物流企业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升级自身管理模式,加强品牌信息化建设,逐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推进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的强化和提高。冷链物流行业还应该协同发展共同配送业务,在同一区域内的商家可以设置相同的配送中心,统一对货物进行简单的管理和运输,提供物流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5)结合地区发展情况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联盟。从广东省冷链物流市场现状看,现阶段,广东省内冷链物流企业还不具备构建一整套冷链体系的能力。因此要推动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包括政府的政策性支持以及行业相关组织的协调,最终成立一个由消费客户、产品运营商以及投资者所共同组成的冷链物流联盟。从供应链的发展角度看,也就是建立一个能够同时满足消费者、供应商和产品零售商三方需求的冷链物流市场发展模式。除本地区所销售的农产品以外,外销的相关农产品可以通过供应商将货物运输到各个主要城市的冷链物流整合发展中心,在进行系统的整合后实行长途运输,发送到零售直销地点。
5 结 论
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成本,提高鲜活农产品质量,满足广大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差异性需求,增加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益。广东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在推动省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广东省应该高度重视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升冷链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构建全面系统的物流体系,逐步推进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步入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叶海燕.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及优化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29(3):38-42.
[2]朱超才.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17-2318.
[3]沈欣.冷链物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3):271-274.
[4]李忠诚,郄海拓.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13):4062-4064.
[5]董红兵.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生态经济,2009(10):453-454,458.
[6]张润卓.辽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5(2):72-74.
[7]赵英霞.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48.
[8]许评,仲伟来,王闻环,等.镇江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407-6409.
[9]孙春华.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395-399.
[10]隋博文,王景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733-17735.
[11]王玉侠.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3):80-82,84.
[12]方凯.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问题研究——基于绿色供应链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的实证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13]汪利虹,陶君成.解析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6):25-27.
[14]黄建辉,王伟,李泉,等.广东三水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130-5132,5135.
[15]李思聪.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发展动因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16]冯国苓,戴雪琴.海南热带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