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等院校对接广州空港经济发展的实践研究

2015-05-30李政苏明

中国市场 2015年34期
关键词:空港经济区广州

李政 苏明

[摘 要]广州空港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外向型、复合型的高端现代服务业人才。地方高等院校对广州空港经济的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介绍了广州空港经济区及区域内地方高等院校的情况,分析了空港经济对地方高等院校的需求以及地方高等院校服务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地方高等院校对接广州空港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等院校;空港经济;对接;协同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4.098

广州提出要打造国际航运中心,构建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的空中丝绸之路,使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国际枢纽,这是落实国家战略、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这将推进以广州空港经济为龙头的广州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推进服务业国际化,加快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问题也就日益突出。地方高等院校要把握空港经济区发展最新动向,搭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平台,立足区域,服务区域,为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实现良性发展和特色发展。把人才培养标准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结合,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及时做出相应调整,转变培养方向,满足空港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1 广州空港经济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广州正着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广州空港汇入全球航空市场合作共赢的潮流。截止到2014年年底,共有70家国内外航空公司通航白云机场,航线网络通达全球五大洲近200个通航点,形成了覆盖东南亚、连接欧美澳、通达内地主要城市的“空中丝绸之路”。2014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全年完成飞机起降41.2万架次、旅客吞吐量547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47.2万吨,三大业务指标与2013年同期相比保持平稳增长。一个大型枢纽机场的功能可以辐射到与航空相关的旅游业、服务业、保险、金融业、制造业、物流业、房地产业等领域,形成一个较大的产业链。广州正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兴航空产业园区,依托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打造广州经济发展新引擎,进一步延伸包括飞机租赁、维修、航空培训、航材保障在内的航空产业链和价值链,以空港为引擎正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引领产业升级,空港经济圈日益成熟,航空枢纽建设和航空关联型产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广州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439平方公里,规划形成“一心三廊、三港七区”的空间结构,形成航空总部、金融、保险、物流、商贸会展、商业服务、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行政办公等现代服务业集中布局,打造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要集聚区,培育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航空都市。空港经济区突出“全球”和“亚洲”概念,其功能定位为:全球综合航空枢纽、亚洲物流集散中心之一、中国重要的临空经济中心、航空经济示范区、华南地区重要的发展引擎和增长极。

2 地方高等院校现状

地方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2年5月,全国共有普通本(专)科院校2132所,其中地方高等院校2021所,约占95%。地方高等院校在服务区域创新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不断探索,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地处广州市的地方高等院校总共有78所,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都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持续为广州经济建设服务。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地方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起来。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是一种互动双赢的关系,通过提高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和水平,就可以实现地方高等院校和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和“双赢”发展[1]。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认为,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结构决定着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2]。地方高等院校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地方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地方高等院校发挥优势,服务地方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地方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功能,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地方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之间是种“共生”关系,理应形成良性的关联与互动。

地方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但相当一部分地方高等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目标定位、发展思路等方面的问题,存在着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形成“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这样导致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造成高校人才培养过剩与企业人才匮乏的矛盾。制度性根源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高等教育改革相对滞后,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对接错位,高校毕业生遇到结构性失业。

3 广州空港经济发展需要地方高等院校对接的内容

地方高等院校是为地方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应用型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的普通高校。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是相关的,在广州空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等院校应当发挥相应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广州空港经济发展。为了满足广州空港经济发展需要,需要搭建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平台,将广州市各类高校与广州空港经济区现代服务企业直接对接,为地方发展提供战略规划、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撑。

3.1 政府决策的“智囊团”

广州空港经济区规划涉及面广,配套政策相对完善,发展机遇大,使得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企事业单位发展战略的制定难度加大,需要专业人士协同制定系统化的发展策略,才能使政策或策略的制定更加科学。地方高等院校汇集了一批专业人士,具有人才资源优势,在专业领域内有深入研究,可以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政策、策略的制定建言献策,帮助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策略,为加快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2 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广州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中对产业发展的规划,体现了多样化、互补性的特点,广州空港经济区将以服务业为主,其余各种产业配套发展,具体包括总部经济、临空高端服务、航空制造、会展商务、口岸通关、航空维修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商业服务、保险、创意产业、生活居住、口岸通关、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先进制造和商贸服务等,多样化的产业群需要大量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特别需要金融服务、跨境电子商务、增值电信服务企业、贸易、航运、物流、仓储、旅游、健康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的创新人才。这迫切需要这些产业的专业人才为空港经济区服务,这些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必然大部分由地处广州市的地方高等院校承担。

3.3 文化传播的“先行者”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地方高等院校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地方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引领地方文化发展方面责任重大。地方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围绕地域文化特点,加强区域文化研究,实现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立传播地方文化的平台,增强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引领和影响区域软实力的提升。《广州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中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临空高端服务、会展商务、保税物流、电子信息产业、商业服务、生活居住、口岸通关、保税物流和商贸服务”,其辐射带动功能主要是经济领域,但是也不可忽视软实力的作用,不可忽视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性。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的中心,是地方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园地,无疑应当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引领社会文化,发挥思想库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时代逐步走来,国际间互派留学生、学者等已经成为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一环,高校应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3.4 科技创新的“助推器”

《广州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中提出要发展“先进制造业、航空制造、航空维修制造、保税加工、电子信息产业”,都体现了对科技和新技术的要求,追求科技创新。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地方高等院校在地方经济转型与升级过程中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理应承担起创新科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4 地方高等院校对接广州空港经济发展的对策

广州空港经济可持续发展须积蓄人力资本,人才培养对广州空港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高校培养懂国际市场运作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具有较强国际视野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地方高等院校要抓住空港经济建设发展机遇,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更新教育改革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国际视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长效机制,培养应用型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为广州空港经济区乃至“珠三角”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1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决定着教育办学的方向。当前,地方高等院校如何定位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地方高等院校决策发展战略、制定建设规划、做好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优势、体现办学特色等方面工作的基本依据。在办学过程中,地方高等院校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广州地方高等院校把服务空港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结合实际,不断寻求服务空港经济区的切入点。地方高等院校要突出在地方发展中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充分利用智力资源,围绕空港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提供咨询服务,努力成为地方政府的智囊团。与企业对接,为空港经济区企业解决发展问题,突破技术难关,努力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技术顾问,助推企业发展,为空港经济区的企业员工提供终身教育的平台。

地方高等学校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研究广州空港经济区产业结构特点,通过错位竞争的方式,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调整自身专业和课程,为空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服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共育人才模式,促进空港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空港经济区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4.2 培养应用型人才

大力培养人才是高校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职能最重要的一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地方高等院校必须与部属高校形成“错位”,探索适合自身特点且与社会需求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等院校“错位竞争”的战略定位必然要求其人才培养方案要有鲜明的应用型特色,要求采取相应的手段,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3],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随着近年来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地方高等院校应当面向市场需求,根据空港经济区的实际情况,改革和优化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通过培养引进双师型教师,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兼职教师等方式,内外结合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战略,努力培养适应空港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广州市地方高等院校应把握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改革高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以能力塑造为重心,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方针。广州空港经济区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服务业快速发展、不断优化结构、提升层次,新兴服务业不断拓展,以商贸物流、国际货代、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会展、金融保险、旅游、法律、社区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开拓创新。广州空港经济区将发展金融、总部经济、旅游休闲、服务外包等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服务业人才需求的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地方高等院校作为高端服务业人才的主要输出方,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接轨不紧密,在专业设置、能力培养方面,与市场的人才需求有较大偏差。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广州空港经济区市场需求对接平台,有助于高校明确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和现有课程体系,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解决服务业人才的“结构”缺口问题。

南国商学院不断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实施“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方针,培养商科专业知识和较强业务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打造商科专业品牌,学校多次调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规范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课程体系初步建成。初步构建了“通识教育模块+大学外语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均高于教育部要求,达23.31%。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形成一些品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如外语角、大学英语演讲培训基地、模拟联合国、模拟国际商务谈判(全英文)、模拟商品交(贸)易会和ERP沙盘实训等,这些教学活动激发了学习潜能,增强了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了应用能力,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4.3 为空港经济对接广东自贸区培养国际化人才

资源共享是21世纪各国教育发展的显著趋势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发生变化,懂得国际运行规则、从事国际经济事务、具备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备受社会欢迎。地方高等院校抓住国际化的发展机遇,为空港经济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经济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参与和赢得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空中通道的战略意义不断强化,空港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随着国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是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重点建设内容。“一带一路”战略引领广东开放合作新格局,广东自贸区战略定位之一就是要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广东将发挥自贸试验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空港的联动作用,有效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广东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服务。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枢纽机场,广州空港可为“一带一路”提供节点支撑,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对于广东建设“空中的海丝之路”将起到核心作用。广东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取得突破,就必须高度重视国际空中通道的建设,空港经济在广东自贸区中将更具有优势地位,借助广东自贸区平台的逐渐完善,广州空港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经济格局。

广东自贸区具有国际视野,将立足于打造新型国际投资贸易规则试验区,在国际投资、贸易、知识产权等领域探索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体系。广州空港经济区有效对接广东自由区、“一带一路”战略,对国际化人才需求大,这需要地方高等院校推进国际协同培养人才。地方高等院校要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建设优质教育资源,选择国内外的名校,通过多种方式合作培养学生,弥补本身学生培养方面教育资源的不足,让更多的学生能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深造和“留学”的机会,使之受到更全面的教育,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地方高等院校必须面向空港经济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途径,需要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改进提高,从而走出一条适合地方院校发展的道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南国商学院探索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打造国际化形象。不断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国际规则的金融、贸易、会计等方面商务人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56所大学或学术机构建立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聘有外籍教师,定期邀请外校知名学者来学院讲学,让学生体验到“不出国的留学”,体验到国际多元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通过互访互换、互认学分等方式,为学生出国学习、出国深造提供渠道。充分利用合作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效用最大化,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南国商学院不断促进“外语+专业”和“专业+外语”的交叉融合,在4个非外语专业中开设双语教学班,在会计学、国际商务、金融学等3个专业开设了“2+2”中外学分互认项目。双语教学班让学生有深厚的外语功底,又有很强的专业优势,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外语优势和专业优势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走向社会、走出国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4 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对接

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构成了一所大学最基本的骨架和支撑,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判断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科类人才与社会的契合度如何[4]”。因此,衡量高校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就是看高校的专业结构能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能否与当地的经济结构实现有效的衔接。学科建设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体现一所大学办学水平与个性特色的重要标志。没有一流的学科和专业,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学科建设是地方高等院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关键。

地方高等院校要结合地方发展实际,落实与所在地区及周边地区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需求有效对接,积极调整学科结构,打造面向空港经济区的学科专业群,实现学科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双轮驱动”。发挥学科、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为地方培养拔尖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技能型、国际化紧缺人才,切实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广州地方高等院校必须紧抓广州空港经济建设需要,设置与空港经济区经济增长点密切相关的外包服务、航空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旅游、经贸、航空物流等专业,为空港经济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广州地方高等院校必须把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优化专业结构统一起来,加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复合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努力实现地方高等院校专业结构与空港经济区经济结构的有效对接。

4.5 师资建设与区域经济结构对接

高校实现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的三大功能主要靠教师。因此,地方高等院校要更快地发展,就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使命的地方高等院校,要寻求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和机制,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凝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围绕特色学科建设富有学校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这是地方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要建立并实施“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要引进、培育学科建设领军人物,向海内外吸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和优秀学科梯队的培养力度。

为空港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师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社会服务来解决教师应用研究能力不足、教学脱离社会和生产实际的弊端,促进了教师教学和科研更加贴近社会现实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鼓励高校与外界人员的双向流动,让教师进企业培训、兼职,借此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为教学科研提供新鲜的内容与课题。聘请企业家进校园,讲授实践课程,传授实务知识,更新高校教师结构。

4.6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地方高等院校以服务地方为立足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服务于地方产业,它们具有的地方属性以及自身资源获取渠道的有限性等,决定了它们必须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模式,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强化地方应用型属性定位,实质性地推动校地共建、产学互动。地方政府要注重创建高校与地方合作共赢的机制和平台,为地方高等院校与地方的合作共赢提供全方位保障,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地方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密切结合,推动地方高等院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之中,促进高校以多种方式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促进校企、校地有机互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了学校和地方的共赢,推动空港经济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地方高等院校要积极搭建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的平台,促进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有效转化创新成果,积极创建资源共享的校地协同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高校、行业、企业、政府、社区和非政府机构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机制,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等教学各个环节实行多方全程参与,实现地方高等院校与所在城市和区域良性互动、共育人才、互利共赢,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针对广州空港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企业云集的特点,广州市地方本科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校企深度融合为支撑,利用空港经济区内的各企业资源,实现产学研合作,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协同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目前,南国商学院共与 110 余家机关、企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有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协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由南国商学院牵头,会同广州市社科联、白云国际物流、翼通商务航空和韩国湖西大学等5家单位,共同创建“空港经济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了一个政、校、企、研协同合作平台。南国商学院将与协同创新单位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的智力资源,推进人才培养创新与应用研究的合作,为空港经济区发展培养外向型、应用型人才。中心将为空港经济区内企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开拓,为广州空港经济稳步发展做出贡献。

5 结 论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地方高等院校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把自身发展和服务地方紧密结合起来,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拓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空间与渠道,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在广州空港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促成广州空港经济崛起。

参考文献:

[1]林仲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9(10):133.

[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2.

[3]彭勤革,薛克昌,吕敏.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建设[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2):88-90.

[4]郝克明.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9.

[5]江金磊.中西部文化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研究[J].中国市场,2015(3).

[6]郝瑶.中国投资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16).

[7]胡睿.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建议[J].中国市场,2015(16).

[8]刘莉.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发展分析[J].中国市场,2013(29).

猜你喜欢

空港经济区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乘世界空港东风,聚湾区枢纽动能!未来空港新经济发展高峰论坛
广州空港经济,乘“机”起飞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从“中国制帽之乡”到空港小镇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