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几点建议
2015-05-30孙薇薇杨海
孙薇薇 杨海
摘 要:结合地方高校学生、教师以及教学模式的特点,阐述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几点建议。地方高校应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教师指导力量以及注重实践环节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突出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树立学校品牌、进行可持续性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地方高校 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4-199-02
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但是目前我国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因为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缺少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承担着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任务,而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具有培育高素质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地方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搞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地方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不足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高实践能力的科技队伍是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差距的必然要求。
(二)创新能力培养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注重学历逐渐转变为注重能力,特别注重创新能力。高校培养毕业生创新能力越强,学生的就业率就越高,而地方高校的招生数与就业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招生的数量和质量是关系到地方高校发展的大问题。所以作为地方高校要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树立学校品牌,就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和扩大发展空间。
(三)创新能力培养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2014年起,大学教育已经进入“95时代”,即大学生基本上是出生于1995年之后,作为95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为强烈,自我管理更为规范,对自身未来的规划更为清晰,他们对于自己想得到的知识、能力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乐于接受挑战,渴望成才。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成才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满足感、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以便于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地方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次参差不齐
作为地方高校,生源质量远不如“985”、“211”院校,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具有较大的差距。大多数学生吃苦耐劳、学习刻苦、应试能力较强,但是整体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体表现为对于事物缺乏认真深入的思考、在处理问题时缺乏灵活性、视野不够开阔、独立思考能力较差、知识结构单一、容易放弃,主动学习探究的意识薄弱。学生层次的落差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教师指导力量薄弱
虽然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教师的指导地位不容忽视,教师的总结归纳、指导程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至关重要。但是在地方高校,由于科研条件、科研水平以及个人因素导致教师的科研能力存在局限,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时指导力度不够,对科技创新所要实现的目标不明确,学生缺少参与课题的机会,科研成果匮乏。教师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晋职压力,对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热情。此外,学校的奖励机制不健全也是导致教师指导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形成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讲解,忽略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联系,造成很多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明确要求,不系统,缺乏动手能力考核机制,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不佳。而且地方高校大多数是教学型院校,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实验室只能满足本科生教学需求,不能很好地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尊重学生差异,以生为本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在此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力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自身需求,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弹性的科技创新目标,设立总体活动目标,同时也设立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具体目标,难易兼顾,科学统筹。尊重学生的人格、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确保在科技创新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变,以生为本。尊重差异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创新之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起点可以高低不同,但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始终不变。
(二)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指导力量
针对教师指导能力薄弱的问题,要从教师队伍中挑选一支业务能力强、有事业心、科研突出、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团队,专门结合各级各类的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鼓励教师获取各种级别的科研项目,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以便能更好地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导。完善各种奖励机制,加大對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的奖励力度,在评优、晋职等过程中给予指导教师更多的倾斜,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注重实践环节,改革教学模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形成实践育人的观念。增加实践学时在总学时中的比重,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将书本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同时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可以更加直观、明了地得出结论;也可探究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探究意识,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专长,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充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開放部分的实验室,让学生参与管理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建立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充分利用资源,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效果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日常培养,建立长效机制,形成结构稳定、更新及时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从而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结合自身优势,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最大的支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才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树立学校品牌,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基金项目“大类招生背景下物理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JKB2012-026)、2012年度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及创新创业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YLB2012-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全洪兵,张绍荣,李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与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 陈晔,徐晨.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3)
[3] 孙建林,李磊,戈晓达,贠冰.从问卷调查看实验中心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作者简介:孙薇薇,佳木斯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物理教学理论及教学管理;通讯作者:杨海,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学理论。)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