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体育课成为“动感课堂”
2015-05-30蒋志强
蒋志强
摘 要:构建初中体育“动感课堂”,需要体育老师因材施教,设情激趣,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设置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以实现“动感”的体育课堂。
关键词: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方法探究
当前农村初中体育课,喜欢“动”的学生并不多,每次体育课,上课铃声响过后,见到不少学生懒洋洋地来到操场,而且请“病假”的学生也总有一些。学生不愿动,不乐动,使体育课丧失了朝气蓬勃的活力。如何让课堂“动”起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设情激趣,让学生
“乐”动
“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设情激趣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以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进入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获得教学效果的保证。因此,诱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基础,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以趣引导,以情导航,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如接力赛跑的练习,播放模拟战场中枪炮的声音来营造战争氛围,让学生假想自己手中的接力棒如同点燃的手榴弹,如不加快步伐传递给下一站,就有在自己手中“爆炸”的危险。这样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摩拳擦掌地步入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如跑步项目练习,这是学生头疼和害怕的,如果一味地按跑步竞技比赛的要求,命令学生一组又一组的快速跑,一圈又一圈的耐久跑,几个回合后学生就会满怀厌倦。这时如果变换一种方法,比如快速跑的,采用追球跑、接力跑、各种游戏跑;耐力跑的,采取轮流领先跑、分层目标完成跑等,同样是跑的内容,却可以让学生感觉常跑常新,花样多,有趣味,学生自然“乐”动。
二、方法指导,使学生
“会”动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体育课教学手段应变中求乐,变中求新。体育教师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效能。比如,教师在立定跳远教学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布设一条假想的“鸿沟”,假想鸿沟线外有一块“大蛋糕”,更远处还有一个“炸鸡腿”,让学生做跳过“鸿沟”获取“大蛋糕”“炸鸡腿”的游戏。游戏前,教会学生跳过“鸿沟”需要掌握的动作要领:两脚站立正姿势,前脚尖为支撑点,注意两臂的摆动与呼吸的配合;起跳前,两臂向两侧后方摆,弯曲成半蹲姿势,上体前倾,脚跟提起,重心前移,身体平衡;起跳时,前脚掌迅猛蹬地,两臂做强有力的摆动,使身体向前上方腾起。老师讲练结合,加以动作示范。然后让学生逐渐增加“鸿沟”的宽度进行自由的反复练习。练习中,能吃到“蛋糕”的学生越来越多,还有不少男生都吃到了“炸鸡腿”。学生在嬉笑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感受到体育课的乐趣,学生就“会”动。
三、平等和谐,使学生
“愿”动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双方体验到愉快的感觉,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游戏或竞赛活动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同学生打成一片,减少距离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展示空间,实现学生看、思、练的教学目标。例如篮球练习,教师也应作为一名运动员参与学生的练习比赛中去,在球赛过程当中,让参赛学生轮流做裁判,而这时的老师既是运动员又是总裁判,对球赛出现的违纪违规动作,进行纠正和点评,实现师生互动。这不仅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增强学生对篮球裁判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将更全面、更深刻,以便自己在临场实践过程中,熟悉对方所采用的战术,预测出什么性质的违规可能在什么区域和什么情况下发生,并根据场上对方战术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位置、角度及重点注意区域和对象。这种师生互动下的和谐课堂,学生自然“愿”动。
四、因材施教,使学生
“全”动
因材施教就是有针对性地教学。在教学中要善于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适合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宠、吃不了苦、独立能力差、耐挫折能力弱,对于这些学生,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冷落。在学习难度上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及时褒奖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也要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自信心。比如,中长跑项目的练习,他们一般情况下是不愿意跑步的,这时老师或学生就同他们一起跑,给他们额外定目标、布置任务,做好他们的成长记录袋,不断总结,肯定其成绩与进步。只要坚持,就能促进这类学生肯“动”,进而实现全体同学的“全”动。
总之,教师只要改变课堂形式,体育课的“动感课堂”就可以呈现出来。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