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救赎
2015-05-30许彩兰
许彩兰
摘 要:《纯生活》以乐观的笔调为外衣,讲述了一个充满神秘与悲剧色彩的命运故事。本文通过研究《纯生活》中“罪—苦难—救赎”的历程来厘析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救赎理想。
关键词:罪;传说;理性;救赎
从语言层面看,《纯生活》的笔调是乐观的,故事内核却是悲观的。乐观的语言外衣与悲剧的内核,使小说形成强大的张力,形成让人震撼的美学效应。
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姑父在51岁时小腿患了一种奇怪的病,掌握偏方的人说他得的是耗儿症。小说由这个具有家族遗传性的疾病,集中表现了家族与之斗争与和解的历史纵横面。
1.罪的发生
姑父的曾曾祖父种下了罪的业因,其自身及后代都得到了罪的“业”果。曾曾祖父在一个山洞发现了一个小山魈,并把它带回了自己的家中。情感在时间中发酵升温。当看到小山魈偷偷与同类调情时,“曾曾祖父很是不悦。他愤恨了、他嫉妒了、他难受了、他吃醋了”,到此,曾曾祖父的占有欲显现。直至曾曾祖父砍掉山魈相约交配的苦茶树,占有欲及其延伸出来的愤怒、嫉妒到达爆满状态。这些都是佛家所说的罪的业因。山魈交配,是其繁衍的需要,合乎自然规律与道德标准。曾曾祖父不能容忍其发生,并实施了破坏行为,导致小山魈含辱而死,这是一种违背道德、违反自然规律,即反叛神的做法。小说中曾曾祖父的后辈子孙,罪呈现的除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外,也蕴染了基督教原罪色彩。《纯生活》中的罪非基督教中原罪思想的典型,但有其类似性质。姑父患的病为“耗儿症”,病名已染上消耗子孙生命的色彩。姑父也说他得的是一种遗传病。先祖犯下的罪,在后代的身上以肆意的姿势延续,这是“因”的“果”也必然会有“罪”的“罚”。
2.罪的苦难
美国学者乔治·瑞泽尔认为:“这是一个不存在所谓机会之类东西的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死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呆滞的,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连贯、不相关或碰运气的。相反,一切事物都是命中注定的。都是令人赞叹地关联着的——不过不是按照理性的关系(这种关系既不是命中注定的也非令人赞叹的) ,而是按照一种持续不断的变形循环来关联着。”[1]罪不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它关联着很多后果,死亡是对罪的最高惩罚。更严重的后果是使其代代后辈饱受苦难袭击。
曾曾祖父犯下的罪,直接的后果是在苦难中死去。他面对的苦难分两个层次:外在苦难和内在苦难。外在的是山魈攻击,腿部无药可医。内在的是自责带来的痛苦,看到小山魈自杀时,“他非常难过,恨不得把三棵苦茶树连根拔起。”延伸的后果是使其后辈代代遭受苦难。姑父家族代代男丁在壮年时都病到截肢。截肢不仅给人的身体带去残疾,更是一种精神致残。苦难是文学的永恒母题之一,透过苦难书写,人们可以从中探究出人类精神存在的意义,发掘出人性的温暖与韧性所在。文学可以深入到其每个层面,着重分析由之而来的恐惧、绝望、抗争的精神细节。《纯生活》中这些细节都有,但最突出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乐观。可以说,自姑父开始,姑父家族的人都是“福乐人”。
《纯生活》中表现的主要是苦难,最大的亮点就是用传说冲淡了人们对苦难的害怕与绝望,洋溢着乐观的光辉。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有了一种精神应对苦难时,你就复活了。”[2]其实寻找这种精神的过程就是对苦难进行救赎的过程。
3.罪的救赎
优秀的作家会在文学作品中表现苦难,并探讨人在苦难困境中的出路问题。《纯生活》有罪的形成、苦难的呈现,最重要的是有个体观察群体后得出的救赎理想的表达。
在小说中作者描述了多种关于罪的救赎方法。逃避是首先出现的方式。曾曾祖父有三个儿子,长大后多次受到山魈袭击,最后的症状都如他们的父亲一样。面对苦难,人性的本能就是摆脱它,并且最易想到的是转移物理位置。小说中老二是个瓢匠,搬离了家乡,但其儿子都没有逃脱宿命般的厄运,很显然:面对苦难逃避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逃避不能达到救赎的效果。其次是民间传说的登场。当发现物理逃避无法起效时,就转向精神逃避的救赎方法。传说使人类和苦难之间形成了“欣赏的距离”,给人产生的是心理免疫,而不是恐惧。面对宿命的苦难,某些传说故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拯救绝望与恐惧,抽离悲伤的功用,给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小说《纯生活》演绎了多种救赎方式后,最终理想的救赎思想从结尾显现出来——让理性的光芒在感性的背景下照耀后代。随着医学发展,家族病对姑父家的影响越减越小,医学是以理性为主导的自然科学,其越发达姑父家族遭受家族遗传病的苦难也就越轻,沿着这条线路下去,总有一天,相应苦难会彻底消解。但这是一条循序渐进的路,甚至是漫长的路,需要以感性为主导的艺术,转移人们对苦难的关注与恐惧,让人能乐观地面对,满怀希望。
《纯生活》启示我们面对苦难要寻求合理的救赎之路,应乐观地活着,生存的苦难永远不是人抛弃快乐的理由。对于罪的救赎以及苦难的消除,利用感性高扬理性是人类最应重视的宗旨。
参考文献:
[1](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史铁生,王 尧.有了一种精神应对苦难时,你就复活了[J].当代作家评论,2003.
(作者单位:广东青年职业学院财经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