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建设研究
2015-05-30黄大周
黄大周
摘 要:高校辅导员共同体是促进辅导员之间交流沟通、互帮互助、互利互惠以实现辅导员和高校双赢发展的团体组织。建设时应遵循自主自愿、合作共治、共享互利、开放包容等原则,应注意必要的时间投入、必要的行为约束、必要的内外压力等问题。为此,可以从搭建活动平台、完善团体规范、建构互利机制和培育集体文化四个方面着手建设。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共同体
一、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内涵与建设意义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一身份和角色定位不仅说明了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力量,而且预示着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只有职业化了的辅导员才具有工作稳定性,这是因为辅导员实现了职业化,也就意味着辅导员作为一个职业共同体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获得了承认。
1.高校辅导员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拥有共同事物的特质和相同身份与特点的感觉的群体关系,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历史和思想沉淀的联合体,是有关人员共同的本能和习惯,或思想的共同记忆,是人们对某种共同关系的心理反应,表现为直接自愿的、和睦共处的、更具有意义的一种平等互助关系。”因此,高校辅导员共同体是由高校或辅导员发起,辅导员自由自愿参加,以相同或相似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爱好为纽带,以开放包容、合作互助、完善自我为组织理念,以有意义的共同愿景为目标追求,以促进辅导员个人与高校以及整个教育事业协同发展为落脚点的辅导员团体组织。
它具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身份同质性,高校辅导员共同体的成员主要是在高校从事辅导员职业的教师,这种相同的业缘关系促使辅导员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工作经历,工作中的喜怒哀愁以及要求进步和认同的渴望拉近了辅导员之间的距离。第二,思想相近性,辅导员共同体的建立与维系主要得益于具有相同或相似思想的人的追求和努力,只有思想相近才能把志同道合的人凝结在一起,才有共同致力于某项事业的思想动力。第三,自由自愿性,辅导员共同体最大的特点为它是一个自治性的组织,没有外在的强制力,完全根据辅导员个人自愿来参与活动。第四,平等互助性,辅导员共同体成员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等级差别,组织负责人主要依靠魅力型权威协调集体和组织活动,这些活动具有互助性质,即让辅导员在集体活动中相互帮扶相互支持。第五,富有活力,辅导员共同体的共同愿景让大家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发出辅导员追求愿景实现的无限潜能,因而可以说,辅导员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共同体本身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
2.高校辅导员共同体的建设意义
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共同体的建设对于辅导员自身来说,一是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学识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共同体为不同高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辅导员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柔性化的交流平台,由此可以拓展辅导员学习工作的视野,可以在与其他辅导员交流经验和分享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专业学识,同时把交流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来提升职业能力。辅导员“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化的努力(individual effort) 转向‘学习者的共同体(communities of learners),
在共同体中,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二是有利于辅导员价值认同和职业归属的塑造,辅导员共同体中成员亲近的业缘关系可以给辅导员塑造以“家”的感觉,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帮助,有助于其更加全面地认识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价值,从而增强其职业自信心和归属感。三是有利于辅导员身心的健康发展,辅导员共同体多样化的集体活动有利于丰富辅导员的业余生活,消解辅导员在工作中的不顺心,在共同体中寻找心灵安慰,在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中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塑造辅导员积极向上的健康品质。四是自治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养成,辅导员共同体秉承的是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其自治性有利于辅导员自制能力的提升,自治中的合作互助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养成。
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共同体的建设对于高校发展来说,一是有助于辅导员岗位管理水平的提升,辅导员共同体为高校提供了除行政管制之外的另一条柔性的对辅导员管理的渠道,这一柔性的管理渠道有利于辅导员终身学习理念和积极主动工作习惯的养成,而这是行政管制渠道所无法比拟的,从管理发展史来看,柔性管理是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要求。二是有助于辅导员培养成本的降低,辅导员共同体能够把分散的辅导员凝聚到一起,能够提升辅导员的自治能力,能够帮助辅导员消解工作中的压力。三是有助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辅导员通过共同体增进的专业学识、职业技能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有利于高质量大学生的培养,有助于高校创建一流教育单位。
二、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建设原则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1.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建设原则
(1)自主自愿原则。高校辅导员共同体是辅导员自治团体,辅导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诉求自主自愿加入共同体,参加共同体的活动,也可以不参加共同体活动,甚至直接退出共同体,共同体组织对其没有任何限制。辅导员的个人意志能够得到充分体现,让辅导员自由自愿地参加有助于其增进学识,因而这是辅导员共同体建设的首要原则。如果外力加以强制的话,辅导员容易因为意志被压制、诉求被搁置、时间被挤占等原因而变得消极怠工。
(2)合作共治原则。辅导员共同体成员地位平等、权利同质,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可以平等对话,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秉承合作共治,辅导员“专业发展在本质上是同事间不断经过意见交换、感受分享、观念刺激、沟通讨论来完成的”。合作共治是辅导员共同体治理结构的重要体现,是共同体治理必须遵从的原则。如果离开了合作共治,辅导员共同体很可能沦为单项灌输型或者动员型组织,难以保证辅导员的意志获得尊重或吸纳,容易挫伤辅导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3)共享互利原则。辅导员加入共同体和参加共同体活动一般都是抱着某种利益诉求去的,如想从其他辅导员处借鉴解决工作难题的经验,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开阔眼界和增长学识,在共同体寻找职业认同和心理慰藉,等等。辅导员共同体满足辅导员现实需要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其对辅导员的吸引力。然而,如果每个辅导员只从自己利益而不顾及共同体整体利益或其他辅导员利益的角度来思考是否参加共同体活动,则共同体难以持久。辅导员共同体是所有参加者的集体“财产”,需要共同维护。这就要求共同体成员不能只为己,也要为他和为整体。共享互利是辅导员共同体持久存在的要诀。
(4)开放包容原则。辅导员共同体并非一个封闭的组织系统,而应该是具有开放性的系统,除了辅导员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外,还允许其他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员以及学生家长参加一些有关教育发展的活动。同时,辅导员共同体可以不受校际、城际、省际等限制,可以组建某一高校的辅导员共同体,也可以组建某一城市高校辅导员共同体联盟,更可以组建省域内或者全国性质的高校辅导员共同体联盟。此外,辅导员共同体必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因为辅导员队伍的庞大使共同体成员的兴趣爱好、性格、价值观念、利益诉求、关注焦点等难以得到统一,甚至相差较大,只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才有可能让这些拥有不同背景和特质的辅导员凝聚在一起。开放包容性是对辅导员共同体的发展机制建设提出的重要原则。
2.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必要的参与时间问题。任何团体的组建和团队活动的组织均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辅导员共同体的持续运作离不开辅导员的定期参与。然而,辅导员岗位的基层性和多部门管理状态使辅导员工作呈现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特点,从而使其工作任务繁杂,甚至占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许多高校规定辅导员必须全天候住在校内,并且连续在岗3~5年。此外,由于辅导员外出学习、培训、考察等活动造成的缺岗往往因为无人顶替而使得大量工作任务被堆积,留待辅导员返岗后继续完成。这就使辅导员外出参加活动成为其工作的新增负担,让辅导员更无暇关注于业余活动。因此,辅导员共同体的建设需要给辅导员必要的参与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由政府或高校制定辅导员参加业余活动权利与时间的保障机制。
(2)必要的行为约束问题。“对于同一个共同体来说,相互接触和交往的人越少受到约束,他们相互间就越是作为他们的愿望和能力的自由的主体。”可以说,约束越少越有利于共同体成员愿望的实现和能力的自由发挥。然而实践证明,如果辅导员共同体不受到任何约束的话,那么共同体则相当涣散,共同体活动则很难开展,共同体的服务价值很难顺利实现;如果约束的过于强烈,共同体则演变为僵硬的管制系统,同样不利于共同体功能的发挥。共同体的约束力来自于成员之间的共同信念和默契情感。因此,辅导员共同体建设必然要求提炼辅导员的共同信念作为共同体的集体意志,同时选拔出具有魅力型权威的负责人主持共同体的日常事务,并召集成员共同制定团体约定,为共同体的维系提供必要的约束力。
(3)必要的内外压力问题。辅导员共同体的发展除了依靠辅导员发自内心要求、自我发展的冲劲外,还需要基于共同愿景实现的外在压力。内心的自我发展诉求能够让辅导员不断地警醒自己借助各种方式去提升自我,为自我愿景的实现做好思想准备和鼓足干劲;共同体共同愿景的实现依赖于对每个成员行为的鼓动和规约,使其为共同愿景的实现做好自己应该分担的任务。总之,对于高校辅导员共同体而言,必要的压力可以激发出辅导员的无限潜能,可以增强辅导员依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进辅导员共同体的凝聚力。
三、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建设对策
1.搭建活动平台,拓展辅导员共同体活动空间
辅导员共同体功能的发挥主要通过广阔的平台来实现,因为平台的质量和活动空间的大小极大地影响着辅导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互帮互助的效果。根据辅导员工作学习的特点,有必要搭建以下五个平台:一是常规性的辅导员共同体集体聚会平台,主要开展辅导员定期的互动交流活动、集体学习活动、情感互慰活动等;二是常设性的网络在线资讯互动平台,给辅导员提供一个随时了解共同体发展信息的渠道、与共同体其他成员及时交流的便捷方式;三是由教育官员、高校教育主管、辅导员共同参与的教育发展协商平台,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地方政府教育发展的意向、高校教育发展的方向,并把大学生的学习动态与现实问题及时反馈给教育主管部门,从而增进教育管理与教育实际的契合度;四是校际、城际、省际高校辅导员外联平台,帮助不同性质、不同地域的高校的辅导员加强联系,扩大辅导员共同体的活动空间;五是辅导员共同体研究平台,协助研究辅导员共同体的发展规律与现实发展路径,为辅导员共同体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2.完善团体规范,规约辅导员共同体弥散行为
共同体建构“在于在人们相互契约的普遍性中确定一种绝对的命令,还在于它主动积极地涉入每一规范的形成过程”。这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辅导员共同体需要一定的行为规范;二是这些行为规范来源于成员结成共同体的相互契约中的共同意志;三是这个共同意志具有绝对命令的性质,对所有成员均具有约束力。因此,完善辅导员共同体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召集所有或者绝大多数成员协商行为规范的规约精神和制定方向,由专门的规范起草小组草拟,公布的规范内容和条目需要征求大多数甚至全体成员的同意。第二,行为规范应该包括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常设机构的运行原则、团体活动的开展准则、行为奖罚规则、准入与退出制度等。第三,规范的宗旨不是为了限制共同体成员的正常参与行为,打造统一的行为模式,而是规约部分成员的团队涣散行为,规避不利于共同体发展的行为。
3.建构互利机制,强化辅导员共同体向心聚力
辅导员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交流、合作共治、互帮互助、互利互惠的平台,只有让广大辅导员感觉到在共同体中能够得到学识拓展、能力提升、心理慰藉甚至找到志同道合的学友等他们所期待的事物,他们就会有很大的参与积极性和强烈的团体归属感,从而强化了共同体的向心聚力。互利机制的建构,需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开展多样化或多元化的活动,增加辅导员之间的接触面和提高相互之间的交流质量,从而增加共同体成员的互利存量。其次,定期邀请共同体成员感兴趣的领域的名人或其他共同体先进分子与之近距离交流互动,扩大辅导员共同体互利的增量。最后,明确辅导员共同体互利机制,一是共同体活动主题的设定要考虑到大多数辅导员的利益诉求;二是辅导员要以交换的观念参加活动,即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不能只想着自己需求的满足,也要尽量对他人诉求予以回应;三是设立补偿机制和后续跟进机制,当某一辅导员的诉求在此活动中没有得到或难以得到较为圆满的回应时,可以从彼活动中进行补偿性回应,或者在活动后通过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后续性回应,以保证互利的真正落实,获得辅导员的切实拥护。
4.培育集体文化,塑造辅导员共同体归属心理
集体文化的培育有利于增强辅导员对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有助于增加相互间的情感维系,有助于合作共治习惯的塑造,有助于互助包容心态的形成。培育良好的集体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培养共同的心理基础,一是共同参与动机的整合,即把各种背景的辅导员参加共同体的动机进行有效整合,有利于提炼出他们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兴趣爱好,从而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二是共同信仰的培育,这有利于坚定辅导员对共同体的信念,有利于共同愿景的实现;三是共同气质的凝塑,有利于促进对特定事务观念看法的趋同,有利于辅导员行为步调的协调一致,有利于集体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增强。第二,塑造品牌效应,通过共同体标徽、标旗等品牌标志的制作凝聚共同体的共同意志;通过开展特色性创新性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活动扩大共同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和赞同,从而增加共同体成员的成就感或效能感,进一步强化辅导员对共同体的归属心理。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