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现状
2015-05-30于琼万彤
于琼 万彤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一大批大城市在当下的发展当中,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而正是在这种因素作用之下,中小城市也在通过加强城市建设来将自身的优势凸显出来,从而更好的帮助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而城市的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名片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小城市在发展当中,更好具备竞争力的一种体现。因此当下的中小城市也在不断加强公共艺术的建设。
关键词:中小城市 公共艺术 现状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4年)规划项目(14YSQ03)阶段成果之一”。]
一、引 言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持,尤其是对于中小城市而言,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需要借助自身的宣传和发展,来不断增强其对于社会的影响。作为城市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参考,打造鲜艳个性的城市名片,公共艺术已经成为承载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重要平台,来不断的彰显中小城市的内涵和活力。因此,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拥有自身的特色,来帮助其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能够独树一帜,设计和建设高品质的公共艺术就成为当中中小城市所面临的挑战。公共艺术同其他建筑不同,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当人们看到公共艺术的时候,能够联想到城市的特色便是公共艺术的成功之处。而最成功的公共艺术打造应该是借助公共艺术的作品,来将所在的城市的宣传实现全面的走出去。因此,如何实现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成功,也就成为当下我国中小城市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当中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正是因为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在宣传上是一种完整的文化传承和几点,因此就需要对于公共艺术拥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剖析当下我国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来更进一步的全面分析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未来,来更进一步的思考我国未来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走向。
二、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核心
在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应用和发展道路上,之所以城市规划发展注重公共艺术的发展,核心在于公共艺术所承载的重要价值性。在各个地区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如何将自己所在的城市建立成和谐、文明的全新型城市,就是增强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其中,如何彰显中小城市的精神风貌,文化特色,以及科技水平等综合实力的关键,就是借助公共艺术。中小城市由于发展起步较晚,综合设施欠缺,不想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具有较多的优势,因此,在城市的后期发展当中,更加注重对于公共艺术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中小城市发展起步较晚的因素,其中也有一定的优势,即其在后期的重新规划和大幅度发展过程当中,拥有更多的参考依据来进行城市的科学规划。因此,当下许多的中小城市在进行公共艺术规划当中,也参考大型城市的发展来创建自身的特色公共艺术建筑。上海的东方明珠作为地标性的建筑,在城市公共艺术当中,无疑是成功的典范。不仅代表着城市的发展,而且也是科技和现代旅游的结合。许多城市在进行公共艺术发展当中,也在参考着这些的发展。在中小城市当中,旅客可以在中小城市的发展当中,看到种种不同的艺术建设。这些是文化特色的体现,但是有的城市为了哗众取宠,甚至出现一些类似“毁三观”的作品,为的就是给旅客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凸显城市风貌,传递城市内涵,在城市文化的作用之下,不断提升城市深度,从而扩大城市影响力。而非过度的追求一时的新鲜感。真正具有价值的公共艺术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时间越久远,价值越独特,城市魅力和影响力越可以更好的得到弘扬和彰显。因此,在进行中小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当中,城市的文化内涵是公共艺术的核心和灵魂。
三、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特点
在我国的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和构建当中,必须要严格依照城市的发展,文化和城市的气质来进行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建造。而在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具体的设计和构建当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才能够保证作品的核心价值得到凸显。
(一)公共艺术具有相应的审美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事物人们都心生向往。因此,在我国中小城市公共艺术构建过程当中,基础的审美标准应当是公共艺术构建的基础。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基础配套设施也在不断的完善,公共艺术在构建过程当中除了要保证自身的设计美以外,还要保证其能够同周边的景色和城市的形象保持一致。这就还需要对于公共艺术还原在大环境之下,通过构建环境同公共艺术协调美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城市综合建设的发展,还可以对于公共艺术起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从而大大提升当下对于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审判标准的提升。通过借助城市化的审美情趣的提升,来大大提升中小城市的社会竞争力。
(二)公共艺术同社会运营保持一致
對于社会公共艺术设计而言,目的是为了制作更加精良的城市名片,来提升中小城市的宣传力,从而为今后城市取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奠定基础。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进行公共艺术必须要同社会运营保持一直。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名片而包含在城市发展当中,因此公共艺术的发展必须要同社会运营的大步调保持一致。只有这样,艺术和文化、经济、政治才能具有融合性的一起相互促进发展。在城市系统当中,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营都是社会功能的体现,要想保证公共艺术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必须要遵守社会系统当中统一一致的思想来进行社会的发展。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存在社会体系当中,为的是将社会体系优化,将功能性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是整个城市职能当中,有促进作用的功能。两者之间并不相互违背。在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过程当中,如何将城市宣传的目的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便是城市艺术设计的核心所在,也是城市公共职能发挥的关键。城市作为人生活居住的活动场所,是文化、经济、政治形成并实践的地方。公共艺术作为艺术设计,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美的普世体现。因此,保证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化当中的发展,是对社会良好运营的一种促进。
四、当中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
在城市化脚步加快的当下,如何快速有效的推动城市发展,增强城市的影响力是当下各个城市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而一线城市由于受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的作用,早早便确立了城市的竞争性。对于中小城市而言,要想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就需要借助自身城市规划建筑来实现。因此,在近些年来,中小城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形形色色的公共艺术品大量涌现,错误价值理念的影响,必然会导致当下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和实践的质量良莠不齐。
(一)表现形式匮乏,过于单一
目前, 我国的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大都局限于城市雕塑, 实施城市建设的主体大都认为雕塑是表现和突出文化的主要手段和形式, 从而忽略了其它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在当下诸多中小城市当中,虽然公共艺术建筑群在数量和规模上也在不断的增多,但是选材单调,而且搭配不合理,过多的公共艺术反而更容易给游客过于 臃肿的感觉。例如壁画、街头装置、水光置景和城市小品等具有装饰功能性的艺术作品,不能够结合功能性艺术作品的特点进行画龙点睛的优化,非要借助过分夸张的设计和表现来进行展现。这样单一的运用不仅不能带来美的享受,反而觉得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过于浮夸,也更容易被时代所淘汰。 而在雕塑作品中的技艺大都采用圆雕来表现, 浮雕、透雕等表现形式的作品少之又少, 缺乏更多的形式感和艺术感, 从而导致了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单一,而且没有相关的灵动性设计来凸显城市的动感和活力。
(二)缺乏地域特色,过分克隆复制
在当下我国的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过程当中,由于缺乏对于艺术原创的把控性,通过对于发展较好的一线大城市进行草靠之后,盲目的进行克隆复制,而切复制的往往只是局部,对于内涵化的城市工艺设计精华并没有得到贯彻和应用,从而导致当下的许多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不能够同其所处环境作有效的搭配,往往给游客带来不伦不类的感觉。这样,也就意味着城市的文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够充分体现。中小城市公共艺术构建的核心就应该同城市精神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成功。 同时,在进行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和应用当中,更应注重公共艺术的公众情感和本土文化特色。但是, 目前许多中小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无论在材料选择和艺术表现上都呈现出趋同化, 照搬照抄大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只要是大城市流行的就去模仿,最后导致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千篇一律, 从不考虑当地的人文地理特色, 缺乏本土的风格。
(三)城市文化内涵缺失,传统与现代出现断层
文化断层在当下城市化发展当中,也是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而出现文化断层的关键在于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出现了问题。在当下我国的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当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当下的中小城市在发展当中,盲目的追求一些现代化的理念和设计,为的是标新立异。从而忽略掉本土文化,将传统文化抛弃而进行的公共艺术设计必然不能够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许多公共艺术作品不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融合, 一方面以僵化思想搞单一的传统样式公共艺术作品, 而拒绝现代观念的介入; 另一方面摈弃传统文化而盲目追求富有现代感的设计风格, 可以说传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公共艺术作品少之又少, 在未来的公共艺术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是设计必须面对的课题。
五、结 语
通过对于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和作用探究之后,不难看出当下我国在城市化推进过程当中,促进发展的初衷是良好的,但是盲目的求新求异求数量,只会在中小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当中出现南辕北辙的效果。立足于城市发展的内涵,植根于城市文化和特色而进行的统一性的规划和建设,是提升中小城市公共艺术文化涵养的关键,也是更好突出城市文化和内涵的重心。
参考文献:
[1] 陈敏,吕晶,王淮梁.城市公共艺术的公众文化性具体体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2] 黎燕,张恒芝.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与建设管理需把握的几个要点——以台州市城市雕塑规划建设为例[J].规划师,2013(08)
[3] [英]尼格尔·泰勒(NigelTaylor)著.李白玉,陈贞译.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 [英]拉斐尔·奎斯塔(RafaelCuesta),[英]克里斯蒂娜·萨里斯(ChristineSarris),[英]保拉·西格诺莱塔(PaolaSignoretta)著.城市设计方法与技术[M].杨至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于琼,讲师,单位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万彤,讲师,单位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