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辨正思维能力的策略

2015-05-30马友梅

俪人·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辩证思维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马友梅

【摘要】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辩证思维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摒弃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的做法,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借助语文学科的巨大优势,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加强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  辩证思维  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需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单纯知识、技能教学的现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总会走入现实社会中,客观现实中充满着矛盾,各种矛盾又处于复杂的普遍联系之中,并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着,因此,只有辩证地思考对象,才能认识其本质和发展规律,把握客观真理,从而正确指导自己的行动。只有以辩证思维去认识人生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指导自己的行动,才能确定正确的生活道路,才不致在茫茫的生活大海中迷失方向。语文教材中发展学生辨正思维能力的素材可以说比比皆是,需要教师不断开发。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辨正思维能力呢?

一、认真开发教材中培养学生辨正思维能力的素材

一切正确反映了客观现实的文章,必然遵循辩证法规律展开思维,其中必然包含辩证思维的因素。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挖掘这些因素,让学生接受辨正思维训练。例如教学《海光》这篇说明文,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海光》一文对你的最大启示是什么?开始,大家都只是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个角度提出看法。进一步启发:谁能从认识过程、思维方法的角度谈谈?大家发表了不少意见,但总感到不够深入,教师在进一步引导,介绍了几个概念:现实、本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再引导同学们讨论。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对问题的探讨终于深了一步。有学生指出:《海光》一文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由浅入深地安排说明顺序,对我启发最大。文章首先描绘了海上过夜的人们常常有机会见到的海中奇景:绚丽的海光,然后引导我们寻根究底,探究明白海洋生物为什么会发光。这不仅使我们对海光获得了清楚的认识,而且启示我们:研究任何事物,都应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现象的本质。这表明,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了认识事物要通过现象深入到本质而不能停留在现象上的辩证思维规律。有的提出:光源的发明者们,竟然能够从绚丽的海光受到启示,联想到冷光源的研制,这个事实本身对我就是一个极大的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大家认识到:光源发明者之所以能产生这种联想,并研制出冷光光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海光与冷光源之间,的确存在某种相通之处,某种内在的联系;主观条件是:研制者既具有光源方面的知识,又对海光有足够的认识。同学们理解到,事物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我们认识事物,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拓展教材,发展学生辨正思维能力

教材所选文本的内涵相当丰富,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训练,发展学生的辨正思维能力。如教学《塞翁失马》这则寓言,塞翁不因一时失利而忧,也不因一时得利而喜,他坦然对待儿子的失马、得马和堕马。他不是静止、孤立地看待得与失、祸与福,他认识到好事和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我们说塞翁得失、祸福问题上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教学这则寓言,学生理解到这一点,可以说完成了任务。但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发展学生辨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说塞翁的辩证思维是朴素的?非朴素的、成熟的辩证思维对得失、祸福问题又是如何看的?两者区别何在?这样一思考,就有同学指出:塞翁对于祸福得失仅仅是从个人的家庭利益来衡量的,他甚至把儿子因跛脚而未能出征御敌,得以保全性命,看作是‘福,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这是指出了辩证思维有一个立足点的问题。有的同学指出:我听了塞翁的一番议论,一方面觉得有道理,很受启发,懂得了祸福得失的确是可以转化的。但是,另一方面也感到他的说法有点让人糊涂。按他的说法,让人觉得一件事似乎既可以说它是好事,也可以说它是坏事,似乎事无好坏可言,无得失可言了。這个同学的感受正触及了问题的关键。那么,问题到底在哪儿?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性质是确定的,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但好事与坏事又都具有两重性,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至于能否转化,要看条件,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转化。学生再用这些观点重新分析塞翁的议论,得到了新的认识。这番探讨,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进行了一次辩证思维的学习。

三、立足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学生开展辨正思维训练

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等限制,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会产生片面认识,需要教师立足于正确的价值观,开展辨正思维训练。例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一些学生认为:愚公移山是不必要的。愚公下决心移山,无非是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那么,搬一下家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有什么必要舍易而求难?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愚公却想不到,这不恰恰表明他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有的同学认为:愚公移山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从理论上计算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愚公那一番令智叟亡以应的宏论,只具有抽象的、理论上的正确性和可能性,无丝毫现实意义,因而只是无价值的豪言壮语。至于帝感其诚,而令神仙背走了太行、王屋二山,这恰恰说明,靠愚公一家的力量是移不了山的,只能靠并不存在的天帝大发慈悲。由以上分析,他们的结论是:愚公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善意劝阻,此种精神,只能说是一种可悲的蛮干精神,唯意志论的狂热精神。这些看法,似乎有理有据,头头是道。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愚公移山》一文的本意?如何理解愚公精神?一时引起不少同学思想混乱。教师在肯定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这篇神话寓言故事的主旨、人物、情节以至细节的理解决不能混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否则,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这时,不少同学有茅塞顿开、豁然贯通之感。教师再适时介绍有关神话的内容,使同学们理解各种事物的矛盾均有其特殊性,我们认识事物,首先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生辨正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辩证思维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辩证思维的高中数学解题再认识
日本当代艺术家保科丰巳的创作路径探寻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