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大学生素质教育应在创新教育上下功夫
2015-05-30李华
李华
摘 要:本文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出发,分析现代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提出了从创新教育观念、方法、内容以及教育者、教育对象以及校园活动的创新等方面入手,对如何加强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教育研究
早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是人的培养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教育领域最核心的一个变革,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性实践,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质的飞跃。当前市场经济时代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创新教育应运而生。在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各院校普遍重视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素质教育就培养人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的教育,简而言之为潜移默化能力的培养。素质是高于具体知识技能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它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之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品质。它包括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学习、训练而逐渐内化的养成素质,是一种先天素质与后天养成素质融于一体的“人的内在内心特点的综合的、内在的、整体的体现”。素质教育是一种利用遗传与环境(包括其在母体内的先天发育环境和在后天生活中一切外在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向等诸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个体身心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教育。这种基础教育是递进的,当个体的发展每进入一个新的水平时,都有同原有的基础整合而构成新的发展基础。如同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的递进原理一样。从而形成了个体发展中的良性循环。
总之,素质教育即以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也不是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它可以结合某种特定的学校和教育对象,制定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某种特定的教育模式,并将其精神贯穿于整个教育计划和教育过程之中。例如:中小学时期要以思想品德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为主,高等教育则应以创新素质的培养为基本着眼点。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具体的教育层次、教育环境及教育对象的改变而改变的,从中不难看出,“发展与内化”是人的素质形成和提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因而,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是素质教育的实质。
二、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的教育。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注重人性的完整性、潜在性、差异性,注重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而这些也正是创新教育必备的基础和条件。同时创新素质也是在基本素质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素质。从本质上讲创新教育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它着重解决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为创新教育以创造性的教与学,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所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在创新教育上有所突破。把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定在创新教育上,既可以使学生獲得学习的实际产品(知识和技能),又有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精神素质。因为创新教育即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技能,也可使学生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可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生活,创造性地对待和构建人际关系以及对自身创新人格的塑造。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三、高等院校如何加强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高等院校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其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够敏感地发现问题、正确地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培养这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就需要在创新教育上下功夫。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要想做好教育创新,首先应该在教育观念上实施创新。教育观念的创新就是要改变现有的到院校充电,到社会放电的传统教育模式,要树立以学会认识、做事、合作和生存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观。在教育观念上要面向未来,把信息化科技知识的传授、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智能的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始终把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才能,作为办校的宗旨,努力提高新时期大学生优秀人才的创新能力。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
教育观念更新了,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跟上形势。现行的“注入式”、“灌输式”或者叫“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收信息的地位,不能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育方法的创新就是要彻底摒弃所谓的“知识仓库理论”及“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了什么”向“如何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的转变,重点运用“问题式”、“启发式”“研论式”及“发现式”等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关于思考的习惯。实践证明,科学的思维方式比某种专业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爱迪生发明蓄电池失败了一万次,但他不说失败,而是讲发现了一万种不可行的方法。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还要重视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适当地加大实验、实习、操作和演练的时间比例,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基础,加强与社会的接轨训练。
(三)教育内容的创新
教育内容是教育创新的核心问题,要落实教育内容的创新,就要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着力解决好教学内容陈旧和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高等院校教学内容的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从整体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的特征、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及时用新知识、新技术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主动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发展。同时也要针对高技术条件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按照优化知识结构,强调理论基础,注意综合能力培养的思路,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全面根据社会需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来确定教学内容,加大高新知识含量,努力实现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向注重素质和能力的转变。
(四)教育者的创新
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教师来培养。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两大任务,是院校的支柱,是教育创新的主力军。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必须有良好的创新意识的教师作基础。(1)教师不但要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经验,提高创新能力,而且还要不断地坚持在职培养,更新观念。(2)通过送学进修,参加科研等多种形式,加快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提高他们的学术科研水平。(3)建立教学体系中的创新环境,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效率。(4)学习并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形成自己独特风格。(5)要樹立新思想新观念,不保守、不武断,民主、和谐,把学生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和知心朋友,而不是随意塑造的对象。(6)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对这样的学生和学习行为应及时给予强化,善于启发他们的思维,点拨其思想火花,激发其创造灵感。
(五)教育对象的创新
创新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创新需要人才自身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前提,以全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基础,以良好的环境为条件,着重解决好:1.要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思想和行动上愿意接触科研课题和信息时代的现实,一步一步地进入到科学技术的前沿阵地,去发现新事物、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2.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高度分化和高度融合的能力,以及对科技领域事物的敏感性,能够洞察世界科技发展的动向,预测社会发展的进程,掌握其发展规律。3.要经常加强合作、交流与协作。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协作意识,并懂得如何协作,这样才能到世界上科技大舞台上去开阔视野和思维,汲取营养,施展才华,在开创中培养自己,在交流中提高水平。4.要努力做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知识面要宽,不仅具备理论专业和领导管理知识,而且还应具备比较广博的社会学、经济学、天文、地理、数理化等,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知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校园活动的创新
1.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团及省市各类比赛为载体,引导教育学生。
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大学生面向社会,培养自身素质的重要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在“第二课堂”,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向着多渠道、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在我校组织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 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为主题,以爱国敬业、厚德修身、笃学泷上、活力三走为篇章,通过各级团学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活跃大学生文化生活,搭建学习、交流、展示平台,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共筑中国梦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塑造我院学子刻苦钻研、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通过该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2.组织专业科研小组,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
大学生参与科研创和发明创造活动是锻炼、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实施途径。其中,指导老师在科研创新活动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指导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具体到要引导学设计课题的方案、技术路线等每一个细节。同时指导老师要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中树立创新精神的观念,使大学生形成创新价值观,使创造力的伟大价值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心中。
以我校的转型为契机,同时依托各院系专业的特色和专业优势,各院系组建科研兴趣小组,挑选一部分专业技能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任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发明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建筑工程学院为例,每年我们院都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参加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级别的专业性的大型比赛,如:第七届全国中、高等院校“广联达杯”工程算量大赛暨第五届“广联达杯”全国高等院校施工管理沙盘及软件应用大赛(简称广联达校园大赛) 我校建筑工程学院6名学生组成的两支参赛队,分别参加了算量大赛本科新人组和施工管理沙盘大赛本科组的比赛,荣获算量比赛二等奖、施工管理沙盘比赛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通过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丰富多彩活动的方式,发掘学生在科研工作和发明创造方面的潜力和能力,同时也锻炼并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社会的发展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搞好教育的创新和人才的创新。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只有在教育和人才两方面都得到创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创新教育,也只有大力加强创新教育,使素质教育不断更新观念,素质掌握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律,才能使大学素质教育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小原国芳.完人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勒汤.夸.教育预测的历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198 4(3).
[4]陈漫红.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5):79- 81.
[5]贾红英.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研究[J].情报科学,2005,(8):1175-1178.
[6]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