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型糖尿病血清游离脂肪酸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2015-05-30梁洪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糖化游离空腹

梁洪焕

【摘 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游离脂肪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变化。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血清游离脂肪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游离脂肪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游离脂肪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可用于对糖尿病的诊断及病情评估。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血清游离脂肪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R446.1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7-0108-02

伴随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糖尿病作为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糖尿病传统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或空腹血糖测定,但单纯的血糖测定波动较大,只能代表抽血即刻的血糖水平,并受饮食、药物、情绪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有较高的误诊率[1]。因此,如何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准确监测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的一部分血红蛋白,该项指标可有效反映患者前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且干扰因素小,不受空腹、药物等影响。本文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抽取血清游离脂肪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与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均符合WHO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病情超过半年,晨起空腹血糖≥ 7.0mmol/L,口服糖耐量试验餐后2 h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排除严重心、脑、肾、肝等重要脏器疾患,排除使用激素类药物、胰腺疾病等影响糖代谢的疾病,以及高血压、全身性感染、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代谢性疾病、血液疾病以及恶性肿瘤者。糖尿病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46±3.5)岁;健康体检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47±2.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均于当晚l2点后禁食、禁药,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2ml,放置于加入抗凝剂的试管内,进行HbA1c的测定,离心取血清查空腹血糖。之后5min内喝完300ml水,在水中融入75g的葡萄糖,进行静脉取血,另一部分离心分离血清用于FFA及FBG的测定。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有无酗酒史、吸烟史、既往病史等。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血清游离脂肪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3 讨论

传统诊断方法以糖耐量和空腹血糖测定判断血糖是否增高。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存在一定的漏诊及误诊。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导致机体内分泌代谢紊乱,导致高血糖或尿糖的发生,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发病原因,同时会伴有机体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代谢紊乱。截至目前为止,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仍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指标,但是血糖测定的结果反映的是即刻血糖水平,仅提示患者此时状况,不能反映其后续状况。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中2条β链的N端的缬氨酸与葡萄糖非酶化结合而成[2],随着患者病情的逐渐发展,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缓慢、持续且不可逆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导致机体的眼、肾、脑和心等相关组织和器官功能逐渐恶化,从而发生相关的慢性并发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主要取决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近年来备受临床高度重视。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逐渐增多。根据数据显示[2],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是临床上较为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该项检测技术对于糖尿病患者临床检查和治疗起到关键作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血糖升高的患者进行临床鉴别和糖尿病的筛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d,在红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相对不变。另据统计发现[2],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在10%以上的患者,糖尿病临床诊断的特异性能够达到99%,准确率能够达到89%。糖化血红蛋白随红细胞消亡而消失,因此,该指标可反映取血前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氧与全血糖化血红蛋白之间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会导致组织发生缺氧症状,糖化血红蛋白长时间升高会诱发缺氧性慢性血管并发症。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糖尿病患者2~3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当患者全血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在10%以上时,其预后欠佳,各类并发症症状会逐渐严重[2]。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升高可准确证实患者近3~4个月之内未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导致血糖水平出现增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也随之越高,导致糖尿病疾病出现加重,是反映血糖控制程度的精确指标,也是控制糖代谢的一个很好手段。笔者通过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的程度与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关系密切,糖化血红蛋白与餐后2h血糖呈显著正相关性,此反应不可逆,且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对于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或是控制效果一般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每2个月进行一次全血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从而做到及时有效的调整药物治疗,以利于血糖的控制与改善。同时,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有些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的患者,可能会滞后于血糖的升高,使诊断阳性率降低,因此,应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时进行测定,两项检查方法均有不同的用途,二者应该结合起来运用。而对于血糖控制效果较为理想的糖尿病患者,一般可每隔2~3个月实施一次全血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血糖测定只代表抽血即刻的血糖水平,由于人体内血糖水平具有波动性和瞬间性的特点,受运动、抽血时间、胰岛素注射、进餐时间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反映患者抽血当时的身体状况,但波动性很大,不能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真实的状况,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比血糖更能反映患者的真实血糖水平,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个糖尿病临床检测项目,国外目前已将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作为糖尿病疗效判定和调整治疗方法的“金指标”。其能够对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调节效果产生准确且直接的反应,因而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和检测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糖化血红蛋白不仅利于诊断,还可以监测治疗效果,观察患者有无并发症的发生。血清游离脂肪酸又称非酯化脂肪酸,血清中含量很少,糖尿病患者该临床指标会出现增高。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游离脂肪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血清游离脂肪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可用于对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及病情评估。

参考文献

[1]杭春中,季中泽.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

[2]王静,沈波,郑静,等.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中的风险值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17(09)701-704.

(收稿日期:2015.01.06)

猜你喜欢

糖化游离空腹
采血为何要空腹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莫须有、蜿蜒、夜游离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空腹喝水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超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游离血红蛋白室内质控物的制备及应用
游离于翻译的精确与模糊之间——兼评第八届CASIO杯翻译竞赛获奖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