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研究现状及趋势综述
2015-05-30王月金
摘 要:文章首先对国外农业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回顾,重点从农业保险的外部性、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农业保险的经营技术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国内农业保险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从农业保险性质、农业保险需求、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政策等方面进行解读;最后对国内外农业保险研究进行了对比,对农业保险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从而指出农业保险研究应该更多地注重金融融通功能和社会风险管理功能。
关键词:农业保险 研究 趋势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4-073-03
农业易受到土壤、气候、水利、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灾害近几年呈现频发状态,一些农民因灾返贫现象出现。而农业保险能够有效地转移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带来的损失,使农业生产遭受的灾害损失得到了补偿和转移,不仅保障了农民收入的稳定而且还减轻了政府处理灾难事故的财政负担。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保险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之一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重视。近年来,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大了对农业保险研究的投入,农业保险研究已成为经济研究中方兴未艾的领域。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自然灾害事故频发,由于农业保险没受到充分重视而投保率低,在灾害事故损失中农业保险补偿比重较低,农业保险的补偿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要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研究,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保险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等功能。
一、国外农业保险的研究现状
农业保险是世界各国支持和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外农业保险不仅有灾害损失补偿功能而且还有社会福利功能,其目标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的福利。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成立了经营农业保险的专业性组织。作为一种保护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代均对农业保险立法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将农业保险同农民的福利制度挂钩,从而使农业保险发生福利化转型,公平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基本特征。21世纪以来,福利化农业保险致使政府财政开支增大,而农业保险的功能发挥并没有得升级,一些国家又重新开始探索农业保险的适度市场化道路。
20世纪30年代,农业保险在理论研究领域获得关注,一开始学者主要研究的是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农业保险是特殊的商品,具有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属性,政府补贴不可缺位。理论界的研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西方各国农业保险立法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对农业保险的研究国外理论界主要的研究层面限制在技术层面,例如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和系统风险问题等。21世纪以来,许多研究者发现公共保险制度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开始反思农业保险供给体制的创新,强调农业保险的提供主要依赖市场而不是政府。
1.农业保险的外部性。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农业保险具有外部性,单纯的市场不能解决农业保险的问题,政府应该给予充分重视。一些研究人员如Wrigt和Hewitt(1990)在研究中发现,以个人或者商业性质来经营的农业保险在历史上难以生存,即使存在也只是昙花一现,历史上大部分的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靠政府直接经营或间接经营的。农业保险的公共产品属性得到理论界普遍赞,从而农业保险的补贴必须由政府来负担成为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常识。但也有反对的观点,Siamwalla、Valdes(2003)认为,农业保险就是普通商品,政府不应该对其补贴,他们利用消费者盈余和生产者盈余的概念进行分析得到补贴可能使供给曲线向下偏移,补贴成本大于福利总产出。
2.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20世纪80年代,西方理论界对农业保险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保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而且理论界把多重险或者一切险的市场失灵归咎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理论界普遍认为,逆向选择普遍存在于农业保险中,一些农户购买农作物保险是因为农业保险的逾期赔偿超过保费成本,而与此相反的,一些农户不可能購买保险是因为农业保险逾期成本超过保险赔偿。在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上,国外许多学者从实证和计量经济学方面进行研究,成果颇丰。Calvin与Quiggin(1999)研究发现,风险规避在决定农民参与联邦农业保险项目中所起作用有限,部分农民参与农业保险主要是为了得到补贴。有研究者从计量经济学方面分析得出,一些农户倾向于购买保险是因为他们期望能够从农作物保险中获得较高收益。也研究发现,农业保险的参与率与农场规模成反比例,农场规模越大越倾向于不买保险,主要原因在于大农场在各种作物和牲畜的管理上分散风险的能力强。Serra和Goodwin(2003)等在实证研究中发现,美国一些农民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后,购买农业保险的动机从而降低,原因在于其自身承担风险能力增强。
3.农业保险的经营技术。进入21世纪后,尽管理论界对农业保险供给机制升温,但并没有取得什么研究突破,反而在农业保险的经营技术研究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为消除农作物多种风险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Xiaohui Deng等(2006)研究了农作物的指数保险产品,这项研究评价了各种指数保险产品在减少农作物产出损失方面的效率。Barry K. Goodwin等(2004)展示了指数保险的制定过程,包括保险计划和保险费率的制定。他们利用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回顾了风险模型概念,为农作物指数保险提供了技术支持,展示了这些风险模型技术怎样消除价格风险从而发展了农作物收入保险。
二、国内农业保险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保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尝试,但起初的规模小,1934年全国仅有5个村61户农户参加了农业保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试率先试办了农业保险,主要险种为牲畜棉花保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政策的鼓励下农业保险一度加速发展,但好景不长,1992年至2003年,农业保险陷入停滞萎缩。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后,农业保险又获得生机。2007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中央财政对主要粮食农作物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因此,从2007年开始农业保险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央财政开始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2008年财政部颁布《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和《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由于财政的大力支持我国农业保险又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实践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制度模式来运营农业保险,该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公私合作。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促使政策性农业保险快速发展,公私合作既实现了政府责任的回归,又充分利用了保险公司现有的组织资源。然而,该制度模式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财政补贴政策不健全,保险公司供给效率不高,面临风险相关性、信息不对称、客户对其缺乏信任以及交易成本过高等难题。
总而言之,国内农业保险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保险理赔的复杂性、农业保险费率高与农民收入低下的矛盾等,基本上顺延了国外的研究路线。尽管如此,国内农业保险研究范围主要是农业保险性质、农业保险需求、农业保险制度等方面。
1.农业保险的性质。怎样对农业保险性质进行界定是国内农业保险研究的一个热点。李军(1996)认为农业保险属于准社会公共产品,因为农业保险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农业保险不是私人物品。冯文丽、林保清(2003)也认为,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表现在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生产和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消费两方面,农业保险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农业保险能够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由可使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农业保险带来的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低廉的福利。在国内关于农业保险的福利分析中,比较多地研究认为农业保险具有外部性,属于公共产品。
2.农业保险需求。到目前为止,农户缺乏农业保险需求成为研究领域的一个共识,但在探讨原因时研究人员解释的角度有所不同。张跃华等(2004)的研究认为,在收入低的时候,农民往往趋于风险中性偏好。庹国柱(2007)进一步认为,政府应该是农业保险的第一需求者,因为农民缺乏需求,从农业与农村发展大局出发,农业保险和政府的政策目标一致。王阿星、张峭(2008)研究发现,农户的家庭农业收入比重、教育、受灾程度、性别、保险购买状况等对农业保险需求存在显著影响。谢家智(2009)认为农业保险市场的完善程度从长远来看决定着农业保险的供给水平,影响农业保险供给因素主要有: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农业保险供给的主体及方式、农业保险制度的供给、农业再保险发展水平。也有不少研究人员认为,农业风险的相关性、非独立性、非同质性以及农业保险交易成本高等造成了农业保险市场需求不足。
3.农业保险的制度。我国农业保险制度选择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在农业保险制度模式上存在着政府主导型、政府参与型以及政府诱导型三种类型。在农业保险组织形式上,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运营模式和联合体模式被讨论的最多。朱俊生、庹国柱(2009)提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公私合作”農业保险制度模式。此外,庹国柱等(2005)探讨了国外农业保险的立法情况以及对我国保险立法的启示。对农业保险的立法,庹国柱、朱俊生(2007)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论述。
三、农业保险研究的趋势
起初,私营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和农业保险福利分析是国外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农业保险研究领域,其目的是为政府补贴与政策干预寻找理论依据。理论界主流的观点是要求政府提供补贴,建立公共农业保险制度。当公共农业保险制度面临问题时,例如政府财政压力、政府定价不当、管理成本过高和激励不足等,研究者开始反思传统的农业保险制度供给体制,强调要解决农业保险问题必须依靠市场的方法,探讨基于市场运作的新型农业风险管理方式,例如指数保险。
国内学者对农业保险的属性做过广泛的探讨,而且对各地的实践经验及区域模式的探讨也较为丰富,在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实证、数量和精算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多将农户视为同质的整体,忽略了日益分化的农户异质性需求的特点;二是多强调政府介入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对政府财务的可持续性以及补贴对市场机制的扭曲缺乏深入的研究;三是多局限在对试点地区制度模式的描述,对制度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缺乏深刻的考察、归纳和总结;四是多着力于现状分析,相对缺少结构性的理论凝练和前瞻性的趋势分析;五是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政策偏差和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和研究不够深入;六是研究方法上缺少实证研究,主要进行的是经验分析和理论探讨。
与国际上相比,我国农业保险研究不够深入,成果转化少,大多还停留在观点探讨上,而且许多观念需要突破,例如,在保险理赔方式上现在依然采用的是灾后定损的传统落后方式,农业保险风险区单一,保险区划分一直没有推展,保险产品单一且质量不高。因此,应该采取产学研结合,政府要促成研究机构和保险公司合作,加强农业保险的研究工作,鼓励新的农业保险品种的研发,并尽快地把研究成果付诸实践。
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保险立法是我国农业保险研究的重中之重。发达国家对农业保险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和法国的《农业保险法》。而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法律的缺失给农业保险实践带来了很多困难,如农业保险的定位、对农业保险支持的原则、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保证农业保险的投保面、对农业保险投保人的利益保护和对保险公司的保护等问题,有法可依成为农业保险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一些理论问题也亟待解决,现代保险业包括灾害损失补偿功能、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福利功能。目前理论界主要关注的是农业保险的灾害损失补偿功能,而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福利功能的研究涉及较少。在农业保险的资金融通研究领域未来的主要侧重于:如何认识农业保险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地位、农业保险怎样促进农村信用市场的重建、农业保险发展与农村信贷发展关联性程度如何、农村金融改革的突破是否有赖于农业保险市场的健全等。在农业保险的社会风险管理功能研究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侧重于:政府如何通过农业保险建立巨灾风险分散制度、如何通过农业保险来降低农村贫困、如何通过农业保险来减少农村环境的污染等。
参考文献:
[1] 苏晓鹏,王兵.我国农业保险补贴现状与制度供给对策[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6)
[2] 李军.农业保险的性质、立法原则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1)
[3] 冯文丽,林保清.我国农业保险短缺的经济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6)
[4] 张跃华等.农业保险需求不足效用层面的一个解释及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4)
[5] 庹国柱等.试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税收政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5)
[6] 陈妍等.农业保险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7(2)
[7] 谢家智.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8] 朱俊生,庹国柱.公私合作视角下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保险研究,2009(3)
[9] 庹国柱,朱俊生.关于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5(5)
[10] 朱俊生,庹国柱.我国发达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比较制度分析.保险研究,2007(7)
[11] Wright, BD,and JD Hewitt All Risk Crop Insurance: Lessons From Theory and Experience, Giannini Foundation, California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Berkeley, April 1990
[12] Miranda,M.J. Area-Yied Crop Insurance Reconsidered.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3(1991)
[13] Goodwin,B.K.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Multiple-Peril Crop Insuranc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5(1993)
[14] Serra, T.,B.K. Goodwin, and A.M. Featherstone(2003),Modeling Changes in the US, Demand for Crop Insurance during the1990s. 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63(2)
[15] Xiaohui Deng, Barry J, Bamet, Gerrit Hoogenboom, Yingzhou yu, and Axel Garcia,2005,Evaluating the Efficency of Crop Index Insurance Products, Selcted Paper prepare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southern Agricultural Econm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s Orlando, Florida, February 5-8,2005
[16] Barry K Goodwin, Oliver Mahui, 2004,Risk Modeling Concepts Relating to the Design and Rang of Agricultural Insturance Contract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aer92,September 2004
[17] 朱俊生.農业保险问题研究综述.重庆社会科学,2009(9)
[18] 陈文辉.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新金融评论,2014(12)
[19] 杨晓娟,刘布春,刘园.中国农业保险近10年来的实践与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3.21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2488;作者简介:王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