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思想品德中考分析说明题分类探析
2015-05-30高爱芝
高爱芝
【题型概述】
近几年来,在思想品德中考试卷中,分析说明题占有重要的比例。这类试题往往选取重大时政或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事件为背景材料,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所学思想品德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析说明题的材料具有时代性、新颖性、实际性和表达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基础理论主要是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基本原理、观点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凸现德育功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引导。
本文采撷2015年各地思想品德中考试题,就分析说明题的特点及解题策略,浅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試题特点】
材料分析题是以一组或多组材料为背景,设置一个或多个问题,要求考生联系背景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现实或自身实际作答的一种试题。
1.背景材料“新、广、活”:内容新颖,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背景材料一般选用最近一年国内外时政热点或是选用身边普通的却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可以是通俗引文,也可以是图表、漫画,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2.问题设置“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既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道德行为习惯,又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能力等,突出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3.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材料来自课外,而答案却在课本中。
4.答案开放、多元化:材料分析题有一些开放性试题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归纳答案,与课本内容相吻合即可。
【题型分类】
(一)说明、反映类
这类试题通常以“上述材料说明(表明)了什么”或“上述材料反映(体现)了什么”进行设问,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概括能力。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词或语句,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归纳概括,从而得出正确、完整的答案。
例1.(2015·湖北荆门)
材料一2014年7月1日零时起,对“老赖”实施惩戒措施。凡被纳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的“老赖”,将无法购买机票乘机。据统计,仅7月3日当天,民航售票系统就拦截400多名“老赖”购票,拦截次数4481次。
材料二2014年10月18日,首届高等院校信用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是目前我国首次有关信用学科建设和信用人才培养的专门会议,也是贯彻国务院今年公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精神,开展信用学科建设、促进信用人才培养的务实之举。
(1)对“老赖”实施惩戒,说明了什么?
(2)诚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我国为什么要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解析:本题以诚信体系建设的时政热点入题,考查学生对失信的危害、诚信的基本要求、诚信的重要性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1)问属于“说明”类设问,可先概括材料意思,即失信有危害,然后转化成学科术语进行表达,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阐述。第(2)问中诚信的基本要求属于教材基础知识,可结合所学内容直接作答。“我国为什么要制定……”属于“为什么”类设问,可从原因或意义角度入手,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
(1)①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交往中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
②不讲诚信可以欺人一时,但不能欺人一世,一旦被识破,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结果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另如答:缺乏诚信,会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不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缺乏诚信,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破坏良好人际关系等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2)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为人诚实、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
(二)建议、打算类
这类试题的设问一般是“请为……提些建议”或“你认为怎样解决上述材料中的问题”等,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的实质是考查考生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主要考查“怎么办”。解答这类试题关键在于要从材料中发现问题,找出对应的教材相关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意见。提出建议(或打算)时还要考虑可行性、创新性和多角度性。
例2.(2015·湖南娄底)材料一最近有关空气污染的两则段子在网上广为流传: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在北京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②留美学生在北京探亲后准备返程,同伴说:“你又要好几年才回来了,你不带一把故乡的泥土吗?”留美学生拍拍胸脯说:“带了,肺里装得满满的呢。”
材料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投票决定,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正式通过,明确规定对严重破坏环境的行为按日征收罚款,乃至追究法人的刑事责任,被誉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
(1)我国环境的总体现状是什么?
(2)你从材料二中感悟到了什么?(至少从三个方面作答)
(3)请你为创建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言献策。(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角度作答)
解析:本题结合空气污染和新环保法的制定和规定,综合考查学生对环境问题、人大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此提出建议。第(1)问设问直观,相当于考查我国的环境形势,结合所学直接回答即可。回答第(2)问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投票通过新环保法”、“按日计罚”、“最严环保法”等,联系所学分析这些体现了“全国人大具有立法权”、“环境形势的严峻”、“有法可依”等知识点,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具体组织答案。回答第(3)问时应紧扣设问,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面作答,国家层面应从国策和战略等角度作答,企业、个人层面应从意识和具体行动等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1)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2)①要不断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切实做到有法可依。②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③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具有最高立法权。
(3)①国家要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两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等。②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依法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废气、废水、废渣未经除害化处理不得排放;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等等。③个人要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做好垃圾分类;出门尽量乘坐公交车或步行;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依法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等。
(三)理解感想类
这类试题的设问一般是“对上述材料如何理解(感想)”或“谈谈你对……感想(理解)”等,重点考查考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思考的深度。这类试题的实质是综合考查材料“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对材料中出现的现象应“怎么办”。解答这类试题可以采用转化法:回答“是什么”,即分析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回答“为什么”,即分析出现材料中问题的多方面原因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回答“怎么办”,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或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和个人该怎样做。
例3.(2015·四川达州)
【共同的历程】达州某中学的小文即将初中毕业,他向同学们展示了两则日记片段。请认真阅读,并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角度谈谈你的感想。
知识链接:达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最美新村“五化”标准是:农民居住社区化,产业发展规模化,基础设施配套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管理民主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解答本题首先弄清题目的要求,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来谈。这两篇日记的片段是对2012年和2015年“我”的所见所闻进行对比,2012年家乡很贫困,路是泥泞的,读书和学习也没有先进的手段;到了2015年,家乡发生了变化,修了路,用了现代化的设备进行学习。可见社会的发展为个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得出结论: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还要谈感想,主要从“是什么”和“怎么办”两个角度阐述。
参考答案:①从小文的日记片段可以看出,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②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支持。我们庆幸生活在改革与发展的时代,感谢社会进步为我们的成长提供的良好的環境与条件。③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影响着我们对社会的态度。我们逐步感觉到自己肩上有了责任和使命。
(四)漫画类
近年来,漫画类试题以其趣味性、直观性和创新性逐渐成为思想品德考试热门题型之一,各地中考中漫画题的题量、分值比重逐年增大。我们可以用“一审二联三概括”的方法来解答这类试题。
“审”:一要审漫画中的“人和物”,人的神态形象和事物特征是漫画的主体,直接反映或传递了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能力等信息;二要审“联系”,通过审漫画中各个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弄清漫画中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把握漫画的中心和意图;三要审“文字和标题”,漫画中的文字和标题是漫画的点睛之笔,对于准确理解漫画起着提示、引导、补充、说明、深化的作用,审清漫画中的文字和标题,是准确理解漫画的关键。
“联”:联系教材。漫画所反映的问题一般都需要我们用教材知识进行分析,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找出漫画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概括”:将找出的与漫画相结合的教材知识进行概括、整合,形成答案。
例4.(2015·山东菏泽)
运用法治的相关知识,谈谈对这幅漫画的认识。
解析:在审题时要抓住漫画中的文字,结合问题要求等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可以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人员严格执法、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等知识。
参考答案: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②作为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不徇私情。公正是法律的生命线。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五)启示类
这类试题紧扣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往往通过案例、数据或材料的展现,重点考查学生能否从提取的信息中得出体会、获得启示。这类试题常用的设问方式一般是“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谈谈你的看法”等。解答这类试题要遵循以下步骤:第一,通过阅读材料明确所反映的问题;第二,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明确其原因、意义等;第三,从材料本身所反映出的教材观点和自身应该如何去做等角度谈启示。
例5.(2015·湖南益阳)材料一2014年12月4日,《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CCTV2014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落下帷幕。郭兴利是来自大山深处的基层法官,从业24年,他翻山越岭、巡回办案,成为当地百姓眼里“郭青天”。他行走在群山峻岭中,他的背篼中始终背着国徽,更装满着庄严的国家使命,为此他有了一个形象的名字——“背篼法官”。
材料二2015年5月,益阳市质监局被益阳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评为“首批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据悉,益阳市质监局一方面做到了执法职权梳理到位,不越位,不缺位;另一方面做到了行政处罚依法依规,全年所办案件无诉讼、无复议、无投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郭兴利背篼中始终背着国徽,更装满着庄严的国家使命。请问当代人应担当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请你谈谈作为青少年该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点即可)
(3)你认为我市质监局所获得的荣誉能给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什么启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结合2014年度法治人物郭兴利的事迹和益阳市质监局被评为“首批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当代历史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行政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由此得到的启示和做法。第(1)问较直观,可结合教材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谈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时应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语句“百姓眼里‘郭青天”、“背着国徽”、“国家使命”等,这些充分说明了郭兴利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因此,在回答时可从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发扬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等方面入手。第(3)问谈启示,回答时应抓住材料中的“执法职权梳理到位”、“行政处罚依法依规”等关键信息,这些启示我们依法行政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回答时,可结合对依法行政的认识和理解,可从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要求、行为后果等多个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1)当代历史使命: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关爱社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等等。
(3)启示:依法行政是法治的关键;政府能否坚持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老百姓生活质量的高低;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在实际工作中不以言代法、贪赃枉法、粗暴执法、知法犯法;行政机关依法决策,行政人员依法管理,切实杜绝滥用权力行为;等等。
(六)案例分析类
这类试题以案例为背景材料,紧扣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提出所要分析的问题,一般是围绕法律知识设计案例和问题。解答这类试题的一般步骤是:第一,阅读案例,找出关键信息。阅读时,可以先从案例材料开始阅读,也可先从设问开始阅读,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第二,思考问题,找寻法律依据。根据案例中的材料或事例、行为、语言等找出相应的法律条款。第三,表明观点,整合答案。根据法律规定,表明自己对这一事例、行为、语言的看法,然后整合出科学、全面、准确的答案。整合答案时分析要严密,严谨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严格运用法律术语,切忌夸夸其谈、主观臆断。
例6.(2015·四川宜宾)前不久在各大网站上疯传一段视频:一个男司机因为一个女司机开车连续变道行为,开车将女司机逼停,下车后对女司机进行了暴力殴打,致女司机重伤,男司机被民众抓获,现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事件发生后,网民对男女司机的行为进行了持续的议论,譴责男司机暴行的舆论铺天盖地,批评女司机交通行为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路怒族”一时成为网络热词。
请你结合教材相关法律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你如何看待上述材料中两位司机的行为?
(2)在国家“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今天,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公民,怎样才能做到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3)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当你遇到材料中类似问题时你应该怎样做?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遵法、守法。第(1)问,结合相关法律知识可知,开车连续变道行为和暴力殴打致人重伤行为都涉嫌违法,应受到法律制裁。第(2)问,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认真学法、懂法、遵法、守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第(3)问,可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回答,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要冷静处理、杜绝暴力等。
参考答案:(1)两位司机的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都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
(2)①我们应培养和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②尊重法律,追求公正。③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④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⑤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同学之间突然发生矛盾,要冷静处理,不要急躁,避免以暴力的方式解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乘公共汽车时与人发生矛盾,要主动和解,不要激发矛盾;家人与他人发生纠纷,要主动劝解,避免矛盾激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