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三岛由纪夫研究论略

2015-05-30路云晴

参花(上) 2015年8期
关键词:金阁寺由纪夫三岛

◎路云晴

中国三岛由纪夫研究论略

◎路云晴

三岛由纪夫(1925-1970)作为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其众多作品中展现了其文学的复杂性、怪异性、反叛性、残酷性、毁灭性等多元性质。同时,三岛又是一位在政治上具有右翼思想的作家,其文学中的政治介入又为其文学赋予了一种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特别是在1970年三岛剖腹自杀之后,其文学更是成为其右翼思想的代表而加以批判。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三岛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国内期刊发表的三岛研究论文100余篇,硕士论文30余篇,正式出版的专著有5部(截止2014年12月)(数据来源:国家图书馆、中国知网)。本文试图对以上研究进行分类整理,以期对目前的三岛研究进行一个较为客观的把握。

一、评传视角和文学概论

纵观国内的三岛研究可以发现,最初的三岛研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评传和文学概论。 1986年唐月梅发表的《三岛由纪夫作家小论》可以说是国内较为全面的论述三岛作品及其创作的开山之作。在这篇论文中,唐月梅通过叙述三岛的生平,把三岛的创作以60年代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从个人中心主义出发,美化个人的颓废生活、悲观情绪和变态心理”;60年代以后的创作则“开始公然表示对天皇制传统观念的憧憬,对其精神支柱——武士道精神的追求”。除此之外,唐月梅还明确提出了研究三岛应该具备的立场问题,即“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作品具体分析,尤其对三岛这样一个具体的复杂的作家更应如此”。[1]29随后在1994年,唐月梅又发表了专著《怪异鬼才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世界》,从三岛小说、戏剧、文学评论三大部分更加全面地介绍了三岛的文学世界。[2]同一年,唐月梅还在《三岛由纪夫之死新析》中结合三岛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分析了三岛的死亡。作者认为“三岛的国家主义和‘文化概念的天皇制’与军国主义和绝对主义天皇制不能等量齐观。三岛意识中的死亡本能由于潜意识中的生命本能受压抑而增强,于是他只好借助自杀,在毁灭自己之前,必须将自己变得更美。实现其‘切腹’,就是美的极致的幻想”。[3]40可以说,唐月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后的研究者在整体把握三岛的创作倾向上具有指导作用。

另一位较早对三岛文学进行研究的是李德纯。他在《唯美而畸恋的梦幻世界——三岛由纪夫论之一》中阐释了在三岛作品中“爱情生活中的困扰和失落”与“青春期的喧嚣与骚动”的主题的常见性以及三岛“以唯美细腻叙事风格,从生活的散文中提炼出诗意”所创造的一个“唯美而畸恋的梦幻世界”。[4]另一方面,李德纯又在《抱残守缺的武士道——三岛由纪夫论之二》中论述了三岛所欣赏的抱残守缺的美及武士道精神。作者认为“从《忧国》开始,他走上了下坡路,思想特点从美学(文学)滑入政治与现实时,其内在矛盾便暴露无遗”。(P94)而“三岛在寻找政治色彩浓厚的‘美’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美’的失落和毁灭这样一种二律背反”。[5]96

总体来看,上述研究在整体把握三岛本人以及其文学思想方面对后续研究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缺少对目前的三岛研究进行系统地分类与整理,这也是笔者写本文的初衷。

二、三岛小说的美学研究

对于三岛小说的美学研究向来就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

唐月梅在《文艺上古典美之展现——三岛由纪夫美学思想的核心》中对三岛的美学进行了概述,认为三岛的美学可以用“血+死=美”和“生+青春=美”两个方程式来表示。[6]61这两个方程式可以说经常被后续研究者引用。李德纯则在《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融合》中,从三岛创作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分析了《虚假的告白》《潮骚》《志贺寺上人之恋》《春雪》等作品,在阐述三岛古典美的同时,也阐述了三岛作品中包含的现代美。[7]除此之外,付博在《三岛由纪夫文学作品中的希腊古典主义审美情趣》中把三岛作品中的希腊古典审美情趣分为“男性美”和“崇拜生、赞美生”两大类。[8]袁丽在《三岛由纪夫小说美学探微》中,以《假面的告白》《潮骚》《春雪》《爱的饥渴》等作品为例,通过对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性格、审美意识等的关照,剖析其作品中蕴涵的生死观、美学观的独特思想和艺术价值。在文中,作者提出了三岛美学广阔的理论根基,认为其中包融了“佛典、神道、武士道、儒学与阳明心学、西方的意志哲学等种种要素”,认为“三岛在对日本和西方古典主义美学产生强烈的冲动之下, 把浪漫、唯美与古典主义发挥到尽美之境”。[9]200利伟通过对《潮骚》的分析,从残酷的自然美与淳朴的人情美相统一的角度作为突破口,认为“三岛奇特的唯美艺术观在于生与死、活力和颓废、健康与腐败的对立中寻求出最佳的美”。[10]135王伟伟则在《三岛由纪夫文学的审美解读》中从“幻灭”“怪异”“倒错”三个角度探求三岛由纪文学的审美意蕴。他认为三岛从“生”到“死”,由“爱”到“欲”,其审美世界从“虚无”出发,以“血腥”“残酷”的方式,独辟了一条审美探究之路。[11]48魏高修在《永恒与虚幻——〈金阁寺〉中三岛由纪夫的终极美学》中通过梳理三岛的代表作《金阁寺》,提出了三岛的终极美学在于“对人生现实的不满足,对人生价值的不确定,对永恒与虚幻这对矛盾的无休止追问”。[12]

除此之外,生与死也是三岛永恒的主题。三岛惊骇世人的剖腹自杀方式更是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小说的生死美学进行剖析。丁跃斌在《死亡之旅——从〈丰饶之海〉四部曲看三岛由纪夫的死亡意识》中通过《丰饶之海》来解读三岛的死亡意识及其成因。作者认为《丰饶之海》中的四个部分分别代表着三岛四种不同的死亡意识,即“逃避之死、尚武之死、为死而死和生生死死”。并从内因即“精神分析”和外因即“日本传统文化”两个不同角度分析了其成因。[13]高兴兰在《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中提出,三岛作品中“不同的死亡主题传递的是同一个美学理念:死亡是美的,死于青春、死于暴烈正是三岛独特的死亡美学”。[14]136魏高修在《“轮回”的背后一无所有》中通过对三岛的生前最后的一部作品《丰饶之海》,特别是最后一部《天人五衰》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对三岛的生死美学及死亡观进行了一个全新的解释。作者认为,“我们不能把三岛的死亡轻描淡写地归结为为了追求‘美’而上演的自杀表演秀。他的自杀身亡不仅仅是因为日本文化、向天皇尽忠、军国主义。那‘轮回’背后的期待落空,那信仰背后的价值缺失,那人生背后的一无所有,才是使他如此决绝地走上不归路的真正原因”。[15]143

三、三岛精神心理分析

三岛的这种怪异的美学观与生死观引发了部分学者对其精神以及心理进行深入剖析。

王向远在《三岛由纪夫小说中的变态心理及其根源》中结合了三岛的《假面的告白》《爱的饥渴》《禁色》《金阁寺》《丰饶之海》等作品,对三岛小说中的变态心理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三岛变态心理的根源主要在于他反动的政治狂热遭到压抑后的焦虑、悲哀和无可奈何的绝望。三岛文学的倒错、虐待、嗜血与趋亡等变态心理是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在当社代会中的畸变”。[16]67随后,陈黎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三岛的作品,尤其是《金阁寺》,令人眼前一亮。在文中,他利用弗洛伊德的理论以及套用拉康德理论,并结合三岛的童年生活,认为“在三岛的心中可能埋藏着一种深深的恐惧——作为同性恋者可能会遭到的巨大的天惩”。[17]42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为三岛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许金龙在《三岛由纪夫美学观的形成和变异》中通过三岛寄给精神医学专家式场隆三的一封信函,从病迹学的角度来证实三岛美学观形成以及三岛自杀的种种猜想。作者认为“在疾病引发精神上的自我存在崩溃、解体和死灭前,采取行动以防那种悲剧的到来”是三岛自杀的一个原因。[18]154汪艺以《假面的告白》为切入点,对三岛的内心世界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剖析。作者认为,“性倒错意识、生死观和美意识三条主线架构了三岛由纪夫本人的内心结构和精神境界”。(P293)而且“这三条主线并不是孤立的或是形而上学的,相反他们却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19]294张慧佳结合三岛的《假面的告白》《金阁寺》《爱的饥渴》《忧国》等作品,借用精神分析学理论,从个体潜意识的积压和病态人格的时代性两个角度出发,进入三岛的深层意识,进而窥探其美学倾向的根源,认为三岛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病态的人”,其疯狂的病态行为即对“精神症症候”的文学诠释 ,且“三岛作品中的矛盾、分裂、冲突一旦呈现于外在,就描画出了个体焦虑与时代焦虑交光互影的艺术世界”。[20]91

精神分析法的引入,无疑对理解三岛的精神以及心理世界提供了有利的帮助。但是,通过精神分析法来分析三岛小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容易把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特别是把文学和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割裂开来,这不利于我们从整体来把握三岛的创作倾向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在研究三岛文学时,需要正确恰当的使用精神分析法,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得到准确、新颖、独到的结论。

四、三岛文学作品的形式研究

进入21世纪,三岛研究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形式研究也逐渐进入了三岛文学研究之中。

范静遐在《〈金阁寺〉中人与物关系探析》中初步探讨了《金阁寺》中主要的一对关系,即主人公沟口与金阁寺之间的矛盾关系。作者认为该小说“可以说主要是探索一个纵火焚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的艺术家的心路历程”。[21]133郭勇也对《金阁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联系三岛的政治身份以及战败后日本的政治环境,提出《金阁寺》文本中其实存在着一个表里两层的复合结构。即“表层结构中的自我救赎诉求实际上是同深层结构中三岛对战后日本民族国家的深刻焦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2]65张璇则在《我与非我的徘徊——试论三岛由纪夫〈金阁寺〉中的成长主题》从文本的形式存在出发,在“细读”中还原,剖析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梳理主人公的自我沉沦、自我认识、自我肯定的思想历程,探寻该作品寓于个人成长主题中的丰富内涵——在贫穷、战争环绕而又缺乏爱的世界的压迫下如何摆脱个体经验的散乱而铸成自己的主人。[23]占柳从叙事学的角度,以《春雪》和《潮骚》为例,鉴赏分析了三岛作品中日本传统美学意识与西方文学创作技法的精妙结合,及其独特的美学情趣和作品的独特构建模式。[24]韩敬源则较为深入地分析了《爱的饥渴》的结构艺术。作者认为在结构故事方面,“小说的人物严格的对应于法国古典戏剧中的国王、王子、公主、朋友、女佣等,并且涉及了公公与儿媳乱伦这层意义。过分的对应让人怎么读怎么甩不掉‘过分设计’这条讨厌的尾巴。对于表现悦子饥渴的爱以致变态的过程呈现出力道不足,收的过于局促”;在叙事视觉方面,“三岛通过不停地转换叙事的视觉,作立体式的展现,完成了艺术性的圆润”;(P42)从结构主义叙事学来看,“明显地呈现出人物行为的‘功用化’特征”。[25]43

对三岛小说进行文本形式研究,可以避免其文学研究的经验化和感性化,也能够使研究者的观点更加有理有据,更加有说服力。近几年,三岛作品的形式研究成为人们研究三岛文学所青睐的研究方式,文章数量也逐渐增多,使得三岛文学研究更加多样化。

五、比较研究

近年来,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对三岛的文学进行分析的方法逐渐兴起。这更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三岛的文学视界。

最先是舒凌鸿在《不同维度的死亡之美——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文学中“死”与“美”的主题比较》中把川端和三岛的死亡美学观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更好地阐述了三岛以及川端的死亡美。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死之美在川端文学中呈现出“无常、虚幻、哀怨的美感”,而三岛文学则表现了“自我选择、血腥、真实的死亡之美”。在对西方文化的汲取上,川端更多表现为“对艺术技巧的吸收上,显示了他对东方的精神与西方的艺术技巧的完美融合”。而三岛“把日本古典主义和希腊的古典主义融合起来,形成了在文学上赞美男性的青春的肉体,崇尚中世纪日本武道的善的意义上以死相赌的悲壮精神,即血+死+青春=永恒之美”。[26]45随后魏策策也把川端和三岛进行了比较。他从传统古典书写的角度把川端和三岛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川端文学向往优美的境界,以平安朝的‘物哀’、中世纪的‘幽玄’和近世的‘风雅’等为基调;而三岛对‘物哀’的审美情致的继承少了悲悯的哀怜,而多了刚烈的力度”。[27]184

除此之外,王贤玉将三岛的《潮骚》和汪曾祺的《大淖记事》进行了对比,试图通过对故事结构、主题思想、审美原则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来欣赏他们在各自营建的艺术世界里共同颂扬的“自然美”与“人情美”。[28]李乃琦从《道连·格雷的画像》与《金阁寺》的美学观比较入手,通过美的表现方式、美的终结方式、美学观三方面比较,探讨了三岛美学观的嬗变。作者认为“王尔德极力维护的纯美,在三岛的‘东方式’加工后,变化为独特的倒错美学,即在美与丑、爱与憎的紧张对立中创造‘灭亡’的美”。[29]130王晓霞从“认知死亡的方向不同”、“对生命思考不同”两个方面把三岛同海明威进行了比较,并从“生存环境不同”“传统文化和哲学文学思潮的影响不同”“价值观选择的不同”三方面分析了造成其不同的原因,加深了我们对两位作家的生命意识的理解。[30]

比较文学优点在于能够更好的纵观全局,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地球各地的文学现象纳入其研究领域。因此,比较文学研究领域要广阔得多。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三岛研究,无疑拓宽了三岛文学的研究范围,更加丰富了三岛研究。但目前利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数量还属较少,这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和空间。

六、结语

纵观目前国内的三岛研究,可以说大部分学者都过分关注于三岛的美学思想与生死观,并尝试去分析造成此种诡异思想的原因,以至于这类研究已经走向了一个极致,出现了许多重复研究,

鲜有一些新的观点被提出。而文本深入分析,比较文学分析等研究还尚不成熟。虽然近几年也有人从女性视角、文本翻译、三岛戏剧等新视点切入三岛研究,但数量极其稀少。总体来说三岛研究还是犹如死水一般,有待更多学者站在全新的角度,更高的视野,来丰富三岛研究。

[1]唐月梅.三岛由纪夫作家小论[J].日本问题,1986(02):25-29.

[2]唐月梅.怪异鬼才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

[3] 唐月梅.三岛由纪夫之死新析[J].外国文学动态,1994(02):37-41.

[4] 李德纯.唯美而畸恋的梦幻世界——三岛由纪夫论之一[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06):67-109.

[5] 李德纯.抱残守缺的武士道——三岛由纪夫论之二[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05):93-96.

[6] 唐月梅.文艺上古典美之展现——三岛由纪夫美学思想的核心[J].外国文学评论,1994(04):60-66.

[7] 李德纯.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融合[J].外国文学,2003(06):65-69.

[8] 付博.三岛由纪夫文学作品中的希腊古典主义审美情趣[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22-40.

[9] 袁丽.三岛由纪夫小说美学探微[J].世界文学评论,2007(02):200-202.

[10] 利伟.自然与生命的交响和共融——论《潮骚》中的艺术美学[J].美与时代(下),2007(12):133-135.

[11] 王伟伟.三岛由纪夫文学的审美解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47-48.

[12] 魏高修.永恒与虚幻——《金阁寺》中三岛由纪夫的终极美学[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54-58.

[13] 丁跃斌.死亡之旅——从《丰饶之海》四部曲看三岛由纪夫的死亡意识[J].学理论,2010(12):155-156.

[14] 高兴兰.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J].外国语言文学,2011(02):131-137.

[15] 魏高修.“轮回”的背后一无所有[J].译林(学术版),2012(06):137-144.

[16] 王向远.三岛由纪夫小说中的变态心理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04):76-67.

[17] 陈黎.“三岛热”、精神分析和《金阁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02):39-42.

[18] 许金龙.三岛由纪夫美学观的形成和变异[J].

日本学论坛,2002(Z1):150-155.

[19] 汪艺.通过《假面的告白》剖析三岛由纪夫的内心世界[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293-294.

[20] 张慧佳.个体焦虑与时代焦虑的交光互影——三岛由纪夫怪异美学观的深层心理结构[J].长沙大学学报,2012(01):89-91.

[21] 范静遐.《金阁寺》中人与物关系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30-133.

[22] 郭勇.美与恶的辩证法:重读三岛由纪夫《金阁寺》[J].外国文学评论,2007(02):64-70.

[23] 张璇.我与非我的徘徊——试论三岛由纪夫《金阁寺》中的成长主题[J].天府新论,2009(S1):192-193.

[24] 占柳.叙事学视角下三岛由纪夫文学作品研究——以《潮骚》和《春雪》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12):127-128.

[25] 韩敬源.三岛由纪夫小说《爱的饥渴》中的结构艺术[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1(03):41-43.

[26] 舒凌鸿.不同维度的死亡之美——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文学中“死”与“美”的主题比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01):43-46.

[27] 魏策策.冰菊与钢刀的辉映——论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对日本传统美的扬弃[J].理论月刊,2012(11):183-186.

[28] 王贤玉.自然美与人情美的赞歌——《潮骚》与《大淖记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06):110-115.

[29] 李乃琦.《道连·格雷的画像》与《金阁寺》的美学观比较[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06):129-130.

[30] 王晓霞.海明威与三岛由纪夫生命主题创作差异[J].常州大学学报,2013(06):61-64.

(作者系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2014年度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项目(121411011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金阁寺由纪夫三岛
《哦!爸爸》:希望你一生平安、健康、勇敢有正面力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三岛由纪夫的心理世界及其文学创作
暴烈与美
金阁寺
论三岛由纪夫《爱的饥渴》中的女性塑造和主题建构
镜中的表演者——三岛由纪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