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现状调查

2015-05-30陈洪玄凌肖向红刘海坤

经济师 2015年4期
关键词:宣传教育中国梦调查

陈洪 玄凌 肖向红 刘海坤

摘 要:以我国北方三所农林类高校的畜牧兽医学院、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以及外国语学院的大一、大二、大三3个不同年级的166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和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途径、方式四个方面的情况,统计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国梦”的认知、认同情况一般(均值均为3.10);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途径较为传统,缺乏创新;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方式較为单一。建议在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坚定走好“中国道路”;营造良好环境,实现环境育人,共同凝聚“中国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 “中国梦” 宣传教育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4-047-04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心渴望和高涨热情,凝聚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其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全面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梦想。有人说,“美国梦”强调个人主义,“中国梦”强调集体主义;然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正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2}。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党的伟大事业的希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今以“90后”为主体的高校大学生群体,具有关注现实,政治意识强烈、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烈等诸多特点,同时还存在缺乏理性思考、目标现实性、思想功利性,缺乏理想信仰、以自我为中心等诸多问题,无疑又对“中国梦”的顺利圆梦提出了时代性的课题{3}。因此,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在各高校大张旗鼓地开展思想政治引导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过程中,了解大学生对于“中国梦”的认知、认同情况,探索科学的宣传教育途径与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了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情况和目前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式,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我国北方三所农林类高校为研究对象,从各校的畜牧兽医学院、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以及外国语学院四个学院的大一、大二、大三3个不同年级学生中各随机抽取40~60名学生为被试对象。总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661份,有效回收率92.28%。被试大学生类别基本构成见表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以访谈法为辅。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象。采用结构式调查为主,非结构式调查为辅。在问卷的问题设计中采用选项按程度分为四级的封闭式问题为主,开放式问题为辅。访谈问题主要以开放式设计为主,封闭式设计为辅。评分按程度分别评以4分、3分、2分和1分。统计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分析结果数据用X±SD表示,差异显著时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法)做多重比较。以P<0.05或P<0.01作为差异显著性判断标准。

(三)研究内容

研究问题设计围绕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和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途径、方式四个方面的内容开展。

二、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中国梦”认知认同

1.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现状。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现状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体而言,畜牧兽医类均值最低为2.98,极显著低于经济类和文学类(P<0.01),与林业类差异不明显(P>0.05);且经济类与文学类之间的差异也是不明显的(P>0.05)。同时,在认同方面,文学类极显著低于经济类(P<0.01),均值仅为2.96;且显著低于畜牧兽医类和林业类(P<0.05);但畜牧兽医类与林业类差异不明显(P>0.05)。

上述分析表明,在认知方面,经济类和文学类专业大学生较畜牧兽医类和林业类专业大学生好,且以文学类专业大学生认知度最高;在认同方面,经济类专业大学生较其他三类专业大学生好,文学类专业大学生认同度最低。

总体而言,样本高校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评分结果一般,高校需根据各专业大学生生源类别、专业特点等进一步进行分类引导教育。如:拓宽视野,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畜牧兽医类专业大学生认知宣传教育;尽可能降低文学类专业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受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加强该类专业大学生的认同教育等。

2.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现状。如表3所示,我们对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对于“中国梦”的认知、认同作了简单分析。

由表3可知,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认知方面以群众最低(均值为2.89),显著低于共青团员(P<0.05),极显著低于中共党员(P<0.01);且共青团员显著低于中共党员(P<0.05)。在认同方面,群众亦为最低(均值为2.92),极显著低于共青团员和中共党员(P<0.01);且共青团员与中共党员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

上述分析表明,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群体在认知方面中共党员最高,较共青团员和群众好;且共青团员较群众好。在认同方面,中共党员较共青团员略高,两者均比群众认同度高。因此,中共党员在认知、认同方面均是最好的。

总之,对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可从认知入手,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和认同感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支持、鼓励和敦促大学生将“中国梦”各个方面融入到实际的问题分析与解决中,并最终将其作为衡量是非观念的主要标准和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参照原则及精神动力。

3.不同年级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现状。不同年级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调查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认知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均值呈上升趋势;具体而言,大一认知度最低,显著低于大三(P<0.05),但与大二差异不显著(P>0.05);且大二也显著低于大三年级(P<0.05)。在认同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均值也呈上升趋势;具体而言,大一认同度最低,显著低于大三(P<0.05),但与大二差异不显著(P>0.05);且大二也显著低于大三年级(P<0.05)。

上述分析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对“中国梦”在认知、认同得分上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因此,大三年级学生对“中国梦”在认知、认同是最好的。

以上分析结果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是一脉相承的。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应该重视刚入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教育,伴随着大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认识到最后的认同水到渠成。

(二)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途径与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途径。由表5可知,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途径局限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途径上,其中以通过党组织和学生会开展的比例最高;班级对于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比例处于2.00%~4.00%之间,提示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每年新生入学之后,随着党校、团校紧锣密鼓地开展,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大部分学生开始奔走于各个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等之间,单纯通过班级自发组织开展的活动相对偏少。这提示我们在以班级为单位处理日常事务工作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力,努力营造和谐良好、奋发向上的氛围,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乃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谱写新篇章。

2.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由表6可知,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以社会实践比例最高(20.00%以上),班会的比例最低(5.00%左右),其他各种方式均比较均衡(10.00%左右)。

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情况见表7。

由表7可知,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频率较为理想,但开展频率随着大学生年级的升高有所降低。大学生参与“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频率随着大学生年级的升高经常参与和参与一般的比例不断降低,基本不参与的比例不断升高。

3.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由表8可知,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以宣传力度较弱的比例较高,活动多而不精的比例次之,活动的创新性也是一大难点。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三所农林类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

1.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国梦”的认知、认同情况一般(均值均为3.10)。

2.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途径较为传统,缺乏创新。

3.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二)建议

透过以上数据分析的结论,笔者认为导致高校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情况不理想的原因在于高校对“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途径及方式本身还有待改进,要想进一步改善这种局面,我们需要打破惯性思维,积极探索“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

1.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1)加强信仰教育,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科学性与方向性、主导型与多样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中国梦”的精髓充分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以新颖独特的模式,加深大学生的情感体验{4}。

同时,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真正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把爱国主义教育同当前“中国梦”国情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形势教育和外交政策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理性地对待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问题{5}{6}。

(2)拓展教学内容,融入贯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学生的求知、个人尊严和民族尊严、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等心理需要,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统一起来,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统一起来,把成才教育与振兴中华教育统一起来,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能解决学生在思想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能解释学生的“难点”、社会的“热点”问题的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民族荣辱和现实国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使其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正确对待个人理想同祖国利益和前途的关系{7}。

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时代精神要紧紧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这两个关键环节。理清课程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尤其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积极因素,结合课程中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关的知识点,强化时代精神的教育,把传授专业知识与激发创新热情、培养改革精神、提高创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他们成长成才{8}。

2.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坚定走好“中国道路”。通过拓展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落实实践育人方针。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基石,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把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把实践育人作为开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评价机制和长效机制,理论联系实际,坚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信念{9}。

坚定走好“中国道路”,坚持“价值引领、普遍参与、以人为本、自主开放、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第一课堂是主阵地作用,凸显第二课堂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地位;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勤工俭学、择业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联系起来;以精品活动为抓手,拓宽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渠道,探索第二课堂建设的新途径和方法,增强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打造培养新一代实践型大学生的独立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10}。

3.营造良好环境,实现环境育人,共同凝聚“中国力量”。

(1)积极应对多元文化冲击,强化环境育人功能。强化环境育人功能,积极应对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给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强化阵地意识,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加强监管力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环境,夯实“中国梦”宣传教育方面的书籍、影视和网络媒体建设;大力进行“红色”校园网站建设,利用QQ、微博等平台,以平等的对话角度,新颖的宣传手段,进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历史观教育;加强对“黑色文化”、“黄色文化”、“暴力文化”等的冲击,潜移默化“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以良好的育人环境,真正增强大学生“中国梦”的认知、认同感{11}。

(2)抓准有利契机,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2012年11月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语汇并迅速走红。我们应抓住有利契机,积极探索“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改变单一的教育形式。搞好课程的课中、课后和教育实习环节的教育,结合课外各项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教育合力。加大宣传力度,创新“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方式。构建以校训为灵魂和核心的校园精神,重视班集体、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组织建设,兼顾宿舍阵地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创新宣传教育途径与方式,打造精品的品牌活动,努力提升“中国梦”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总之,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虽然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实现国家的梦想,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只要我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能凝聚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这种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力,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572014EY02-2);“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411101)。]

注释:

{1}习近平.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1/29/c_124024758.htm,2012-11-29

{2}家宝.温家宝在党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EB/OL].http://www.gx.chinanews.com/2013/1910_0305/70391

_3.html,2013-03-05

{3}韩栋.90后大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方法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6):80-84

{4}谢成宇,侯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路径论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1,(2):189-191

{5}姜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结合”[J].高校理论战线,2005,(7):33-34

{6}姚婷婷,戴钢书.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2,(6):73-75

{7}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如何深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光明日报,2007.9.19:13

{8}朱志明,林静华.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94-97

{9}孙彩霞.实践育人理念的理论架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2,(6):73-74

{10}周钰,黄金珠.“第二课堂”活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3):42-43

{11}李婉琦.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今日中国论坛,2012,(10):167-169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第一作者简介:陈洪,1986年4月,男,籍贯:重庆,土家族,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宣传教育中国梦调查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宣传教育 先行先导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