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家庭的情绪教养

2015-05-30陈英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自我教育情境

陈英

摘 要:面向家庭的儿童心理教育类外版图书近年来开始引进国内,情绪教养引起我国年轻父母的关注。情绪兼有生物和社会属性,情绪教养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还关系到其今后个性与社交发展。根据我国家庭生活的实际,情绪教养要求父母首先学会情绪自我管理,掌握科学的情绪引导方法,并注意丰富拓展生活的情境,让孩子的情绪得以充分表达。

关键词:自我教育;教养方法;情境

2014年7月河北少儿出版社翻译出版内滕寿七郎(日本天皇御用儿科医生)的著作《怎样满足婴儿的心灵》,这位被誉为“育儿之神”的老医师指出婴儿阶段的种种问题大都源于心灵,因此他教导父母应该用温润的心灵滋养而非具体的方法来融会贯通育儿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关注幼儿健康成长,以心灵为本,从父母的爱心教养出发,这种观念做法令人耳目一新。201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行韩国尚真儿专著《让孩子幸福一生的30个情绪管理游戏》,书中对美国常春藤联盟的最佳子女情绪教育法进行了介绍。2012年1月广东教育出版社推出《父母是孩子第一位心灵导师·汤普森心理童话药书》,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大师琳达·汤普森执笔,讲述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引领儿童的心灵发生改变。2011年11月广厦出版集团出版发行了一本《心理学博士写给你的情绪教养书》,书中详细罗列少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问题,并简明剖析其根源,为困扰中的父母提出具体可行的应对方法。上述新书的一个共通之处在于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强调从家庭的早期教育开始。而情绪作为人类心理的外在表现,自然就成为专家学者把脉心灵关注的焦点。

那么,何谓情绪?情绪教养的意义何在?便成为大多数年轻父母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情绪

关于情绪的概念,学界尚无定论。美国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对自己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或持续的评价。《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情绪是一种复杂现象,它包括三部分:已经经验或意识到的情绪感受;脑部神经系统出现的生理过程;可观察的情绪表现、形态,特别是脸部的表情。情绪如同色彩,颜色有基本色和复合色,情绪也有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被界定为天生的,是人类在适应生存进化中演化而来的,每种基本情绪都具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如愉快让人放松,兴趣引人探索,恐惧令人退避,愤怒开启自我防卫等。复合情绪是在基本情绪基础上,并在社会情境中经过自我认知评价而派生的,如焦虑、嫉妒、悔恨、傲慢、爱情、关爱等。也有根据情绪产生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将情绪分成正性情绪如兴趣、快乐,负性情绪如恐惧、愤怒等。

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认为,情绪是物种进化的结果,它可能是人类行为得以延续的机制。他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指出:“尽管人类和高等动物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巨大的,然而这种差异只是在程序上的,并非种类上的。人类所夸耀的感觉、感情和心理能力,如爱、记忆、注意、好奇、模仿、推理等,在低于人类的动物中都有萌芽状态,有时还处于一种相当发达的状态。”他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描述了表情在生物生存和进化中的适應价值和有用性,指出情绪是进化的高级阶段的适应工具。如新生儿不能独立生存,但在接受成人的哺育过程中却不是被动的。他们的一哭一笑就是利用先天遗传获得的接受体内外感觉信息的能力,主动地对外界信息发生反应。

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属于生物现象,同时它又是人类社会化进程中表现的社会行为,属于文化现象。两者的统一,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情绪。一项跨文化研究针对中、日、美三国婴儿的面部表情进行了统计处理,研究结果显示,各国婴儿的表情在面部运动趋势上基本保持一致。但在面部行为上,美日婴儿明显地比中国婴儿表现出更多的面部表情。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文化和道德传统的深远影响所致。以儒家为代表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不苟言笑、喜怒不形于色,崇尚情绪抑制,形成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内向、含蓄的民族性格,由此在情绪表情上表现出内隐和抑制的特征。

除了社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情绪的发生也与个人的认知密切相关。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情绪与机体的生理唤醒有密切联系,但又绝非单纯由生理唤醒决定。情绪赖以产生的源泉在于情境事件,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又不是刺激事件直接机械地决定的,其间有一个认知评价的过程:首先知觉过程对刺激进行初步筛选,认知过程按照当前刺激信息,提取信息库中相关储存,进行加工处理,对当前情境刺激对个人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评价揭示,从而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随后拉扎勒斯提出认知—评价理论,他直接强调情绪是对意义的反应,这个反应由认知评价决定和完成。换句话说,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二、情绪教养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情绪心理学家开始注意到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并展开大量的研究实验。结果证明情绪不仅影响信息的加工速度和准确度,而且在类别和等级层次上改变认知的功能,或在信息加工中引起阻断或干扰的质量变化。总之,情绪对认知起着驱动和组织的作用。孟昭兰在其《情绪心理学》中评价情绪的动机作用时指出,人的目的行为即意志行为中包含情绪因素。严格地说,认识和目的本身并不包含活动的驱动性,促使人去行动的是兴趣和好奇。驱策人去实现目标的是愿望、期待的情绪和激情。实现目的的愿望越强烈,它所激活的驱动力越大。当然,感情也依赖认知和目的的支撑。感情与认知的结合才使人在必要时坚韧不拔。为此,孟昭兰特别提示人们,在重视认知作用的前提下,注意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这一点在教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对于儿童而言,注重情绪教养则显得更为迫切。如前所述,情绪是儿童早期适应生存的通讯手段。新生婴儿同成人之间建立的最初社会性联结,就是通过感情传递,而不是语言交流。当幼儿处于陌生的、不确定的情境时,会先从成人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采取行动。情绪的这种信号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婴儿生活生存的质量。情绪信号的有效性,有助于促进儿童探索新异情境,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情绪也是儿童应对社会生活情境的能力来源。儿童凭借天生的情绪表达和接受情绪能力,越来越主动地参与人际沟通,从而逐渐实现情绪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情绪成为儿童应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技能。情绪还是组织儿童认知活动的心理激发者。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起着促进或干扰的作用。比如新鲜事物激发的兴趣,诱导儿童进行视觉追踪、听觉定位和触摸动作。当新异刺激与他们原已形成的表象模式轻微不一致,就会引起兴趣、好奇、惊异和探索动作;而高度不一致则引起恐惧、威胁而导致回避行为。研究还证明,兴趣与快乐等正性情绪结合,能支持操作活动持续进行,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此相反,负性情绪如紧张、过度悲伤或激动,则导致儿童操作行为被抑制,延缓智力操作的效果。

儿童期间也是个体情绪调节发展的关键期。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汤普森曾经对1岁婴儿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婴儿早期情绪调节的方式是通过从过度刺激中的消退来安慰自己。其间关键在于必须通过父母来帮助婴儿减少痛苦或提供舒适感,才能导致婴儿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唤醒水平。汤普森认为,父母对婴儿情绪的适当干预,显著影响他们情绪调节的风格。那些等孩子发脾气到高潮时才提供安慰的父母,他们干预的结果可能导致孩子更强烈和迅速的愤怒反应,以致父母安抚起来非常困难。研究还发现,越小的儿童越依赖于社会支持,越依赖成人提供的安全情境;同时照顾者越提供直接的支持,示范他们如何克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发展就越快。

情绪调节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过程,但孩子个体调节风格的形成与他早期形成的母婴关系有密切联系。研究揭示,对于安全依恋型儿童来说,容易得到母亲的同情和帮助,面对负面情绪时,既无需回避,也无需拒绝,这样儿童就学会越来越能承受挫折和失败,也能学会用适应性应对的办法来处理问题。但对于非安全型儿童遇到痛苦情境时,如果父母帮助缺乏或不及时,导致他们产生恐惧或回避行为,从而学会对负面情绪的压抑。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幼儿早期发生的重大情绪性事件,若当时该情绪被压抑,其能量就会固着下来,永久性地成为人格结构的一部分;他们还认为幼儿早期的认知、情感活动同时进行,从而产生认知情感的交互作用,久而久之,即形成所谓的认知—情感结构。这些结构固定下来,成为个性的感情特征,他们明显地影响以后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

可见,情绪不仅影响儿童认知,更影响其今后个性与社交。家庭作为情绪教养的首要场所,父母责无旁贷起着关键核心的作用。《心理学博士写给你的情绪教养书》的作者吴恩英在序言中说到,教孩子数学、英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可是往往很多父母都忽略了这点。情绪健康的人,能以乐观的态度适应现实生活的多种变化。情绪情感发育健康与否,不仅是决定个人情感幸福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社会及国家是否健康幸福的重要尺度。

三、父母作为儿童家庭情绪教养的最亲密的引导者,该怎样去做

1.自我教育,做好自己

正如吴恩英所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造成绝对性影响。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扮演模范带头作用,父母越容易生气,孩子越会被养成烦躁易怒的性格。因此,在检视孩子情绪问题之前,父母一定要先搞定自己的情绪管理。一方面由于孩子的降临,家庭关系发生变化,矛盾容易在此集中爆发。加之上有老下有小的奔波劳碌,工作事业的生存竞争,诸多原因导致父母本身的情绪不稳定,亟须自我调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的棍棒加训斥的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影响,年轻的父母在教导自己的下一代时也容易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或者以另一种改头换面的方式如使用孩子们大为反感的唠叨说教——语言暴力来取而代之身体的惩罚,这也需要当代父母更多的清醒认知和理性对待。

孟昭兰在其《情绪心理学》中也提出,最好的情绪教导法就是父母自己的身教和言传。第一种是直接身教法,父母用自己的情绪反应去感染影响孩子做出相应的情绪行为。例如,父母經常笑口常开,面对挫折,积极乐观地应对,这些正性情绪都能够直接带动孩子活泼开朗起来,因为孩子具有天生的情绪感染能力。再如父母与社区邻里之间的礼貌交往,儿童能够直接、自发地模仿,从而淡化婴幼儿对陌生人的疏离而接受认同。第二种是间接教导法,父母通过有意教导在孩子的情绪引发源之后作为一种干预情境产生并影响其后发生的情感体验,常见的如父母表达自己对角色的认同、对孩子期望的交流或者父母自己以身作则地进行表演模仿的示范等。例如,大人对孩子提出一个期望发生某种情绪的建议,被要求的儿童很有可能根据建议扫描自己的体验,并企图与之匹配。再如,在两可的情境中,孩子观察大人的情绪表情,听取大人的语言指导去理解事件蕴含的恰当的情绪意义。模仿或附和他人的表情,成人在社交场合中作为一种交际手段也会时有发生,但成人不一定发生相应的体验,然而在儿童,模仿却可能发生真实的感情。

2.了解儿童心理,熟悉孩子情绪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教养的方式方法

怎样才能明白孩子的心思?吴恩英认为,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没有特别的绝招,试着从认可孩子的一举一动开始。父母要扔掉像指挥官那样指使孩子行为的心态,孩子才能打开心扉,说出真心话。然后,要掌握每一种基本情绪的特点,以便在孩子情绪发生时适时地进行科学引导。比如兴趣与快乐是人类两种基本的正性情绪,兴趣为孩子提供观察、探索、追求和进行创造努力的可能性。快乐能够激励孩子的力量、魄力,增强儿童的自信。因此父母平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和欲望,并为孩子的进一步探索提供环境,让孩子在探索中享受成长的快乐。再比如痛苦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面对遭受痛苦的孩子,家长不仅需要慰藉、同情,还需要提供积极的帮助,以便帮助孩子找到和消除痛苦的来源。研究证明,经常得到同情和支持的儿童,他们将更能够承受痛苦,更具有乐观开朗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困难。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引导者,父母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基本情绪的发生原因、外在表现及其功能和应对要求,以便在孩子情绪发生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教导。

具体如何操作?尤其是面对负性情绪发作中的孩子?吴恩英在其情绪教养书中给出了一个情绪调节五步骤的教导方案:第一步,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及表现。父母对孩子生气、受到挫折或是兴奋时有什么举动,要能了如指掌,平日不妨多花时间仔细观察,孩子有特别情绪时都是如何自己处理的。第二步,对能够自我表达的孩子,要让孩子理解表达情感是与他人发展关系的重要渠道。不论孩子处于正性或负性情绪,父母都应该帮助孩子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负性情感不以为然,甚至置之不理,这样容易导致孩子负性情绪的压抑,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第三步,共同分享孩子的情感经历,接纳他们的感受。孩子很容易用极其微小的动作或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要了解孩子的心情,首先要营造一个可以让孩子安心表达的氛围。特别是在孩子有负性情绪时,父母不要急于否定、压抑或消除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提醒他们生气、伤心等情感都是正常的,容许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感受。父母此时只需好好倾听,孩子自然会说出心里话。第四步,帮助孩子用适当的词语表达情感。使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情感非常重要,也是孩子们较难做到的。因此父母需要正确引导孩子学习使用贴切的词语来抒发情感,例如当孩子表现出愤怒的情绪时,试着帮助孩子说出来:“我感到生气/难过/受委屈……因为我被忽略了/冤枉了……”通过反复练习,积累经验,让孩子习惯将情感透过语言表现出来。第五步,提供不同途径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常以直接、强烈的行为来表达情绪,典型的例子就是生气时使用暴力。这时父母要告诉孩子除了暴力外的解决办法,也可以模拟各种可能会发生的状况,给予不同的解决方式,甚至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样的亲子交流,孩子的情绪处理能力会越来越高。

3.营造甚至创造有利于孩子情绪充分发展的情境

研究者认为,我国当前独生子女受到加倍珍爱和保护,婴儿的独立活动得到的鼓励不足。由于缺乏探索活动而抑制兴趣,没有探索和冒险的成功与失败,就会延缓欢快与悲伤、惊奇和爱好的发展。因此,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为了孩子情绪的健康发展,有必要用心经营好两个环境:一个是安全而充满爱意的温馨家庭,另一个是丰富而广阔的外面世界。家庭的温馨来源于身体的适宜舒适,更源于亲子之情和夫妻之爱的情感滋养温润,它的定位类似于城市中的生态涵养区,养精蓄锐,为了明天更好更远地出发。外面的世界是一个富有挑战的探索世界,父母需要带领孩子选择适宜的情境逐渐参与其中,并日益拓展丰富,为孩子打开一扇开启世界的门窗,让孩子领悟世间的精彩奥秘,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两个环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然而,当今年轻的父母往往过多偏爱于自己的小家庭建设,而忽略外部环境的开拓经营,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孩子安逸于内有余,开拓于外不足。所谓宅男宅女的兴起,啃老族的出现,也许跟我们家庭教育背景中缺乏外部世界的情境引导教育有关。回顾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家庭教育,可以看到當时的家庭生活虽然贫困,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平日里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无暇看管,学校也没有升学就业压力,学生课业负担也小,但那时的孩子却拥有那个年代特有的优势:家庭内有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之情,家庭外有成群结队的朋友伙伴,孩子们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获得充足的野外和社会生活的经历。富足的情感生活,使孩子的情绪得以酣畅淋漓地表达。反观当前的中国家庭,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缺少玩伴、孤独成为孩子首先面临的一大难题。加之父母、学校过于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导致家庭内外的生活空间畸形发展,各种学习辅导、特长培训充斥其间,生活内容逐渐走向一头独大,单调乏味,孩子日益失去生活的兴致和乐趣。尽管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一再要求减负,但收效甚微。整体的改观还有待更多父母家庭意识的觉醒,意识到家庭不同于学校,更不能被学校绑架,家庭应该承担起作为社会的细胞单元应具备的更广泛而丰富的功能。

切实可行的做法,父母可选择的有:(1)培养孩子爱好一种运动。众所周知,体育运动能让人变得快乐,因为它能帮助释放一种使人感觉良好的激素——内啡肽。而且运动还可以让孩子放下手机、电脑等诸多电子娱乐设备,或堆积如山的科目试题和纷至沓来的校外辅导,来到氧气充足的室外,寻找到玩伴,体验运动的快感。(2)社区内建立家庭联盟,在小区里寻找若干孩子年龄相仿的家庭,经常走动,共同活动,让孩子相互间形成比较稳定的伙伴关系,帮助孩子摆脱孤独的威胁。毕竟人是社会的动物,研究学者证明,人们寻求与他人交往、交朋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亲密关系的倾向源于自身生存的遗传特质,也就是说,为了生存,人们需要和他人交往。而且研究结果也显示,人们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与他人在一起(青少年74%,成人71%),并且和他人在一起的时候,个体表现得更快乐、警觉和兴奋(侯玉波,《社会心理学》,2014,北京大学出版社)。(3)走向社会、走向自然。选择一种公益的志愿活动,定期参与其中。也可以加盟一两个民间自发的团队组织,闲暇时参加它举办的各种活动,让孩子感受团队合作的快乐,体会回归自然的安宁,找到社会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上述活动家庭都可以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凝聚家庭的情感力量。

总之,情绪教养要充分发挥家庭自由灵活的优势。对外,人文的成就和自然的造化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成为可选择、备用的教学资源。对内,面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父母需要做的其实只是做好自己,然后敞开心灵,接纳孩子,给孩子一个安宁的家。

参考文献:

[1]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吴恩英.心理学博士写给你的情绪教养书.台湾:广厦集团,2011.

[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自我教育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自我教育视阈中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探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设定研究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