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四川民族地区发展路径优化

2015-05-30刘玉邦眭海霞徐云峰

开放导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

刘玉邦 眭海霞 徐云峰

[摘要] 进入经济新常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动力和发展路径。目前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靠政策和资源要素驱动,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事业发展滞后等困境。在新常态下,应以政策驱动和要素驱动为基础,以创新驱动和改革驱动为核心,以利益驱动和机制体制驱动为两翼,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旅游优势产业、利用新的区域规划机遇、深化市场改革、改革考评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路径,推动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四川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4-0056-05

[基金项目] 2013年西部交通战略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项目、西南交通大学中央高校资助项目基本科研业务“基于经济包容性增长测评的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究”(XJQ005)。

[作者简介] 刘玉邦(1969 — ),河北衡水人,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博士后),副编审,研究方向:环境经济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眭海霞(1979 — ),女,山西昔阳人,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村经济等;徐云峰(1967 — ),河北衡水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

四川民族地区既是四川省经济不发达地区,也是西部经济发展的落后地区,本文以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就新常态下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动力及路径做出分析。

一、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自然地理位置偏远,区位优势较差。

甘孜藏族自治州下辖18 个县, 区内总人口为87.6万, 其中78. 5%的人口为藏族。甘孜州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还拥有川西北牧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畜牧业,该州基础、优势和特色产业就是畜牧业,牧业总产值占全州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3%, 而畜牧业收入分别占全州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工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也较为落后。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藏族人口和羌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54.5%和18.4% , 是四川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阿坝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现代服务业也较为落后。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州总人口中彝族人口占比为43. 79% 。该州是国家和四川省的农业开发重点区, 有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谷地区,也是“川南粮仓”。

近年来,三州地区GDP增长较快, 从1978 年的13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1742.58 亿元,增长了132倍。虽然,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四川的占比却有所下降。而且,同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相比,经济发展速度还有很大差距。

三州的总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7%,经过多年的缓慢下降后近年有所回升。从人均发展速度来看,三州的人均GDP从1978年的293元,提高到2013年的24432元,是1978 年的83 倍;但同全省乃至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978年三州的人均GDP水平相当于全国的77. 31%;同四川平均水平相比,还高出31元,是四川平均水平的1.1倍,但之后三州的人均GDP与四川省、全国的差距逐渐拉大。虽然自2000 年后三州的人均GDP水平持续上升,且与四川省乃至全国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实际差距仍然较大。

总之,从发展现状来看,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同四川省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水平相比,实际差距却在拉大。调整发展思路、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步伐是四川省民族地区发展的优先课题。

二、新常态下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分析

除了区位上的不利因素外,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着诸多自身的困境,如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缓慢、制度劣势、人力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等等。

(一)自然生态条件恶劣和边际地理区位劣势

首先,自然环境恶劣、生態环境脆弱、气象地质灾害频发是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显著特点。从自然地理位置上看,甘孜、凉山和阿坝三个州基本上处于高原、山地、沟壑地区,优质土壤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土壤产出率极低,年均降雨量基本处于1000毫米左右,时空分布不均匀,季节性干旱频发,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就给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制约,同时多发的山地自然灾害也给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地区经济贫困加剧。其次,边际地理区位劣势也是造成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四川处于我国西南内陆区,而少数民族地区又处于四川的边缘地带,交通和通讯设施落后,无论是经济开放能力,还是资本吸引力都相当弱,不能有效借助区域经济人才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

(二)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甘孜藏族子洲的经济主要靠畜牧业,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主要依靠旅游业和畜牧业,凉山州地处藏南,分布有安宁河谷平原以及丘陵和山地,主要支柱产业为农业。这三个州的二、三产业均不发达,经济总量很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统计数据显示,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绝对贫困人口约占少数民族地区总人口的2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省的71.4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8.71%。此外,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在对外开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城镇化率、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与四川其它地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经济总量小,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现代工业,推进产业升级都比较困难。

(三)区域基础设施落后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功能普遍较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下。

目前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公路覆盖率、公路等级、区际交通等方面比较落后。虽然近些年来实施通畅工程,但仅限于乡乡通油路的目标;产业规模小,缺乏引导和集聚,发展基本处于自发状态,难以发展成为优势产业。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靠腿走路、靠天吃饭的状态未得到根本改变,有些地区还面临饮水困难、生活困难、上学困难等。没有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不仅阻隔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同时也阻隔了人才的聚集和流动。

(四)教科文衛等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少、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编制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义务教育普及率不稳定、控辍保学难度大、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成人教育标准过低等,最终导致区域人口科学素质普遍不高。文化和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事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许多地区卫生院房屋破旧,设备老化短缺,卫生技术人员匮乏、水平较低。仅从千人拥有病床数量这一指标看,少数民族地区与全省乃至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服务事业难以对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人才支撑,内驱力不强,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较差。

(五)制度落后,体制机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方面,缺乏健全的市场机制,资源配置方式、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等不健全,同时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支柱,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缓慢;文化体制方面,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都比较弱,文化投资渠道单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和农业人口比重较大,人员居住比较分散,社会化组织程度低,社会管理能力较弱,专门的社会管理人才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不足,各种社会利益调节机制不健全。另外,多年分散居住、封闭生产的小农经济,造成人们的市场观念不强,人们普遍缺乏现代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超越意识。经济发展内在驱动力不足。

三、新常态下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动力

经济新常态,即要求将重心放在经济发展质量方面,通过深化改革,对经济发展结构进行调整,自觉和主动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增效升级。在新常态下,传统的依赖单一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方式和激发新的增长动力,这对于稳定和提升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一般可分为要素驱动、利益驱动、体制机制驱动、创新驱动、改革驱动等。最根本的就是创新驱动。当前,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优惠和支援政策驱动以及民族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生态资源要素驱动。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优势产业支撑,单靠政策驱动是不可持续的,必须靠强大的造血机能才能使自身真正强大。其次,资源要素驱动是最初始的发展驱动方式,近年来,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由于缺乏产业基础,这种单一的经济增长结构在资源存量下降以后,经济发展就会跟着受影响。且由于资源开发中对当地生态的严重破坏,造成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成本增高,也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驱动。因此,按照经济新常态提出的“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的发展要求,要以改革创新作为主动力,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思路,以资源等要素驱动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机制体制驱动和利益驱动为两翼,形成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发展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生态经济,提高自身造血功能,通过合力驱动,进一步释放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

四、新常态下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优化

(一)以新型城镇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正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投资驱动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转变,由依靠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这一时期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从消费角度看,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应实现由国家投资驱动向消费拉动转变,同时针对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低、社会服务事业不发达的现状,由注重满足个人需求向注重满足社会需求转变;从生产角度看,应从投资、资源等要素驱动向提升产业素质转变,提升科技和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民族地区生产转型、经济发展转型的主要发展方式。目前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率较低,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推动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将大大增加和刺激个人消费,利于实现发展方式由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大大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利于民生改善;而城市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又会大大促进全社会的消费和生产,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驱动力。四川民族地区特殊的资源要素禀赋决定了该地区在区域经济分工中的角色和地位,即自然资源供给地和依靠资源优势提供初级加工产品。而城镇化则会大大优化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

推动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条件和风俗习惯,树立科学发展思想,将设施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以及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将城镇化发展和带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二)全力推动全域旅游、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培育优势产业

四川民族地区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是这些地区发展的经济支柱。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不仅要做大优势产业,还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因此,以旅游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不失为一条生态、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国务院于2009年11月1日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决定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我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相继出台,标志着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2013年5月,四川省委做出了推动四川“两个跨越”,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构筑包括甘孜在内的多点多极竞相发展新格局。同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意见出台,推进建设环贡嘎、亚丁香格里拉等特色旅游经济区、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等,都有助于推动甘孜旅游产业的大发展。2013年,甘孜州召开全域旅游发展大会,提出《旅游统筹城乡,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产业全域覆盖、景区全域联动、产品全域优化、线路全域统筹、品牌全域整合和市场全域营销的发展路径,为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和升级指出了新路子。

(三)借力新一轮区域规划,促进物质、信息和人员的交流

目前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在国内规划了“三纵两横”,还不断开辟新的经济自贸区,规划了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区划。四川省也规划了纵横经济发展规划,极力打造“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等。新的经济规划构建了国内国外、省内省外、区内区外经济相互联通、资源和技术优势整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区域经济发展网络,也加快了区域间要素流动。四川民族地区缺乏区位优势,必须借船出海,借助当前资源和技术整合、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的浪潮,充分融入新的区域经济规划网络,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

(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要素驅动是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一种经济发展驱动力,但依靠要素驱动有着诸多不足和缺陷,必须构建和完善成熟的利益驱动机制。其核心和关键就是推进市场化改革,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目前,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各种要素资源配置有欠合理,要素驱动的活力还未完全释放出来。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通过体制机制的制度创新,将要素驱动和利益驱动、创新驱动、机制体制驱动相结合。要以市场建设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规模和深度。同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资本、金融、保险、社会组织等各种市场要素的培育和发展,健全市场体系,提高经济发展成熟度。此外,要以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地区人口的科技素养和劳动技能水平。在要素驱动基础上,加快利益驱动、创新驱动、体制机制驱动,并形成合力。

(五)改革经济管理效能的综合考量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过分尊崇“增长优先论”,经济考核指标为GDP化。并且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要素驱动和资源驱动阶段,生产要素及资源的有限性弊端,难以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和环境问题。鉴于此,要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方式,改革经济管理效能综合考量方式,不仅重视对经济增长数量的考核,更要重视以质量为约束条件的综合考量,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六)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吸纳人才,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体制改革所要求的。要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统一起来。过去几十年,我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分散化、碎片化特征,难以从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和实践层面实现社会公平性、效率性。要完善保障制度,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使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求是网. 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EB/OL].(2015-01- 01)[2015-04-24].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5-01/01/ c_1113810017.htm.

[2] 王殊.“经济发展新常态”首次明确九大特征[N].新京报,2014-12-12(A06).

[3] 张克政.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十二五”的历史方位[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20(2):31.

[4] [美]罗伯特. M·索洛.增长理论:一种解释[M].冯健等译.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5] Mankiw,N. G,.Romer D,Weil D. N. ( 1992)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 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7.

[6] 姜明伦,于敏. 中国包容性增长指数构建研究[J].江淮论坛,2012(2):50-56.

[7] 黄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来自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自治州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07(2):42-44.

[8] 钟海燕. 城镇化、工业化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广西民族研究, 2013(2):139-141.

[9] 康伟,段文武. 包容性增长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北方论丛,2011(5):152-155.

On Optimizing “New Norm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in Sichuan Province

Liu Yubang, Sui Haixia, Xu Yunfeng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ichuan Chengdu 610059; Chengdu Institu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ichuan Chengdu 610036; Hengs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ebei Hengshui 053000 )

Abstract: In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gions must seek a new impetus and development path.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in Sichuan, although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compared with other regions, still witness a large gap which is getting bigg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in Sichuan currently depends mainly on policy and resource elements. It is confront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single structure, weak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poor infrastructure. Social services lag behind. The sound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in Sichuan must not only be policy-driven and factor-driven, but also be innovation-driven and reform-driven. It must rely on new urbanization, tourism industries, new regional planning opportunity, deepening market reform, evaluation mechanism improvement,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upgrading.

Key words: new normal,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Sichuan, economic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策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