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5-05-30吴杰权

新农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灰斑田块抗病性

吴杰权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玉米霉斑病,是近年上升很快、为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高粱、香茅、须芒草等多种禾本科植物。该病在辽宁、吉林局部地区发生严重,主要危害玉米叶片,造成叶片干枯,重病地块叶片大部变黄枯焦,破坏叶片光合作用和植株的组织,影响营养物质的运输和积累,造成果穗下垂成稀嫩子,籽粒松脱干瘪,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和品质,一般发病田块产量损失可达10%~20%,严重田块30%~50%,少数特重田块可造成绝收。

1 发生规律

玉米灰斑病由尾孢属病原真菌侵染致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浸染源。当气候条件适宜,病菌从子座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病菌在地表病残体上可存活7个月以上,但埋在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则容易丧失生活力。当年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可进行重复浸染。灰斑病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初期均可发病,灌浆至乳熟期进入发病高峰期。辽宁地区一般在玉米抽雄期发病,一般为7月中旬左右,下部衰老叶片首先开始发病,然后病害逐渐上移,到8月下旬至9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灰斑病的发病程度取决于当年的天气状况,一般气温在20~25℃、降雨量大、空气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发生严重,而温度高、干旱的条件下发病较轻。许多栽培因子也会影响灰斑病的发生,在辽宁地区,早播一般发病较重,晚播发病轻些;坡岗地、砂壤土地发病较轻,黏土地和涝洼地发病较重;增施肥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发病,氮肥施量少、后期脱肥的玉米发病较重;免耕和少耕地块病残体存留多发病重,间混套作较清种玉米发病轻。

2 影响发病因素

2.1 品种和生育期

玉米品种之间存在抗性差异,感病品种易发病。在导致玉米灰斑病发生流行因素中,玉米本身的抗病性是主要因素。在同样环境条件和同样存在着大量病菌的情况下,不同品种的发病程度并不相同;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也不同;苗期基本不发病,拔节抽雄期开始发病,灌浆期暴发危害。

2.2 环境条件

灰斑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影响较为明显,苗期低温多雨,成株期高温高湿,长期阴雨连绵适宜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病害多在温暖潮湿、雾日较多、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地区发生。植株叶片的生理年龄影响病害发展,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叶向上发展。

2.3 栽培管理

在栽培管理措施中,与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播种时期、种植密度和施肥管理。免耕或少耕的田块由于病残体积累发病严重;播种时间偏迟、栽培密度过大会使玉米植株过于茂密荫蔽发病重;不施底肥和磷钾肥,偏施氮肥,后期脱肥,管理粗放的地块植株抗病力弱均有利病害发生发展。

3 防治措施

玉米灰斑病有传染迅速、危害严重的特点,防治上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可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3.1 选育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选育抗病耐病自交系、组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据自然发病情况调查,含有热带血缘的玉米自交系和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如当前辽宁主栽的丹玉402、丹玉405、丹玉88等。

3.2 适时早播

玉米播种于3月开始4月底以前结束,错开7、8月份高温多雨多湿可降低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对玉米生长的影响,降低灰斑病对玉米生长的危害和产量的损失,特别是玉米抽穗期、灌浆期有利于防止玉米灰斑病的发生。

3.3 药剂防治

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田间叶面喷雾,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可有效防治灰斑病的发生。

3.4 合理轮作

种植过玉米的地块与其他作物轮换种植,可减少菌源降低灰斑病发生。

猜你喜欢

灰斑田块抗病性
旅大红骨改良先锋父本选系抗病性鉴定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分析
“施肥宝” 微信小程序端设计与实现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钢轨闪光焊灰斑缺陷的形成过程
田块尺度上的农田土壤Cd污染分布不均匀性*
土地整治项目中土地平整设计技术研究
GAAS80/580焊机工艺参数设置对U71Mn钢轨焊接质量的影响
钢轨闪光焊灰斑缺陷形成原因及预防方法
膜醭毕赤酵母对草莓采后灰霉病抗病性的诱导
一氧化氮参与水杨酸诱导的采后番茄果实抗病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