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要富 农民必须富

2015-05-30赛树奇

新农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生产性现代农业

赛树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

要实现农民必须富这个奋斗目标,必须千方百计拓宽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把发展现代农业、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作为重要途径之一。

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要求,加快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形成按区域或产业链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格局,重点瞄准影响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环节和关键领域,增强农业基础设施的系统、配套功能。积极支持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试验区或示范区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有良种和良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基础设施作为保障,还要求有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作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牛鼻子”,也是现代农业最具潜力的增长点。要面向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城乡一体化的趋势,积极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农业分工分业的深化,加快构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区域体系,引导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地带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发展、结构升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创造条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加强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体系建设、动植物疫病防治和预警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技术及良好农业规范的推广机制,促进区域层面或产业链层面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示范推广。面向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或特色农业的发展,加强公共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和农业中介服务业,如农机服务、农产品物流服务、农产品市场咨询服务等。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之间,区位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悬殊,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比较优势也有很大不同。因此,为了更好地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支持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也应有所差异。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实现“十一连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然而,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占农民收入大头的打工收入,其增长前景不容乐观;而在家庭经营性收入方面,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双碰头”,老乡的种田收入增长空间进一步缩窄。新常态下如何让农民持续增收,无疑成为“三农”工作的一大新挑战。文件明确提出,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势头。文件提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乡村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思路,对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一定帮助。此外文件提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可进一步激活农村要素资源,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供了可能。值得一提的是,文件提出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多年来,我国惠农资金量大,但使用效率并不高,发挥好政策惠农增收效应,可使每一分支农资金都发挥更大效能。

促进农民增收,要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不管财政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拓展农村外部增收渠道。要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生产性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现代农业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