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5-05-30李玲冯海燕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李玲 冯海燕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以学生为本”指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注重发挥学校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做到以“学生为本”,需要教育者在思想观念上确立以“学生为本”,在实施过程中要分类型分层次建立学生信息特征库,分步骤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考核目标,在教育方法上要多给学生和教师自主权,依据其个体特性,顺势诱导,激发其主动性,促进学生自身主动挖掘和发展其潜能和创造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方法改革  以学生为本

【作者简介】 李玲,华中师范大学医院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冯海燕,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基础部思政教研室副教授,从事历史、思政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4-0060-02

2014年10月光明网报道,中国农业大学出台的本科生自由转专业政策,打破了各高校只有在原专业名列前茅的学生才具有转专业资格的惯例,让每个学生学其所爱、学其所长,体现了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指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注重发挥学校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背离 “以学生为本”的表现

1. 教育价值定位出现偏差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仍然强调社会本位,突出强调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价值;更多地从教师的立场出发“要给学生什么”,而很少从差异化的学生角度出发 “学生需要什么”。学校通过提供学习的设备场所、教授的内容,限制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掘。

2. 教育目标设置及实施过程差异化考虑过少

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差异化考虑过少,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简单方便易操作的同一标准或同一尺度、同一条件去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考核标准。对目标实现过程中,不同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思想道德水平的学生的目标设置单一,用同一尺度来规范和约束不同的学生,虽然看似保证了学校考核制度的公平,却忽视了高校学生道德品质的多样性与个体的差异性,不利于学生个体的潜能发挥。

3. 教学方法仍显呆板缺乏创新

虽然近几年我国高校的教育方法有所改进,但在“社会本位”的价值引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还是灌输式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缺乏必要的互动,抑制了学生的发展。

4.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高校学生作为接触这些信息最方便迅速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和兴趣点很容易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排的内容显然无法与他们关注的问题同步,他们的疑问得不到及时解答,人生价值观会受到冲击,陷入迷茫。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背离 “以学生为本”的原因分析

1.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主要受我国的社会环境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集体利益在前,个人利益在后,这种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本没有错。但在学校教育中,自然而然地以“社会本位”来抑制学生的“个人价值”发挥,有些不妥。虽然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需要在社会需要的大环境下实现,但是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变革背景下,学校所谓的“社会本位”预测可能出现偏差,在这种偏差预测基础上传授的知识可能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来某些专业成为最难就业专业等报道屡见报端就是一个明证。故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适当抑制“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适当突出学生“个性价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需求很有必要。

2. 改革都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教育改革同样如此,虽然都知道同一标准的教育目标及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但是仍然按照惯性的实施,正是因为任何小的变革不仅需要足够的资金来实施还要承担失败的风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一标准、同一尺度去设置教育目标和考核标准,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避免了社会大众关于公平的谴责。若是为了突出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特殊潜能,而变革这一标准,不仅要更加细化标准层级,增加实施考核的困难程度,增加实施成本,还要面临社会大众关于“特殊化”的公平质疑,这是改革者不愿意面对的风险。

3. 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是最简单最易操作的教育方式

虽然其效果不是很好,但是是相对好用的教育方式之一,特别是对一些枯燥的理论。真正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方法是需要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的针对性教育方法,而要了解学生个体差异,需要搜集和整理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教育及个人生活经历背景等信息,然而这些工作的人力与资金成本让很多高校“望而生畏”。

4. 人的思想观念总是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

高校是学生思想开始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其人格价值观并未定型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当今网络发达,信息通畅而繁杂,使他们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而高校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其必须要传授的枯燥理论部分,留给教师自身安排的时间和资源并不多,教师根本无法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来满足“多变性”和“差异性” 的学生需求,帮助解决其迷茫困惑。

三、高校如何贯彻实施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1. 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确立 “以学生为本”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确立 “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将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的一切资源都围绕着学生的发展需求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考核也以学生的发展状况为尺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路径和方略同样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

2. 分类型分层次分步骤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考核目标

改革需要分层次分步骤,逐步实施完善。要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以学生为本”,需要从顶层开始,区分不同类型学生,分层次分类别逐步建立学生信息特征库,并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考核标准。只有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后的分类别分层次考核标准,才有可能真正做到 “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3. 改革教育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高校学生作为信息时代接受信息能力最强的人群之一,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也是最易受影响的群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搭配,是否足够吸引高校学生的注意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而要吸引这些具有主观判断能力又易变的高校学生,需要教育者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其内在心理需要,注重其关注点,注意教育方式,尊重其人格和个性,依据其个体的特性和实际困难,顺势诱导,激发其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主动性。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同时需要改变传统的空洞说教、硬性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自主选择权受限,学生兴趣关注点不同,教师调动学生沟通气氛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适时有限度地将教授内容的权限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习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关注的兴趣点与学校教授的知识同步。然而,这种将教授内容权限交给学生的做法,对授课教师能力和学校教育目的的达成形成了挑战。要想达到他们之间的一个相对平衡,需要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及考核规则,多些人性化规则,少些硬性化规则,多给授课教师自由空间。授课教师在教育传授知识过程中,以引导为主,传授为辅。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发挥,自己掌控节奏和全局。

4. 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的资金和人员

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需要一定的资金和人员支持,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分情况制定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对一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教育者给予支持,减少其资金和学校制度障碍,解除其失败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光明网.中国农大:三项新政激发校园活力[EB/OL].http://news.gmw.cn/2014-10/04/content_13443875.htm.2014-10-4.

[2] 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3] 博伊德等.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 蹇千东.以学生为本: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与实现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 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吴雁玲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以学生为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研究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