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电子产品使用状况及其对心理发展影响与对策的研究综述
2015-05-30荆敏菊
荆敏菊
【摘 要】目前,各种电子产品,如手机、IPAD、计算机等在我国中小学生中的普遍流行已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些电子产品的过量使用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导致了他们注意力的不集中,引发了各类心理问题,让他们沉迷于敏感复杂的网络信息。改善家庭生活环境和养育方式,在学校开展正面教育和监控,加大社会监管力度等,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
【关 键 词】中小学生;电子产品;心理发展
如今,中小学生能接触到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很多中小学生还同时拥有好几件电子产品,小到计算器、手机、IPAD,大到电视、计算机等等,现在的中小学生几乎就是在电子产品的陪伴下成长的。电子产品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开阔眼界,休息娱乐;另一方面,各类电子产品的使用可能会占据学生的大量时间,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等等。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已是大势所趋,不少教育界人士因此呼吁,应充分重视电子产品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帮助学生在电子产品的包围中趋利避害。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数据客观、真实可靠、具有代表性。研究者通过设计封闭式问题可以了解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所有电子产品的类型、使用时间、频率等等;通过设计半封闭或者开放性问题了解中小学生对使用电子产品的更具体细微的态度,引导他们辩证地认识电子产品的利弊。但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适用于较大样本,如果调查的中小学生人数太少,就会使分析过程牵强附会,最终结论不具说服力。
(二)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通过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法,研究者可以获得关于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第一手資料,如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到他们使用电子产品的动机、使用后的心情等;通过和家长、老师的交流,了解到电子产品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他们对电子产品的看法采取的措施等。但访谈法的成本较高,耗费的时间也较长;受访者,特别是学生的态度的不可控性也比较高,这可能会影响访谈的真实性。如,有的学生因为不愿意让家长、老师将自己定义成不认真学习的坏孩子,就可能会在访谈中撒谎。
(三)实验法
有学者采用实验法研究电子产品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如在电子游戏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中小学生分为迷恋电子游戏的实验组和不迷恋或未触碰过电子游戏的对照组。④通过研究统计,发现实验组较对照组在学习上更有焦虑心情,且二者差异显著;实验组所表现出来的交往障碍、心理孤独、敏感、自责、冲动的均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这样的研究通过分组、引入对照组、统计研究,较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可以进行更深层的剖析,直至接近问题本质。但实验法也有很难避免的缺陷,如要正确控制无关变量,减少干扰等。
二、研究现状
现在很大一部分中小学生都在过一种“插电”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他们大都在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等这些电子产品、媒介的周围度过,而距离自然环境和现实世界越来越远。以这样方式生活的少年儿童称之为“插电”儿童!①美国一项长达10年的关于2000名8~18岁青少年电子产品使用状况的调查最终显示:2009年,近八成被调查者拥有IPOD和MP3,是1999年的5.2倍;十年间,拥有手机人数也增长了近两倍;截至2009年,90%的学生拥有电脑、电子游戏机;61%~80%孩子的卧室里装上了无线网络;68%的还配有电视。另外,美国凯瑟家庭基金会对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进行了调查:少年儿童有1/3左右的时间在使用各类电子产品——这一时间超过了一个全职成年人的工作时间!而且,2009年学生在电脑和电子游戏上花的时间比1999年多出了一倍!Pew网络和美国生活项目调查表明:美国有85%的初一学生在线上!
我国20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几乎都是无“插件”儿童。然而,从90年开始,看电视、上网、刷微博、发微信、打游戏等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虽然我国在这一方面做的具体调查还比较有限,但通过观察周围的一些现象却不难发现:一个牙牙学语孩子对父母的智能手机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少年儿童对各类电子产品轻车熟路的驾驭更是让许多成年人也望尘莫及;此外,学生们在电子产品和媒介上所耗费的大量时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电子产品对中小学生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首先,电子产品中铅、镉、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修二苯醚等有害物质对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和发育。如,铅是引起中毒、发育迟缓、食欲不振、行走不便、便秘、失眠、多动、听觉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低下等的隐形杀手!其次,过多使用电子产品还容易导致少年儿童肥胖。因为孩子们很容易持续沉溺于新鲜的电子产品而不愿意走到室外参加运动。再者,久坐、“低头”的孩子还容易产生各种颈椎、腰椎、骨骼中钙不能足够吸收的问题。最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于洁的试验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玩10分钟手机相当于看30分钟电视!玩手机、IPAD、电脑等是导致现代中小学生视力下降的罪魁祸首。
(二)电子产品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确实给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不少正面的影响,如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增长课外知识、扩大交际、休闲娱乐、开阔视野、增加自信等。但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更倾向于对其负面影响的揭露:
1. 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当今的互联网和电视为人们提供了很多的快餐式信息,而中小学生因为缺乏足够判断力和选择力,很容易被杂乱无章的信息吸引;再加上他们的保持注意力的时间也比较有限,这就导致他们很难将充足的精力集中在学业上。美国凯瑟家庭基金会的研究表明:在各类电子媒体上耗费过多的时间,会使青少年的学业落后!②
2. 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专家指出,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使人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升高,它会让人的情绪经历一个从高度兴奋到极度消沉颓废的过程!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健全,在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后,如果突然被要求停止,很容易给他们造成精神负担和心理疾病,这还常常伴随胡言乱语、精神恍惚、举止失常、心情抑郁孤独等症状。如,这些得不到及时充分的重视和帮助,甚至会使学生对电子产品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引发抑郁症和暴力倾向。
3. 产生其他负面影响。研究表明,以电子产品为载体的网络信息、游戏等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使得孩子在过多地使用后表现出最低的“满意水平”。中小学生因为年龄、阅历的弱势极其容易相信网络、游戏中真假难辨的信息。加之他们逐渐减少了和家人、同学、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上当受骗的案例已经数不胜数。
另外,大量的色情、暴力信息也通过电子产品不断地给中小学生带来视觉、听觉、思维上的冲击。青春期的中小学生性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对于有关性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加之辨别能力有限、意志力还不够坚强,很容易对一些敏感信息产生迷恋,引发性心理的畸形发展,产生性心理障碍,甚至导致性犯罪!
(三)对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建议的研究
1. 改善家庭生活环境和养育方式。首先,家长在告知孩子电子产品的最大功能是引导学习、增加知识、扩大视野的同时要准确说明成为“电子控”的危害。而且,要让这种观念一直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其次,要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特别是手机、IPAD、电脑)的时间。而且时间要具体化、量化,如果孩子想延长使用时间,都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如果家长摇摆不定或双方意见不统一,那限定时间的计划很容易失败。再者,家长可以给引导性地给孩子安排替代性活动,如一个小时安静的趣味阅读、请小伙伴参与的手工制作、一场激烈的户外足球比赛等等。另外,可以嘗试和孩子一起度过一个没有电脑、手机、电视、游戏机的晚上。让孩子在学习克制、忍耐的过程中体会到成长的骄傲!最后,家长作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应该做到少玩手机和电脑,少看电视!
2. 学校开展正面教育和监控。中小学生乐忠于电子产品的一个不容小觑的原因是:学校的课业太多、太难、太重。很多学生都想通过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宣泄情绪(后进生表现尤为明显)。然而,学校的及时教育和监控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电子产品的使用状况;尤其关心喜好甚至沉迷电子产品的学生的学业情况和心理状态;联合家庭力量教育学生正确合理利用各类电子产品,鼓励孩子将电子产品的学习功能发挥到最大。
其次,学校要全力以赴地营造良好的德育网络环境。比如,在学校网站上建立“心灵驿站”,通过网站资源学习正面积极的知识,和同学朋友互动,向老师吐露心声寻求帮助。当然也可以通过学校课程,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渗透德育因素。如,信息技术课教师可以专门给学生传授一些网络安全知识,引导学生健康有益地上网。
第三,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户外活动来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研究表明:学生们在拥抱大自然和进行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增强体质、增加学习兴趣、增高注意力的集中程度、重建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还可从中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帮助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情操,加强对各种信息的分辨力和自控力。③
第四,适当地进行性教育。在这方面,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合作,对学生进行一些性知识的及时教授,以纠正青少年对性的错误理解,消除青少年的性苦闷,对性有初步正确的认识。
3. 加大社会监管力度。倡导整个社会应形成一种使用电子产品的健康之风,即不跟风购买、不相互攀比,并积极发挥电子产品的正面功能。加强对公共网吧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不良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净化网络环境。对中小学生普遍使用的手机、MP5、IPAD等电子产品作出明确有效的限制。充分借鉴国外的应对策略,如英国限制16岁以下的儿童使用手机以减少辐射对儿童大脑发育带来的伤害;日本文部科学省致函全国各中小学,明令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高中生禁止在校内使用手机;韩国政府以法律形式限制青少年长时间使用手机……
三、研究缺陷及创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笔者发现,国内很大一部分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都局限于单纯的定性分析。少有的定量分析也是针对具体的电子产品,比如电子游戏、网络的使用情况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笔者将通过调查分析,在这方面尽量做到全面具体。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侧重于批判电子产品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力图联合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改观现状,帮助他们,而对肯定电子产品正面影响的笔墨甚少。这样的研究难免悲观、不全面。
此外,研究方法太过单一,有些文献仅用问卷调查法,加之EXCLE软件做简单的数据分析;有些仅在访谈法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笔者认为,在研究中不应该局限于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如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用SPSS软件对其中的数据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实验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显著性研究等),并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减少其缺陷给研究带来的损失。
注释:
①②杨金兰.少年儿童“插电”式生活方式及解决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4,10:265,266.
③陈树君.互联网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与对策[J].人民教育,2002,12:48-49.
④张晓梅.电子游戏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与建议[J].中小学健康教育,200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