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2015-05-30李丹
李丹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句空话套话,也不是一个遥不可及、无关百姓痛痒的决策。一草一木我们触手可及,一山一水需要我们珍惜爱护。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日后经济发展的行为准则,切实落实在你我周围。我将以湖北省为例,探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是如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将生态环境上升到民生福祉的角度
2013年4月,某国家领导人在某地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次将生态环境上升到了民生福祉的角度。以往,我们考虑环境,是站在“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不要先发展后治理”的角度。这次我们人类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于生态环境的态度更加成熟先进,是站在了全人类全社会的角度。生态环境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与人的关系。所以,这是我们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新篇章。
生态环境是如何上升到民生福祉的角度的呢?
我们所说的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将各种生态资源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吃喝住行玩、还是农业工业运输业,我们都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生态环境的优劣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人的能动性再大,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需要尊重客观事实。所以,没有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另外一个角度,我们把经济发展暂且搁置一边,我们来谈所居住的环境和面临的生态现状。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密集的桥梁和高速,这是现代化的表现之一。当今社会的居住和交通确实比几十年前方便很多,我们不再居住红砖平房,我们也不再需要自行车和步行上下班,取而代之的是尾气废气换来的便利。北京的雾霾,已经蔓延到湖北重庆,只有刮风下雨才能重见蓝天白云;南京的饮用水不能放心饮用,因为检查出含有抗生素,家庭逐渐开始安装净水器;人类的肺癌、肝癌、胃癌和大肠癌逐年上升,每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312万,平均每天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气候反常,干旱、洪涝灾害不断,粮食遭受创伤;就连动物也不能幸免,出现了鱼类、蛙类的畸形。每一种自然反应和社会反应,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当中的镜面式结果。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获取和开发,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健康,也不利于造福子孙后代。生态环境犹如一株敏感脆弱的花朵,需要我们悉心呵护,为它浇水、施肥、修剪枝丫。我们可以欣赏它的美丽,可以闻到它的芬芳,可以抚摸它的花朵,但是不能因为想占有就连根拔起不留余地。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旁观者,我们实实在在地参与其中,生态环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有义务有责任付诸于实际行动。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分别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生态环境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生态环境提供了这三大基本要素中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劳动资料中的土地;劳动对象中的矿藏、森林。生态环境是影响生产力结构、布局和规模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系统的运行和效益。
那么,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矛盾的是不可调和的么?我们再来看看以湖北省为代表的例子:
(1)麻城明山水库
去年夏天,我和父母去了麻城的明山水库。麻城是一个很小很不起眼的地方,从市区开车近2个小时,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当快到水库时,就被迎面而来的微风和清新的味道深深吸引。
明山水库是一个较完整的系统: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养殖、发电、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水库电站两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800Kw,年发电量为100万Kwh。旅客可以首先乘坐快艇到水库的小岛上,沿途看无拘无束的羊群和水库里自由自在的鱼儿;在当地居民包的鱼塘钓鱼吃饭;吃完饭还可以爬山运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看各个品种的鲜花和果树。也可以几家结伴而来,租几间客房,放松聊天娱乐,再来一顿美味的、包含各式做法的全鱼宴。清晨日出或者傍晚日落,太阳照射在水面上,時不时还有鱼儿跳出水面,连塔的倒影也跟着颤动。明山水库的风景和生活与城市的快节奏紧张的生活成鲜明的对比,不仅拥有自然的生态美,还有美味的佳肴,是现代人生活的向往和奢求。最重要的是,这里的食物(蔬菜,小鱼小虾)都是无污染的,现摘现做,鱼吃起来都带有甜甜的味道。这里的居民不仅享受了因为水库带来的碧水蓝天,同时也享受了因为明山水库带来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2)梁子湖
鄂州的梁子湖也是我很钟爱的地方。梁子湖区崛起成为了新型支柱产业:2012年至2014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476.5万人(次),年均增长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30亿元。2013年,获得省级旅游先进区殊荣。全区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2000年不足的1万人(次)的游客量,旅游收入不足100万元,猛增到2014年的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2.5亿元。秋天去梁子湖,我们可以吃螃蟹、品菱角、听蛙声、寻乡愁。梁子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游客量大而管理有序:没有脏乱的垃圾堆放、湖面干净清澈、设施完善、当地人民幸福感强、和谐安定。
梁子湖以着力打造生态名区、旅游强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改造为目标,从湖泊湿地、旅游饭店、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建设。不仅给当地人民优美的乡镇、先进的理念,还带动人民创业致富,将乡村治理体系和打造休闲农业品牌牢牢结合。
梁子湖的案例再次证明了我们可以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由此可见,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并不冲突,反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这也是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表面上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也带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完满。
3.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判断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除了经济、军事的“硬实力”,还有文化、环境等“软实力”。
我们也可以从“硬”和“软”两个方面来抓生态文明建设。当今中国倡导依法治国,所以我们的“硬”可以体现在用正式的法律和制度来惩戒破坏和损害资源环境的人。尤其对由于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保护的、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严格追究责任,不允许拍拍屁股走人的现象。对现任官员,要完善和采取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不再单纯用GDP增长和招商引资作为唯一的考核目标。
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我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的“软”则体现在用舆论、道德、伦理、习俗等力量,从思想上提高群众意识和认识,发自内心保护、珍惜公共资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是根本性的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非一日之功,需要时间、成本和实践。我有信心在未来的中国,生态文明将会被众人津津乐道、各国取经与中国。某作家曾说:“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如果我们用本真的生命和丰富的心灵融于自然、感恩自然、保护自然,我们便离幸福不远了。(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