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2015-05-30韦纳斯
韦纳斯
摘 要:王小波小说中有着十分浓厚的死亡情结,他以狂欢、戏谑和夸张的笔法描写死亡场景,又通过展现死亡与性欲的紧密联系,赋予死亡释放生命、挣脱困境的意义。他揭示了人的生存面临着双重困境:不欲陷入虚无与身不由己走向死亡,欲在死亡前有所作为而身不由己变得无趣、无智、无情,对权力话语进行了深刻批判。
关键词:王小波 死亡意识 生存困境王小波的作品具有十分浓厚的死亡情结。这不仅表现在几乎每一部小说中都描写了死亡场景,更表现在他对死亡天马行空的想象、丰富多彩的叙事与孜孜不倦的表达。王小波小说中的死亡场景(包括死亡想象)大致可以分为几类:(1)艳丽美好、狂欢化的死亡场景;(2)滑稽、戏谑的死亡场景;(3)丑恶的死亡场景。三者在叙事上的共同特点是想象力丰富奇特,笔法夸张或怪诞,颠覆了死亡固有的庄严肃穆印象。作者对死亡场景漫画式、夸张化、狂欢化的描写,或具有游戏的性质,或举重若轻地表达讽刺与批判,使形式本身就具有意义。这种叙事方式,与他小说中对历史上漠视人类生命和尊严的各种暴行进行讽刺,对无智、无趣、庸俗的世界进行反抗,对权力造成人生存困境进行批判的主题相一致。
本文结合王小波主要小说作品①中关于死亡的叙述,探究王小波的死亡意识及其与王小波小说主题的内在关联。
一、释放生命:死亡与性欲
在王小波的小说中,死欲和爱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濒死体验或死亡想象能够刺激人的性欲,正如《似水流年》中所写:“临刑前的示众场面,血迹斑斑酷烈无比的执行,白马银车的送葬行列,都能引起我的性冲动。在酷刑中勃起,在屠刀下性交,在临终时咒骂和射精,就是我从小盼望的事。……我爸爸早就发现我有种寻死倾向……”②171他的小说中多处写到死亡对性欲的刺激,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性与死的紧紧纠缠,可以成为解读王小波死亡意识的具有隐喻性的符码。
在《三十而立》的写作草稿中,有着对这种与性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死欲的极为细腻真实的描述。这是王二给小转铃讲的他小时候沿着河边向城里去的路上的事:
……当我拨弄死人头骨时勃起了,这是有生第一次。勃起可以是对很多事的反应……第一次是对死亡的反应。以后是这样的:每当想到死亡,反应就格外强烈。尤其是想到死之将近,就会把其他事放下,在这件事上尽情发挥。性和死乃是双生的姐妹。到了这种时刻,我的小和尚直挺挺,望虚空里搠去。
……对很多生物来说,性交就是死亡游戏……③194-198
在王小波的作品中,恐怕再找不到一篇比这些文字对死亡感觉有更细腻、更坦诚、更富于感情的书写了。作者以极富诗意的语言写出了直面死亡的感觉——先是惊慌和恐惧,然后陷入极度的寂静,就像被绿色的空气慢慢压进水底,向下沉去,永远沉到虚无中去。尽管能够认识到死亡是“将来我也会是这样”的必然,但死亡背后的虚空依然让人觉得恐惧和无法忍受。
死亡的恐惧与性的快感,二者都是生理的本能,都是临界的、极限的体验。死亡意味着人精神与身体、生存痕迹的消灭,因此造就人在死亡之前生命力量的集中喷发,对自我生存感觉的释放与关注,而在王小波的小说语境中,这一心态最直接有力的表现就是性欲。同时,在进入无尽的虚空之前,人抛开一切权力和话语对自己的控制,暂时地冲撞开由身体的死亡与社会权力的制约造成的二重生存困境,使人性中最自由奔放、最随心所欲、最不受拘束的力量奔腾涌现。“生向着死,躲避死,也依然是沉沦着向死而在。存在同死亡连在一起;生存之领悟始于懂得死亡……死亡是每个人自己的无可替代的可能性。”④以性为介,死亡取得了释放生命、挣脱困境的意义,在感受死亡中两种相似的极限体验取得了共通之处,因而“在惊恐之中,快感油然而生”。这一对死亡的表现方式,与下文将要分析的以死亡脱离生存困境可以互为呼应。
二、深层意蕴:生存困境与死亡意识
王小波的死亡意识与其小说的主体建构、小说中对生命的深刻思考维度有密切的关联。
死亡是人生的终结,是必经的、自然的生命过程,王小波对死亡的表述本身就含有对人的存在的悲剧性意味的表述:“看着这些骨骼我想,将来我也会是这样。”因为是自然的,死亡是干净乃至亲切的,在它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另一方面,死后的虚无却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死亡意味着人的渺小和无助再一次得到确认:“我很渺小,无论做了什么,都是同样的渺小。但是只要我还在走动,就超越了死亡。”③118死亡意味着个体陷入永恒的虚无,而时间的流逝,正是在把人无可挽回地带向衰老和死亡。尽管年轻时的王二“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⑤但衰老的刑罚还是会一天一天地来到,逝水流年无法抓住,也无可挽回。
即便死亡无法抵挡,为了“超越死亡”,人必须有所为,要“在上天所赐的衰老之刑面前,挺起腰杆,证明我是个好样的”。②197为此,人要度过有智、有趣、有爱的一生。然而荒谬之处就在于,人连这一点都无法自主。这就是王小波小说中的一大主题——权力对人的控制和对人生存意志的胁迫,乃至对人尊严的践踏。有时人是被迫的,只能做出像《我的阴阳两界》中王二搬入地下室那样有限的、消极的反抗;有时人甚至是主动与权力同化的,就如同《万寿寺》中自动篡改历史的诸君子;有时人是最终陷入绝望而放弃了挣扎的,如《白银时代》《未来世界》等一系列反乌托邦叙事中的主人公,最后被“比”掉,完全失去了自由意志和生命活力,挣脱的欲望是如此微弱,有时连挣脱也不想了。
王小波小说揭示了人的生存面临着双重困境:不欲陷入虚无与身不由己走向死亡,欲在死亡前有所作为而身不由己变得无趣、无智、无情。前一重困境存在于人的生理与不可战胜的自然,而后一重困境也正是最可怕、最严酷、最荒谬的困境,则来自于人的社会性存在本身。对于前一重困境,尽管王二抱持着复杂的情感,还是能够鼓起勇气直面死亡,接受衰老的刑罚。这种直面死亡的力量,恰恰来源于生存的有意义,然而这种有意义的生存却又被后一重困境所锁死,人的存在彻底陷入挣脱不出的重重囹圄之中。王小波无比清醒地意识到,以个人的渺小力量是无法撼动社会这个庞然大物的,在权力的围困之下人走投无路,只有回到自己的内心,唯有确认“不想做什么”的自由,没有“去做什么”的自由。“你的自由就是别人干什么,你就干什么;或者别引人注目。”⑥这种消极意义上的自由,是人对于他所处的环境最低限度(对于环境而言)也是最高限度(对于他自己而言)的反抗。
在这种巨大的绝望之下,人依然有两种选择,生存或死亡。要生存,唯有向死而生或似死而生——前者在保存自我的消极意义上维持着生存,后者索性完全屈服和异化,甚至自觉地改造自己。几乎怀着一种自觉受虐般的甜蜜,向死而生的复杂感情和深沉意蕴呼之欲出:一个人无论是在身体还是精神的意义上,无论他对抗的是自然还是权力,都无比渺小。他唯有怀着巨大的悲怆,确认属于自己的消极自由,并以“不合作”作为反抗方式,尽管就连这种限度的自由有时都会使他引人注目(《我的阴阳两界》中的王二)。在这种境况之下,人本身永远受虐的生存状态,与他在实际生活中和性爱活动中对虐待或死亡的心理渴望达成了一致;或者说,作者以受刑或性虐,隐喻着人生存受虐的巨大困境(《黄金时代》王二与陈清扬、《革命时期的爱情》王二)。
或者,选择杀死自己的内心,在无所不在的权力规约下自动地束缚自己,完全屈服和异化,进入瘫软的、和死一样的生存状态(《似水流年》中的刘老头、《白银时代》、《未来世界》、《黑铁时代》、《黑铁公寓》)。人不但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更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权力所洗脑和改造,成为极权的帮凶。无论是自觉地改造自己,还是无法忍受最终选择屈服,人都是受辱的、失去尊严的,他们的生存都是悲剧性的。作者以受虐、受管教、受刑、受监视等隐喻这一丧失尊严的过程,并以死亡来诠释这种毫无意义的生存状态。处于这一境遇下的人,因为完全放弃了生存的尊严和意义,可以说是“精神崩溃”的,这种状况与向死而生完全不同——在后者中,人至少还在心底保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生存想象,还有一点点“硬”,正如王小波在《未来世界》中所写:“合作是个至高无上的范畴,它是不分时刻,不分男女的。它是一个‘接受的范畴,有所作为就不是合作。”⑦
王小波或又重新将人的存在赋予死亡,回到生命的原点,指认死亡为逃脱无趣世界的最终归宿——人虽然没有出生的自由,却有死亡的自由(有时在权力的干涉下死也死得不自由),死亡也就成为了人逃离无智、无趣生活的解脱途径,反而成为一种血淋淋的光荣。这是一种消极的反抗,蕴含着个人对抗权力的强韧、挣扎与苦痛。这种死亡,对于权力而言,是一种消解、震惊,因此作者倾向于以游戏、滑稽、艳丽、黑色幽默等各种笔法来表现,就是不从正面去写其残酷性,正是为了解构权力的庄严肃穆。然而无论哪一种,生存还是死亡,都渗透着浓重的悲剧色彩,仿佛人的整个存在本身,就是巨大的悲剧。这种苍凉感,是王小波小说叙事的底色,无论表面看起来多么荒唐、滑稽、怪诞、情色,也无法遮掩其哀恸和沉郁。或许正是因为绝望,作者才会有如此复杂而执著的死亡情结。由“文革”中权力对人全方位的掌控、禁锢、渗透的叙事开始(《黄金时代》小说集),王小波最终借助生命(生命力,即性)与死亡,触及了人难以逃脱的生存悖谬,他的小说也正因此超越了一时一地,获得了通向永恒的意义。
注释
① 王小波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四部小说集.《黄金时代》包括五部中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白银时代》包括四部中篇小说《白银时代》《未来世界》《2015》《2010》,《青铜时代》包括三部长篇小说《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黑铁时代》为未竟稿,包括《黑铁时代》《黑铁公寓》等中篇.此外《唐人故事》中的小说多在后期扩写为《青铜时代》中的长篇,一些早期创作的小说影响远不如时代四部曲大.因此,本文拟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三部小说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黑铁时代》和其他小说作为参考补充.
② 王小波.似水流年[A]//黄金时代[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71.
③ 王小波.《三十而立》片段之二[A]//黑铁时代[C].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94-198.
④ 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5:407-408.
⑤ 王小波.黄金时代[A]//黄金时代[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8.
⑥ 王小波.红拂夜奔[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211.
⑦ 王小波.未来世界[A]//白银时代[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13.
参考文献
[1] 王小波.万寿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 王小波.黄金时代[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3] 王小波.黑铁时代[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4] 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5.
[5] 王小波.红拂夜奔[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6] 王小波.白银时代[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