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生产植物性食物的变迁

2015-05-30鲁静芳魏香

2015年48期
关键词:健康变迁

鲁静芳 魏香

摘 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农户生产的植物性食物在种类、生产方式和地域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总体来看,生产的植物性食物品种变得更加单一,不利于当地农户的营养健康。政府需要更加重视农村食物销售市场的发展,并更深入的理解、认识传统农作方式对维持农户食物安全的意义。

关键词:植物性食物;农户行为;变迁;健康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多样,人们也越来越关注食物的安全、营养与健康。这方面有许多学者做了相应的研究,但多数是从营养学的角度,入户调查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把食物抽象为营养素的摄入,进行比较宏观、抽象的横向或纵向比较,从微观农户的视角、对食物生产变迁进行研究很少。事实上,食物生产是食物消费的基础,只有保证了生产环节的安全与合理化,才能更好的为食物消费服务。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部门生产力显著增强,从原始的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生产逐渐向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转变,总体供给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稳定提高,但在微观层次上,农户生产食物的情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深入理解这一问题,笔者在安顺市宋旗镇打纸村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研究对象

食物通常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或水构成,指能够借由进食或饮用为人类或者生物提供营养或愉悦的物质。据FAO生产年鉴统计,食物类别包括谷物类、块根和块茎作物类、油料作物类、蔬菜和瓜类、糖料作物类、水果和浆果类、家畜和禽类、水产品类等等,共有八大类100多种食物(郑家文,2010)。鉴于贵州省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选择了谷物、油料作物和蔬菜这三类植物性食物的生产情况进行研究。

二、调查地点基本情况

打纸村是安顺市宋旗镇西部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共辖12个村民组。截止2014年底,全村共有609户2099人,耕地面积1530亩,年平均气温为15度左右。该村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豆类等。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务农和外出务工。

三、农户生产植物性食物的变迁

(一)种植类型的变化。建国后打纸村农户种植作物可以根据土地承包到户和杂交水稻引入分为三个阶段(详见表1)。不难发现,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落实,农业生产的自由度放开,农户生产积极性高涨,且能在市场上自由购买各种作物种子,农户生产的植物性食物种类逐渐增加,主要体现在旱地种植蔬菜的品种上。到了1995年,当地政府引入并广泛宣传杂交水稻,由于产量比当地的传统品种水稻翻了一番,农户试种后普遍认可。同时,由于传统品种水稻对土壤粘度要求较高,通常需要泡烂田,之后正适合种植适应粘重紧密土壤的小麦;而杂交水稻对土壤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无需泡烂田,加之杂交水稻产量高、解决了口粮紧张的问题,因而不少农户选择将小麦改为种植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的杂交油菜,也减少了对土豆等作物作为日常粮食的补充依赖。

(二)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户生产植物性食物经历了合作社集体生产到农户自主生产的发展过程。过去农户生产工具主要是犁、耙、锄头、镰刀、牛等,通过施用农家肥增加土壤肥力;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杂交水稻和杂交油菜对肥料的要求较高,农户开始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保障产量,不少农户开始使用打谷机、犁田机,比用牛耕劳动强度小、生产效率高,且不用劳动力来专门照管牛,全村养牛的农户减少到不足三成。

(三)种植地域上的变化。打纸村四面环山,农地分布较分散。地势平坦,靠水源的地方通常是水田,种植作物的类型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大季种植水稻,小季种油菜或小麦;地势较高,距离水源较远的土地用作旱地,原来多种植玉米和小麦,随着水利设施和道路的完善后,种植了更多的油菜和蔬菜;最大的变化是山腰和山顶上的土地,原来多种植玉米,在当地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几乎全部种上了松树。

四、结论和建议

机会成本是影响农户种植作物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村里电视开始普及,农户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里面就业机会迅速增加,加上交通条件改善,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外出务工,使得劳动力开始变得稀缺,农户也开始看重自身劳动力投入的机会成本,更加省时省力的作物品种(如杂交水稻)更为受人青睐,且农户种植的作物面积开始缩小,品种也变得更加单一,从原来的自给自足型转向更多依赖市场上购买。同时,政策是影响农户种植行为另一重要因素,如由村委会组织农户开会并发放免费的杂交水稻种子试种,无疑有效地扩大了新品种的覆盖面。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农户普遍反映土地板结、生物种群下降,最为明显的就是稻田里面几乎不再有鱼虾了。

对中国的农村居民来说,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模式能够保证产出的多样性,包括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各种地方品种稻米、麦类、薯类等,以及能够提高丰富微量元素和蛋白质的多种豆类、杂粮、油料作物、蔬菜、瓜果、草药、牲畜饲料产品等,从而满足了当地民族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维系着农户的生计安全。许多学者认为,这种典型的传统农村居民膳食模式包括谷类和蔬菜以及很少的动物性食物,当摄入达到足够的水平,这种膳食是健康的。但实际上,尽管当地农户收入有所提高,但大多数农户舍不得用于购买优质食物,增加部分几乎都用于改善住宿条件和购买通讯、交通工具,加上农村食物销售市场发展滞后和家庭贮存食物条件有限,农村居民吃的新鲜蔬菜等食物的数量和种类确实较以往明显减少,这势必影响到当地人的饮食结构乃至营养平衡。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提出的保持健康膳食因素的第一条就是食物多样化,我们应当更深入的认识传统农作方式对维持农户食物安全的意义,推动环境健康与人健康的良性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本论文得到社会科学研究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SSRC)中国环境与健康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 杜树发,吕冰,王志宏等,中国居民膳食的变遷[J],卫生研究,2001,4

[2] 吕爱清,邱爱保,卞新民,杜国平,陈路扬.丘陵山区食物生产变化规律[J].山地学报,2006,24(4)

[3] 潘军昌,孔有利.劳动力机会成本与农户稻作方式选择[J].江苏农业科学,2010,6

[4] 石淑芹,李正国,唐华俊,杨鹏,吴文斌,田媛媛,夏天,刘珍环,余强毅.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户作物选择的影响机制——以黑龙江省宾县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5)

[5] 肖海峰,李瑞峰,努力曼.我国贫困地区居民家庭食物安全状况的自我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3

[6] 朱玲.贫困地区农户的营养和食品保障[J].经济研究,1994,2

猜你喜欢

健康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象棋子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