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015-05-30陈暄

2015年43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区域

作者简介:陈暄(1979.03-),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区域性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以绍兴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为例,分析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专业設置与产业结构脱节、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参与当地经济发展不够、自身师资队伍水平偏低、校企合作机制深度不够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通过实施有助于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

众所周知,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支撑,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担任重要的角色。绍兴地区一共有4所高职院校,这四所高职院校在服务绍兴地方经济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该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以前的热门专业现在成为了冷门,反之也是如此,这说明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观高职院校一是缺乏能够持续发展的特色优势专业,二是缺乏能够根据社会需求而进行自我改革的能力。因此造成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二)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够

绍兴区域经济正在面临经济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这种能力与高职院校培养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创新能力不强,研究成果无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同时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导致高新技术孵化效果不明显。

(三)师资队伍质量和结构整体有待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和公关能力普遍欠缺,从学校来看,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直接进入教师岗位的,几乎不可能拥有企业的实践经验,这样就造成了面向企业的科研难题就难上加难了,间接导致高职院校的自身价值及其在校企合作中的吸引力无法彰显。

(四)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未能形成

校企合作是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比如企业为培训员工向学校支付费用后,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无法达到企业所设定的要求,长此以往逐渐导致了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热情下降,校企合作的形式流于表面,无法达成长期实质的合作机制。

二、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合理设置产业布局

绍兴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应该立足地方和服务地方。立足地方,就是服务于当地的绍兴经济发展及其相关的产业布局,从而灵活的实行的专业设置,将地方产业结构细化为专业建设的方向;服务地方,绍兴高职院校开设的相关专业能够灵活的与当地的行业,企业进行对接,培养出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

1.优化专业布局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定的前提是本地区未来5-10年的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区域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区域人才培养规模和其他地区的高职院校对于专业的设置等情况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就业形势不理想的专业进行调整,以面对经济发展中的人才培养调整所带来的挑战。

2.重点打造特色优势专业

区域经济下的特色专业应该把握2个方向,一是紧跟当地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用人的需求,将长期的专业建设目标定位小而灵的阶段性目标;二是沿着“实境体验→岗位历练→就业熟练”的人才改革模式,制定适应市场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正课程实践体系,进一步带动全校其他相关专业的建设。

3.完善专业建设长效机制

企业新的增长点是靠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所带来的成效,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培养作为支撑。因此专业的设置上应该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进行参与,研究和制定专业在该地区今后5年左右的区域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使专业发展能够向着质量化、效益化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解决岗位需求

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淘汰一批落后产业,逐渐引导企业向着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取代目前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对于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并且这种趋势呈现井喷式增长。这从侧面说明,地方的高职院校的是否能够为当地的企业培养合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不断改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区域经济下的企业不断的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能再遵循原有的“工学结合”模式,应该对其进行创新,不断适应在新的经济发展下的学生动手的动手能力,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距离。

3.改革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必须与当地的区域中的行业企业进行合作来共同建设开发课程,从不同的企业对岗位的需求程度不同改革相关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评价标准。

4.加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双师”队伍建设一直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积极搭建双师队伍建设平台。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通过委派老师下企业锻炼时间长达6个月,同时聘请企业专家进行授课和辅导实训的次数达到100多次,全校70%的教师都有过企业锻炼的经历,同时90%的学生都得到了企业专家的授课的机会,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5.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的是搭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是帮助学生在毕业时期走向社会之前的实践场所,毕业生可以通在这个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中检查和锻炼自己的技能,检查自己在校学习成果能否适应社会的要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出台政策鼓励相应的各个二级学院依托各自的专业力量与企业联合建立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将企业中的项目引入到教学实践基地中来,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具体实施中,尽最大可能帮助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三)优化配置学校资源,提高社会培训能力

高职院校通过整合专业的人才优势和物力优势,积极为地方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培训服务,通过培训一方面了解企業的需求,将企业的需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进行结合;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合格顶岗实习学生和优秀毕业生。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实训基地已拥有国家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绍兴市职业技能培训联盟、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优质资源,这些优质的资源每年为当地的企业培训员工技能近2000多人,受到社会的一直好评。

(四)科研师资伍队整体提升

1.关注教师研发能力的提升

区域经济的提升必定是科技生成力的提示,科技生产力主要来自企业科研力量的崛起。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响应绍兴市政府的号召,创办技能大师工作室,从学校众多的一线授课的教师中通过层层考核选拔出优秀者,直接以其名创办工作室,同时积极的推向企业,深受企业的好评。同时,这些技能大师带回从企业学习到的实践技能,通过讲座等形式与分院其他教师进行分享。

2.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科研对象主要解决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一线岗位中的技术难点就是教师研究的科研方向、在生产中钻研科研难点,将科研成果回馈生产,将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作为创新点支柱点,这样才能够为区域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难题。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真正的融合其中,这样才能造就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研发队伍。

3.建立应用导向的师资评价体系,完善奖罚激励机制

绍兴地区的4所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是将鼓励教师下企业从事科研服务的内容,时间和评价结果已经作为教师的年度考核纳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并与职称评定进行挂钩。传统的教师激励无非就是多号召,口头多鼓励的方式进行,对教师进入企业锻炼不做经费支持,同时对下企业结果不做任何考察,导致容易出现教师下企业“混日子”的情况。

(五)继续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绍兴高职院校应该广泛邀请企业、行业以及政府部门参与到学校的校企合作中来,通过在学校里创办工厂以及在工厂里创办学校等合作模式,逐步建立一种政府进行主导、企业参与投入、行业进行指导,学校进行配合的多元化的立体式的新型合作办学机制。

1.改进现有校企合作不足,走产学研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与地区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坚持“服务支持合作,合作支持发展”的合作理念,通过以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作为爆破点,积极开展各种方式的合作,让企业在合作中受益,同时树立学校在企业中的良好形象,激发企业合作的热情与动力。

2.政校企三方联动,拓展校企合作新领域

2015年,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倡导下,创办了绍兴市工业设计基地,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依托学院的人才资源和当地的政府优惠政策,吸引当地企业进驻基地,不断的开拓新的市场,开发新产品,更好的服务当地经济。

三、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当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依托,以绍兴地区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深受地区企业的好评,提高了学校教师的科研技术能力,深化了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为其他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来源: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社科研究基地专项课题125J135)

参考文献:

[1]范唯,郭阳,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2]徐丽军,徐小容.涨落中的协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36)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区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