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与碰撞
2015-05-30程莹靖
程莹靖
摘 要:日益紧密的世界联系预示着全球化的到来,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融合与碰撞也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和观众对电视节目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境外电视节目被引进中国市场。我国鲜有原创类优秀电视节目的现象引起了大家争论和思考。本文将以中国电视娱乐类节目的现状为例,探讨现代社会艺术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并且就“在引进国外模式的基础上,如何发挥本土化优势”的问题提出个人观点。
关键词:全球化;本土化;境外引进;电视娱乐节目
一、艺术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含义
全球化简单说就是把全球作为一个整体,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更是一个传播概念,指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即艺术的世界性。近年来,许多优秀的电视节目模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就是典型的艺术的全球化过程。
本土化是与全球化概念紧密相关的,是指外来事物致力全方位融入东道地的过程。艺术的本土化侧重于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通过展现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得到认可。
中国娱乐类节目的本土化顾名思义就是中国的电视媒体在引进国外节目后,经过自身团队的二度创作为观众呈现符合观众收视习惯、遵守中国电视媒体播出要求、适应中国电视广告商投资要求的节目。
二、中国电视娱乐类节目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
全球化的到来使艺术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前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二是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独具本民族特色。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中国的一定要和外国的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这样才能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我们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辩证关系,对世界各民族联系愈发紧密的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一)学习国外先进的优秀的模式是一种趋势。以电视节目为例,近年国外的节目凭着成熟的模式、多年的经验和“起步早、策划全面、思路大胆”的特点在登陆中国后成为同时段收视的佼佼者。相比之下,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因起步较晚在成长期限上存在不足。二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后国内电视娱乐类节目逐渐出现“师夷长技”的现象,当下大部分收视率靠前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都来自国外引进。《爸爸去哪》节目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版权;《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源于荷兰著名电视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中国达人秀》则是对《英国达人秀》的改版。
引进国外版权的确是拯救本土选秀老化的捷径。引进海外模式,运用国外技术团队,从舞台、选秀包装到整个流程的定制都和国际接轨,以此提高自身的节目制作能力,使节目更专业、更具国际水准,这无疑是吸取经验的最好方式。
(二)立足于本土国情,放眼全球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本土化是我国电视节目模式创意的根本源泉。尽管我们一再强调需要从境外的各類节目模式中汲取营养和经验。但是,这些所谓的创意模式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前提是电视人能够充分理解本土受众需求,深刻领悟本土文化特性。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绝大多数宣告失败的引进节目都是因为引进后遭遇水土不服所致。
对于娱乐节目的发展,我们不拒绝模仿学习也不拒绝引进境外版权,但绝不能让庸俗和过度娱乐化颠覆我们的传统。中西方在国情、文化、观众的欣赏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了解本国国情,尊重本土文化才能保证节目成功,若一味照搬那节目存活率堪忧。《爸爸去哪》就是一档非常成功的本土化节目。中韩两国本同属亚洲,受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在价值观念上有先天的亲近性,湖南卫视引进时学习其先进制作方式的同时通过剔除过多的搞笑点加入温情元素,删减与中心无关的内容使节奏更紧凑等方式将其成功本土化,受到热烈追捧。
三、中国电视娱乐类节目的本土化发展策略
引进国外电视节目切记不考虑我国的文化状况完全拷贝。引进的节目在能为我国社会制度和文化道德标准接受,符合中国观众习惯,传达中国传统精神的前提下才能体现节目精神,将其成功本土化。
1.注重受众的情感诉求。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引进要符合中国“和谐、圆满、包容”的传统气质。本土化改造的前提是要符合国情,表达正确价值取向,表达广大受众的情感诉求。国外一些电视节目将嘉宾人性的弱点展现,通过暴露个性、揭露内幕与抨击其他嘉宾来争取收视,这一手法显然不适合中国电视的整体路线。湖南卫视在《我是歌手》中注意“以和为贵”有意弱化竞争冲突,增加对歌手情感描述的投入,观众除了可以看到歌手与歌手、歌手与主持人、歌手与经纪人的关系外还加入了歌手与歌曲的关系,即通过歌曲的原创者、翻唱者、作词人之间建立的一定联系做文章,获得了巨大成功。
2.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欧美电视节目的文化背景与我国文化有很大差异,价值理念与情感偏好上有很多对立面,如果不加鉴别地将西方模式引进就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个别选秀节目在引入国外选秀节目模式时没有注意筛选和甄别,将恶性炒作、过分强调竞争以及突出奖金诱惑力等全盘吸收,使选秀节目在收视疲劳的同时背上了不佳的名声。
《赢在中国》的创始人王利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NBC的黄金档节目《学徒》。《学徒》的个人主义和娱乐性非常明显。而中国是一个讲究含蓄、不喜张扬的民族。因此《赢在中国》不主打娱乐因素,而是呈现中华传统精神文化的根基——励志文化。其口号“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就能体现出励志的导向,强大评委团的许多精彩点评更可以成为励志的名言警句。正因为这样《赢在中国》可以以其励志文化的主导一直不断创新而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如果直接克隆《学徒》的做法节目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
3.符合中国电视的大环境和市场的制约。“本土化”观念并非一个封闭的、停滞不动的概念,而是一个流动着的、跟随中国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的概念。中国电视娱乐类节目生产“本土化”方式需要注重符合中国电视大环境以及市场的制约。节目的主体要体现主旋律发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内容、环节设置、拍摄手法、语言风格、表现手段、主持人风格等方面要符合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和审美习惯;在文字、表达方式、舞台设计、灯光、音乐上给予观众视听盛宴,不断缩小与国外的制作差距,提高我们自己的创作能力。
结语: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放眼世界更离不开本土特色。我们提倡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也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但是只有在了解世界的基础上才能发现我们自身的不足和优势,制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电视节目。像莲花一样,扎根泥土汲取养料,而后“出淤泥而不染”。(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M],建国以来毛泽东文集第六册.
[2] M Chalaby.J.K.,2011.《娱乐产业的革命:模版电视节目交易如何演变成为一个全球产业》26(4),293-309.
[3] 孙小文.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节目模式的突围[J].电影评介,2011(20).
[4] 孙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78.
[5] 高慧.试论电视节目的模仿与创新[J].作家,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