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寓言故事”类小说
2015-05-30李长萍
李长萍
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对小说的考查比重明显加重,其中寓言故事类小说占据一定的比例。这类小说往往用虚构的人和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为了把道理说清楚,文章中常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揭示主旨。因此常常造成阅读上的困难。很多学生遇到这类文章茫然不知所措,无法准确地理解小说的主旨。本文就以乌拉圭作家何塞·恩里克·罗多的作品《坚硬的荒原》为例探讨一下这类小说的阅读策略。
要想读懂寓言故事类小说首先要了解这类小说的特点。寓言故事类小说的故事情节常常是虚构的,它不追求对真实生活的描摹,而是追求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由于是虚构的,省去了许多具体背景,人物形象也似乎有点抽象。它往往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为我们呈现一个荒诞的世界,虽然荒诞,却能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它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批判性,它所揭示的、讽刺的、批评的,往往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本身,而是像这样的、类似的人或现象。因此阅读这种文本我们不能满足于故事呈现的表层含义,要由比喻,象征手法入手深入探究其中的深层的意义。要能够从文本内跳到文本外,把故事中描写的种种现象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去,方能读懂其中的寓意。
一、概括情节,把握形象
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是小说表达主旨的依托。理清了故事情节、把握住人物形象才有可能读懂其中的寓意。梳理情节是读懂小说的第一步。在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依照一定的线索,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总结。比如《坚硬的荒原》,整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不近人情地役使三个小孩在荒凉、坚硬的荒原上用牙啃坑、用嘴聚土、化泪浇树,种出一棵棵绿树的故事。整个故事按照老人役使三个孩子由刨坑到播种再到浇水的种树过程安排情节。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故事中人物形象初步感受的过程。
在把握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形象的基础上我们再具体分析形象。文中的形象主要是老人和三个孩子。他们被放置在一个一望无际,灰茫茫的,凄清,空旷,荒凉而又寒冷的荒原上。“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文中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高大、冷峻、粗犷的老人,而站在他身边的三个孩子僵硬、消瘦、穷苦。“老人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老人对待孩子的粗鲁透过“抓”的举动以及冰雹似的声音可见一斑,面对弱小的孩子,高大的老人显得那么冷峻无情。以至于当孩子抽泣着说“爹,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时老人竟然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我们可以明显感受老人的冷酷,而那竟是他自己的骨肉。当孩子微弱地呻吟着用牙齿啃着坚硬的岩石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作品的荒诞感,而老人的冷若冰霜,纹丝不动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极端残忍,更让人心痛的是当坑达到一定的深度时,老人竟用脚把孩子踢开,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而此时第一个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而第二个孩子战战兢兢地目睹了前面的整个过程。接下来的故事又是之前的翻版。老人依然冷酷无情,孩子依然处境辛酸。当种下的这棵树长大结出果实,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时,犹如坚硬的荒原一般的高大的老人站在坚硬的荒原上,抓起三个孩子,让他们重新播种、攒土、浇水。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把握住文中人物形象的特征。这里的老人是一个硬汉的形象,粗犷、坚忍、有力。他表面上冷酷无情,但为了生存,他必须用尽全部心力去逼三个孩子种树。而三个孩子贫穷、弱小、无依,忍受着老人近乎残酷的役使,饱尝充满血泪的痛苦,以至于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但他们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在坚硬的荒原上创造着奇迹,让坚硬的荒原绽放出生机。
二、分析手法,揭示意义
寓言故事类小说之所以难懂,主要是因为作者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含蓄地表达寓意。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作品呈现的表层含义,要联系现实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比喻义、象征义。阅读《坚硬的荒原》时,在分析了文中的形象后,我们就要深入挖掘形象背后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将老人和三个孩子放置在一望无际,灰茫茫的,凄清,空旷,荒凉而又寒冷的荒原上,这个荒原无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而象征是一种替代和暗示,是以具体事物的形象替代和暗示隐藏在该形象背后的某种深邃的思想和意义。这个荒原到处光秃秃,硬邦邦,无法开垦,没有土更没有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种树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冷苦冰霜的老人心如坚石地追求目标,无视痛苦的折磨和沉重的代价硬是让弱小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劳作,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终于冲破命运之樊篱,长出了第一棵树,这是一种慰藉,因为他们终究创造出了希望。整个过程中充满了生命的悲壮感。但这样的过程却没有停止,而是一遍遍地重复上演。作者在文中写道:“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技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他们的弱小无力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这句议论性的话语无疑暗示了文中的形象隐含的意义所在。由此我们很容易想到现实世界的残酷,以及人类在这样的残酷的环境面前血泪斑斑、永不停息的创造历程。文中荒原的凄清、空旷、荒凉、寒冷显然象征着人类生存环境的险恶和创造活动的艰难;具有荒原一样品格的高大的老人象征着人类生命力的顽强,老人的冷若冰霜,纹丝不动,不急不躁,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坚定;三个孩子用牙齿刨坑、用舌头和喉咙给种子攒土、用眼泪为种子浇水,象征着人类自身的弱小与承受的苦难;三个孩子痛苦得满头白发则象征了人类创造历史过程的漫长和艰辛;而老人让孩子们重新刨坑、播种、攒土、浇水,正象征了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和永不停息的前行。上述一切象征着民族的生存、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尽管为了生存,为了抗争,必须如此残酷地从“弱小无依”中吸取力量,获得机会。这是令人恐惧和憎恶的,但人类又常常必须如此。正如作品结尾所揭示的那样:“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因为人类不甘心“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不愿意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因为人类历史不甘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之中”,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的人类将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这就是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
可见,要想挖掘出形象背后的意义,除了分析形象本身外,还要抓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仔细地揣摩体味,这些语句中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
总之,阅读这种文本我们不能满足于故事呈现的表层含义,要由比喻,象征手法入手深入探究其中的深层的意义。把故事中描写的种种现象转移到现实中去,方能读懂其中的寓意。
练兵场
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沉重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骒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它脖子上热乎乎的温度和浓重的油腻气味让我心潮起伏、热泪滚滚,我的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
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借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为它轰赶吸它鲜血的苍蝇和牛虻,它冰冷无情,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宛如一尊石头雕像。我多少次对着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子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的眼睛是怎样瞎的——无人告诉我——我多少次猜测它瞎眼的经过,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它:马啊马,亲爱的马,告诉我,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把你啄瞎的吗?——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从它的口腔里喷出来的腐草的气味熏得我昏昏欲醉。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马说:“你应该知道,日本国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地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我知道你对他们不感兴趣,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分明是让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我期待着,我知道在这种时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用烧红的烙铁打印记时的痛苦至今还记忆犹新。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折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有删节)
1.简要概括作品中写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在诉说自己“为什么瞎了眼睛”前,为什么要讲述琴女春琴、俄狄浦斯、马文才等三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后半生“装瞎”。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