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训练: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2015-05-30蔡建明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5年4期

蔡建明

设计说明

叙述方式决定了一篇记叙文的骨架,描写形成记叙文的血肉。但一些考生常用平淡的叙述代替描写,用概括性的语言简单交代,所写内容忽略场景、情景、细节,如同新闻稿,使整个行文干瘪枯燥,无比乏味。有时用议论、抒情代替描写,甚至还没有叙述,开始就发议论。因而,整篇文章就像一副没有血肉因而也就没有温度没有神韵的骨头架子;像一株没有枝丫没有绿叶与繁花的树干,光秃秃的不能带给人任何美感,无法咀嚼无法回味,苍白的语言堆积在一起,形成一片文字的沙漠!这样的作文失去了记叙文的基本特征,看上去更像是“说明文”而非“记叙文”,高考中的得分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45分。知识讲话

写出画面感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音、有色彩、有味道、有形状,使人产生“不在眼前,却又似在眼前”的真实感,能够使人跨越时空的界限,“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艺术感染力。简单地说,应试作文的描写要追求“强烈的画面感”和“鲜活的镜头感”。

描写一般可以有三种分类。从描写内容来分,可以把描写分为人物和景物。其中人物描写又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类,外貌可以包括动态的神态描写。从描写的范围分,可以分为场面和细节。从描写的角度分,可以把描写分为正面和侧面。本文的讨论从场面与细节人手,因为从内容看,叙事文侧重人物与场景描写;角度只是描写的技术,仅有点的意义。从描写范围入手,更能突出叙事文的特点,也能包含具体的技术。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描写。场面描写的总体要求是: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场面描写要突出一个氛围,突出人物的不同特点,并且要点面结合。

如《红楼梦》第四十回的一个片段: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哎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的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整个片段突出的是一个“笑”字,各人笑得不一样。在写个体笑的同时,也写了“地下无一个”不笑,这就是点面结合。

场面描写可以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如刘成章《安塞腰鼓》片段: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个场面分两个部分。静,写表演前后后生们安静祥和的状态,为第二部分宏大的腰鼓表演作铺垫和衬托。第二部分突出动,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气势磅礴的情形。

场面描写可以对比呈现。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有一篇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节选自《巴黎圣母院》。整个选段是一个大场面,写伽西莫多受刑,大场面之下又是一个个小场面的推进,借鉴戏剧手法让人物在我们面前活动,真实地展现他们人性的美与丑。在格雷沃广场的刑台四周,15世纪巴黎的市民们在等候观赏公开行刑,这些看客们始终都在哄笑。除了笑之外,看客们给予伽西莫多的就是憎恨和诅咒,“别的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然而,当爱斯美拉达送水时,观众也都被感动了。看客与姑娘,看客们前后的表现都形成了对比,先前的嘲笑是因为不知道真相,后来的欢呼也说明了中世纪的人民虽然无知与缺乏同情心,但没有完全丧失人性。

人物外貌的画面感需要突出特征,绘形传神。

最传神的自然是眼睛,这样例证太多,我们可以省略。可以是头发,唐弢先生在《琐忆》中对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生活的不调和。”只用了“目光明亮”和“直竖起来的头发”,就写出了鲁迅先生敏锐的洞察力和同黑暗社会不调和的斗争精神。极简省的几笔,一位同恶势力进行不屈斗争的伟大战士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可以是手,茨威格描写赌徒们的手:“绿呢台面许许多多的手,都在闪闪发亮,都在跃跃欲伸,都在伺机思动。所有这些手各在一只袖筒口窥探着,都像是一跃即出的猛兽,形状不一,颜色各异,有的光溜溜,有的拴着指环和铃铃作声的手镯,有的多毛如野兽,有的湿腻盘曲如鳗鱼,却都同样紧张战栗,极度急迫不耐……贪婪者的手抓搔不已,挥霍者的手肌肉松弛,老谋深算的人两手安静,思前虑后的人关节跳弹;百般性格都在抓钱的手势里表露无遗。”

人物行为的画面感重在表现连续。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冬天雪地捕鸟一段的动作描写就是连续的,“扫雪”“支匾”“系棒”“牵绳”“拉”“罩”等,无一重复,精练准确,让人轻易想见捕鸟之乐趣。

再如,《范进中举》中的一段: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选用“看、念、拍、笑、跌、咬、爬、跑、踹、挣、拉、走”等动词,密如急雨,尤其是反复使用“拍、笑”两词,既写出了当时范进喜极而狂迷的神情变化,更活画出范进醉心于功名利禄的可怜、可鄙、可悲、可笑的形象。

还可以写出反常(人物的神态、心理往往具有动作性,也可以表现反常)。

比如,《欧也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一章:

欧也妮正捧了那口精美的梳妆箱放在母亲床上。趁葛朗台不在家,母女俩很高兴地在查理母亲的肖像上顺摸一下查理的面貌。“这明明是他的额角,他的嘴!”老头儿开门进去,欧也妮正这么说着。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好家伙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先把匣子望椅上一放。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盯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她便倒在母亲床上。

葛朗台70多岁了,老态龙钟,可是,纵、扑、摆、推,似一头老虎,如此敏捷,力大无穷,怎么可能?但是,嗜财如命的葛朗台做到了,金钱使他在一瞬间进发出超乎寻常的力量!

语言的画面感可以借助反复。

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孑L乙己这个人物的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几句个性化的语言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元素,一个穷困落魄却又心地善良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跃然纸上。当然,动作、肖像甚至一个物件也可以反复出现。读过契诃夫小说《变色龙》的读者,一定会记得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因为小说反复四次描写那件大衣,这是作者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精心设计的“道具”。

病文修改

下文是一篇考生作文,主题就是“我能”,得分46。请阅读后讨论它存在的问题并完成两个作业。

我能

花儿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了纷繁多姿的斑斓色彩;柳条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了绿意撩人的脉脉含情;云儿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了缥缈梦幻的天涯海角。

我对自己说“我能”,所以世界上多了一份成功。

我依稀记得,出门前,父亲对我说的那句话:“孩子,咱穷,也只能苦了你了……”父亲再也说不下去了,但父亲的意思,当女儿的又怎能不知道?“爸,放心吧,我知道我该怎么做!”我拿起我的行李转身走出家门,我没有回头,因为我知道我一旦回头,泪水便会夺眶而出,我不能让我的父亲看到我伤心的样子,那样他会更担心,我能做的,只有把泪水往肚子里咽。

这是我头一次出门打工,头一次离开家这么远,头一次学会自己生存,只为了那在别人眼里不算什么的大学学费,我坐在去沈阳的火车里默默对自己说:我能!

看到别人那游玩的假期,再看看自己脚下忙碌的脚步;看到别人吃着肯德基,再看看自己口中的馒头;看到别人轻松地走入大学的校门,再看看自己手中那可怜得不能再可怜的钱,我对自己说:我也能上大学!

我能,所以我必须这么去做:

早上5点起床,开始我的家教生活,一直到晚上10点,每天晚上我还要做陪读,讲题的时候我的嗓子钻心地痛,一回到我租的房子,我对着水龙头大口大口地喝自来水,却从不买一瓶矿泉水。

每天我都要在不同的人家来回穿梭,到晚上,脚上总是起了许多的水泡,我却舍不得花一快钱去坐公交车,我用我的这双脚去走我自己的路,无论脚有多痛,现在我的脚比以前厚了许多,全是一层一层厚厚的茧子。

每天中午我从不舍得去吃午饭,我总是利用这个时间给人发传单,实在不行了,我就到超市里去买一块钱四个的馒头,下午又接着去做家教。

半夜,我总是无法入睡,我躺在床上,一个人静静地发呆,心里孤独得很,却只有明月相陪……

但我还是成功了,我赚到了大学的学费,成功地入学。现在我的生活已经好转,我能,所以我成功!

我感到很自豪,因为我在自己独立地生活,因为我是强者。

暑假又一次来临,我又要开始我的打工生活,但是我很快乐,因为我的父母已无须帮助我,反而我还为他们买些东西,我要让他们知道,我长大了,我是他们的骄傲!因为我能!

我能,所以更大的成功在等着我。

1.请评述本文的内容与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评述:文章写生活中难能之事以表现“能”,比起喊口号或者一味堆砌志士仁人之“能”,更容易写得实在而动人,这个立意是好的。但文章有绕不过的软肋:从“我赚到了大学的学费,成功地入学”和后面“暑假又一次来临,我又要开始我的打工生活”来看,文中主人翁应该是大二学生,那么,所写当是虚构,属于小说,却又没有一点小说的构章和技巧;如果作为一般记叙文,却除开头写出门一节(这一节写得不错),主体的“打工”部分都基本上只是叙事,没有什么描写;并且,所叙虚假,经不起推敲(早上5点起床一直到晚上10点做家教?一个大一的学生一个暑假能挣到一年或者一学期的大学学费?不过是做家教而换人家,能走得脚上“全是一层一层厚厚的茧子”而“脚比以前厚了许多”?……)。看来都是不熟悉生活惹的祸。另外,开头的排比句起兴与全文叙事风格不谐,直接从“我依稀记得”入笔会顺眼得多。

2.如果想让它升格,需要作哪些调整?(不少于3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范例文

[例文一]

青春的那些事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

“快快快,快跑,去厕所抢位子。”不知道是谁大嗓音喊了这样一句话。对她真是无语。可是她说得也对,因为你不早去,你就要等好长时间,才能回班。

“好想把她们都给变没了,看谁还和我抢位子。”小雅愤愤地说,“每次去厕所,都要等好长时间,等得我头发都白了好几根。”

“哈哈哈……”我们班里的人听到了都很无语地笑了。然后,我到小雅面前,说:“来,给姐姐看看,你头发白了多少了,来,我数数看。”

“一根、两根、三根……”谁知,小雨比我先一步“数”起小雅的头发来了。我心里想:小雨你完了!心中却暗暗自喜,因为我知道下面将要出现什么状况……

果不其然。“小雨!”我听到了什么声音,好像是谁的磨牙声。好吧,我知道了,是小雅嘴里发出的。然后,一阵尘埃扬起,“咳咳……”班中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起哄的声音。猛的一声“疼”的叫声,盖过了全班的喧哗。我们都为小雨感到可怜。因为小雅爱发如命,谁敢碰她的头发,那相当于要了她的命啊,所以小雨此番不备,惨遭小雅的毒手。幸好,我只是光说而没做,不然有报应,那个“疼”下回将从我嘴里发出。唉,幸好啊幸好!

这时,上课铃响了。

“啊,这节课是数学老师的课,完了完了,我又要去找周公约会了。”睡神小衷高兴地说道。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说睡神啊,你能不能把你的脑袋打开啊?装点知识进去行不行啊?我真替你忧心啊!”我恨铁不成钢地说。

睡神无谓地说:“我这叫养精蓄锐,反正有你在,我知道亲爱的盼盼一定会帮我做好笔记的,对不对啊?”

“好吧!”我无可奈何。

“你不要担心嘛!反正我很年轻,没事的。”

我心里想:我们因为年轻,就可以这样无所谓吗?我们打打闹闹,因为我们年轻,正值青春时期嘛。等我们以后老了,想打也打不成了呢。但我们可以荒废自己的青春吗?

青春是不朽的。青春的那些事也是不朽的。我们疯够了,总得收收心吧……

本文共写了几组场景?或写了几个特写镜头?请具体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评述:两组场景,“上课铃响”的前后。第一组写课间,两个特写镜头,“去厕所抢位子”与“数头发”,写青春的张扬、喧闹,第二组是铃响后的对话,一个特写镜头,叹息青春流逝。借助于细节描写,作者把我们熟悉的生活表现得鲜活生动,跳动的文字背后,表达的是对青春朽去的深深忧虑。[例文二]

状元凉粉

城东石板桥下有一家凉粉店:状元凉粉店。听说,店主的儿子五年前成了本城的高考状元,状元凉粉就此得名。城里人都想讨个好彩头,听说,那儿的生意很火。

一切只是听说而已,凉粉对于我这个农村学生来讲真是一种奢侈品,既吃不饱,又贵。

可今天,我却坐在状元凉粉店里,准备尝尝这种“珍馐”;另外……我叹了口气:“唉,真倒霉,前天买参考书,贪便宜在街边小摊上买,黑灯黑火的,找了张20元假钞给我。”

“小伙子,凉粉来啦,吃吧!”店主将满满一大碗凉粉端到我面前。

说真的,这东西又白又滑,爽口宜人,还真好吃,真想天天吃个够。

“上学呢?”店主拿了条板凳坐下来。这时我才抬头打量了她,四五十岁,皮肤很黑,脖子上,手臂上都是些热毒疹。

“嗯,高三了!”这时,我又想起了兜中的那张假钞,今天可要将你出手了!

“快要高考了,要注意加点营养,可别亏待自己呀。”店主的话使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每次来看我,都会将家里老母鸡生的那几个蛋塞给我,而我知道,为了本人在城里上学,家里一年沾不上十趟腥……“那我就更不能让这张假钞留在兜里!”

“当家的,水开了!”店主被伙计喊到一旁打凉粉去了。我出于好奇,跑去看。只见一锅滚烫的水向一个瓷缸里一冲,店主操起一根两指粗的木棍,插进瓷缸中的透明状的胶体内,使劲搅拌,沸腾的水早已化成水汽,直扑店主,店主的手臂上顿时烫得通红……

我被眼前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想起在农村打铁的父亲,他也在灼热的环境下辛劳,为我挣来一元一元的学费……

我犹豫了,到底要不要将这20元假钞用掉,使这位店主蒙受损失?不用吧,自己下半个月的日子可就难过了;用吧,抛给这位与我父母一样辛劳的店主,让她的状元儿子少掉20元的生活费,我也于心不忍。

怎么办?我受着良知的煎熬……

终于,我咬咬牙,掏出身上仅剩的5元真币,“阿姨,给您钱!”“傻孩子,没看见墙上贴的‘高三学生免费的字条吗?下回再来,我给你炒两个菜。”

回校后,我就把那张假币撕掉。

为了店主的真诚,为了我的父母,为了自己,这次选择,值!

1.本文心理描写起伏曲折,请简要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评述:本文的情节发展,随着作者的心灵选择展开。为了将20元假钞用出去,“我”破天荒地来状元凉粉店奢侈一回,“尝尝这种‘珍馐”;在面对店主人的热情,看到店主人手臂上那些热毒疹,看到店主人和自己父母一样辛劳,“我”的思想始终处于“良心和生活压力的煎熬”中;在“咬咬牙,掏出自己身上仅剩的5元真币”时,“高三学生免费”的“店规”促使“我”做出了最终的选择,“回校后,我就把那张假币撕掉”。全文虽不见大起大落大跌宕,然而作者心灵选择的过程亦可谓“曲折动人”。

2.本文有不少感人肺腑的生活细节,请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评述:作者善于通过具体而微小的细节刻画来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如文中对店主的描写,“皮肤很黑,脖子上,手臂上都是些热毒疹”的肖像描写,“操起一根两指粗的木棍,插进瓷缸中的透明状的胶体内,使劲搅拌”的动作描写,“傻孩子,没看见墙上贴着‘高三学生免费的字条吗?下回再来,我给你炒两个菜”的语言描写……读来直让人心头“发热”!

精彩片段

1.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龙应台《目送》)

2.他继续移动着,然后从栏杆的缺口探出了头,十米的高度让他有些头晕目眩。不知不觉地,他又想起了少年之时,他第一次站在桥上也是这么的头晕目眩。十米远的水面让年轻的他不自觉地打战。“跳吧!没关系的。”水中的发小这么喊着,他咬了咬牙,再次盯住了水面,然后跳下。水花溅了一米多高,将他的发小彻底地打湿。“没关系吧?”发小问。“嘿。”他摸了摸红红的屁股,咬了咬牙答道。然后在发小促狭的笑声中,狠狠地给了他一拳。(江苏考生《青春不朽》)

3.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雏鸡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就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叫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叫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雏鸡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老舍《母鸡》)

4.“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尝试写作

[文题]

一个偶然的意念,会成为改变一生的重要决定。也许只因为听到一句话,也许只因为读到一行字,也许只因为看到一幅画,也许只因为听到一首歌,也许只因为偶然抬头望见窗外的一朵云……一念之间,人生走出了另一道道路。

请阅读上面材料,不脱离材料的内涵,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

材料的核心词:一念之间。“一念之间”与“一念之差”是通用的。一念之间,原是佛教用语,亦是直指人心、最为切要的一句话。我们在世间的生活,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是福是祸?是贵是贱?都在一念之间。一念,是用心去思考,思考就是自己给自己提问而没有回答。一个偶然的意念,会成为改变一生的重要决定。也许只因为听到一句话,也许只因为读到一行字,也许只因为看到一幅画,也许只因为听到一首歌,也许只因为偶尔抬头望见窗外的一朵云……一念之间,人生走出了另一条路。

一念之间,世界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念之间,也许会决定你的生老病死。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说与不说,只在一念之间!对与错也在这一念之间,伤心与幸福只在这一念之间!爱与恨、好与坏、悲与乐、得到与失去、成功与失败、天使与魔鬼、天堂与地狱等都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文章可实写,可虚写,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发的联想,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相似情景,比如一念之间突然体会了父母的爱、朋友的情(由亲情、友情方面生发),一念之间自己懂得了某个生活的道理(由思想行为方面生发),一念之间对自己的高中生活有所感悟(由学习生活中生发)等等。在一念之间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从寻常的题材中挖掘出不同寻常的深刻内涵,关注自然、社会、人生,表达出真情实感,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可以写成记叙文。写一个人一念之间发生的故事,一种决定、一种选择、一种态度、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

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对生活中、历史上一念之间发生的事情加以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见解,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论证。材料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教材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哪怕现实生活中学生自己也会有类似的材料。

还可写成其他文体。比如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一个人一念之间的心理历程,用话剧的形式展示几个人面对同一个事情在一念之间的不同态度等。

[相关素材]

1.鲁迅弃医从文,人们都说是他看到耻辱的录像,不禁盛怒,于是一念之间,毅然决然,放弃学医治病,而选择从文治心。从此,这一念之间使中国有了文学的泰斗、正义的良心、执著的战士。但这怎能仅仅一念之间就能做到?无可否认,鲁迅,当他还不叫鲁迅的时候,身体里便流淌着爱国的血液,他的灵魂里也早已融入了不甘屈辱,不甘沉默的骨气。所以,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不在一念之间,而在本心已然。

2.戎马一生,居功至伟的华盛顿,当他身为“国父”,万众爱戴之时,却急流勇退,一念之间放弃了继续连任美国总统的机会。看看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带领人民获得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没有任何强有力的证据,没有任何不利的言谈,甚至没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华盛顿悄然退出政坛。好像这件事唯一的解释便是四个字:“一念之间”。但是,不然,有时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华盛顿深知,战斗是为了和平,战斗了一生终于得到了宁静和平,何必一次次再去加入“新的战斗”,他也不想自己参与制定的宪法被后人视为一纸空文,为何不为继任者做个榜样呢?看到高高飘扬的国旗,他知道自己是该离开了,只是这时候在别人看来,是那样突然。

3.鸿门宴上,杀不杀刘邦,只在项羽的一念之间。刘邦虽然逃离了鸿门宴,但破不破沛公军,杀不杀刘邦的主动权却依然掌握在项羽手上。在战与不战之间,项羽最终选择了不战。鸿门宴项羽杀不杀刘邦,如同项羽是否投降,是否烧阿房宫一样,并不能就此推论出项羽必败于刘邦,这其中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历史,可能有若干种可能,也许根本就没有哪种可能是必然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楚汉之争的结局,可能只是这若干种可能中的一种,可能只在项羽的一念之间,历史就变成了另一种可能。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犹太人有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这句谚语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准确审题立意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前提和保证。对于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可以采用“追问法”。所谓“追问法”,就是反复阅读作文材料,不断追问,自问自答。即先问一下材料讲的“是什么”内容,是摆出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某一事件,还是给我们讲述的一则寓言故事、名人轶事,还是别的什么;接着再问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或这种结果发生或命题人要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最后问一下材料要求考生“写什么”。

追问一:是什么?材料只给了犹太人的一句谚语,告诉人们要经常在口袋里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追问二:为什么?为什么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因为其中一张“我只是一颗尘埃”,告诉人们,每一个人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不要总是抬高自己,自负之人往往会在人生之路上遭遇失败;而另一张纸条上所写“世界为我而造”,则是告诉人们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用自己的行动去为这个世界创造点什么。只有时刻提醒自己,莫自负,要自信,才会走好人生之路。追问三:写什么?立意时,应结合两张纸条上的内容,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只谈其中一个方面。人,莫自负,要自信,可以平凡,但决不能平庸。

(姚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