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敦煌遗书《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研究
2015-05-30王孟
王孟
内容摘要:《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为汉译佛教典籍,早佚。后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该经残卷3号,引起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先后出现研究论文多篇。本文在对研究论文进行编年介绍的基础上,对至今为止的该经研究史进行评述,进而对该经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研究编年;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4-0083-06
A Chronological Summary and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Dunhuang Document Foshuo Xiaoshunzi Xiuxing Chengfo Jing
WANG Meng
(School of Philosoph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Foshuo Xiaoshunzi Xiuxing Chengfo Jing(Sutra of a Filial Son Obtaining Enlightenment by Pious Practice)was a long lost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 Buddhist text. The discovery of three fragments of this sutra in the Library Cave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yielded a great amount of research material. With a chronological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this sutra and presents idea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 of it.
Keywords: Foshuo Xiaoshunzi Xiuxing Chengfo Jing; chronological summary of research results; research review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在敦煌遗书中,佛教文献约占百分之九十,其中保留有诸多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的资料。因此,敦煌遗书对于我们从事佛教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这些年来,新的成果层出不穷。本文拟回顾此前诸位研究者对敦煌遗书《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著录、整理与研究,并略述浅见。
一 资料简介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又名《银蹄金角犊子经》、《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一卷。此经最早为《仁寿录》卷4所著录,作“《银蹄金角犊子经》,一卷”[1]。《大周录》著录相同[2]。《开元释教 录》则著录为“《银蹄金角犊子经》,一卷,或云《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3]。《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照抄《开元释教录》,但将《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漏抄为《孝顺变破恶业修行经》[4]。上述经录均将该经收入疑伪录中,因此本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以致亡佚。
经过研究者的努力,至今为止,人们在敦煌遗书中发现该经3号残本,分别为:
1. 俄藏02142号,首尾均残。
2. 俄藏03815号,首尾均残。
3. BD04264号(玉64,北8300),首残尾全,尾题“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一卷”。
此3号敦煌遗书虽有残缺,但经文内容已经比较清楚,记述的是一则印度佛教本生故事。该故事称,栴陀罗颇黎国王有三位夫人,小夫人所生太子因另外二位夫人嫉妒而被害,变为一头银蹄金角的牛犊。后在一位屠夫的帮助下逃出国去,在舍婆提国以牛犊之身与该国公主成婚,又被放逐。其后成为金城国国王,征伐栴陀罗颇黎国,惩罚恶人,救出母亲,最终与母亲一起肉身成佛。该经最后以佛教本生经典的一般形态结尾。
二 研究编年
以下以编年的方式,回顾敦煌学界研究《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下文简称《孝顺子经》)的有关成果。
1931年
陈垣在《敦煌劫余录》中依据玉64号敦煌遗书对《孝顺子经》的经名、千字文编号、起止字、纸数和行数做了著录[5],这是至今所知敦煌学界对《孝顺子经》的最早著录。
1962年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沿袭《敦煌劫余录》,对《孝顺子经》做了著录,包括千字文编号、经名和《敦煌劫余录》中对应的页码等内容①。
1986年
在编纂完成《敦煌宝藏》的基础上,黄永武的《敦煌遗书最新目录》著录了《孝顺子经》的缩微胶卷号、千字文号、经名以及该经在《敦煌宝藏》中的册号和页码[6]。以上三个目录对《孝顺子经》的著录仅仅限于BD04264号。
1988年
方广锠发表《敦煌写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简析》一文[7]。
在从事佛教疑伪经研究的过程中,方广锠发现部分佛教疑伪经存在“伪经不伪”的现象,并从这一角度对《孝顺子经》展开研究。他的工作主要有三点:第一,首次依据BD04264号发表该经录文。第二,考证经录著录,主张该经的出现时间在公元600年左右;考察写卷文字,认为BD04264号写卷的抄写年代在晚唐早期。第三,在厘清伪经概念、梳理伪经在中国的产生过程、归纳历代僧人判别疑伪经标准的基础上,列举十三条论据,认为尽管《孝顺子经》被《仁寿录》等经录判为伪经,实际上却是一部印度佛教著作;同时还分析了中国古代僧人判定该经为伪经的原因。
本文是现知第一篇对《孝顺子经》进行研究的论文。作者立足佛教文献学,对佛教疑伪经的概念、产生、判别标准做了系统梳理,脉络清晰,让人很受启发。在论证该经不是伪经而是印度佛教经典方面,证据确凿,令人信服。
1995年
方广锠在《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再次发表关于《孝顺子经》的录文、题解[8]。此次录文按照《藏外佛教文献》的录文校勘体例进行,并依据原卷核对修订了第一次录文的若干疏漏。
1996年
黄征、杨芳茵合作发表论文[9],论述了作者对《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的若干批评意见,列举了对《孝顺子经》的一些校录补正意见?譺?訛。
1997年
齐藤隆信针对方广锠在《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中发表的《孝顺子经》录文以及此前对《孝顺子经》的研究,发表书评[10]。
该书评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指出录文里的字、词、标点等方面的一些疏漏。第二,同意方广锠论述该经为印度佛教经典的理由,但不赞同该经为印度密教时期经典。第三,对佛教疑伪经进行探讨,主张称之为“编纂撰述经典”,主要理由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佛教疑伪经采用、模仿印度与中亚等地传来的翻译经典;另一方面是当时中国撰述者根据社会情势加入诸多主观意图。第四,探讨了该经的口语化特点,在肯定该经译于公元600年左右的同时,指出其中一些词语为“孤例”,还需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
该文在修订录文、论述该经非为印度密教经典、探讨口语化特点方面,值得称道。不过,作者把佛教疑伪经称之为“编纂撰述经典”似有不妥。笔者认为还是应该把“翻译标准”?譹?訛作为佛教疑伪经判别的标准,正如方广锠《敦煌写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简析》一文所提出的,对待佛教疑伪经的判别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古代僧人对待疑伪经的思维、立场和当时的学术架构。
1998年
李丹禾发表《〈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校录补正》[11],对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中的录文,在字词、句读等方面做了补正。
该文的优点是细致、扎实,缺点是没有注意到齐藤隆信已经做过的相同工作。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献》把俄藏02142号和03815号等二号残片缀接在一起,发表图录[12]。遗憾的是没有考证出经名。
1999年
孟列夫主编《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汉译本出版,该书下册对俄藏02142号的经文内容、写卷外观、抄写文字和年代、经文起止等做了著录?譺?訛。
孟列夫最早对俄藏02142号写卷进行著录,遗憾的是没有考证出经名。
同年,梁晓虹以BD04264号《孝顺子经》为代表,针对疑伪经中口语化的特点,探讨了疑伪经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作用[13]。
作者作为语言研究者,将《孝顺子经》作为口语化的语料资源,无可厚非。但由此反映出的将疑伪经等同民间创作的思维模式,值得探讨与研究。
2001—2002年
牧野和夫在日本、韩国的三个学术会议上分别就《孝顺子经》作三次口头发表,并说明与齐藤隆信合作的有关内容?譻?訛。
2002年
牧野和夫、齐藤隆信合作发表关于《孝顺子经》的研究论文[14]。除BD04264号外,他们首次利用俄藏02142号资料?譼?訛,在上述二号敦煌遗书的基础上,参考此前的研究资料,对该经重新整理。校录格式严格对应原卷的书写格式,不仅原文校录,还新增注释,将吸收到的各个研究者的成果予以明确表示。此外,他们在探讨《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中《第七地金犊太子》传本演变的基础上,对该作品进行了校勘,并与《孝顺子经》作了详细的文本对照。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二者如出一辙,存在先后的继承关系,这说明该经在朝鲜半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他们介绍,《第七地金犊太子》原是独立的短篇,13世纪在朝鲜半岛开始出现、流通。14世纪初期被收录在《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中,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朝鲜半岛小说。从汉译佛典《孝顺子经》到《第七地金犊太子》,二者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情节一脉相承,不同之处在于各自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这种建立在基本网罗国内外整理与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的工作,既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所做结果易于让人信服,工作扎实、详尽。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同年,李小荣发表《“狸猫换太子”的来历》一文。该文主要贡献如下:第一,除了独立地再次发现俄藏02142号外,作者新发现俄藏03815号亦为《孝顺子经》。第二,将该经中“猫换太子”的情节与《三侠五义》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进行了详尽的对照,指出二者在内容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则故事之间存有继承关系,并将这一故事的原型追溯到比该经出现更早的《大阿育王经》中“猪仔换太子”的故事,从而将《孝顺子经》纳入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视野。
李小荣论证“狸猫换太子”故事受到该经、《大阿育王经》的影响,可谓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譹?訛。不过,论文结尾部分认为《三侠五义》之“狸猫换太子”故事形成于两宋时期的看法还缺乏有力的论证。因为与之相关的元杂剧《抱妆盒》和《仁宗认母》、明传奇《金丸记》和《包公案》都没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情节,该故事直到清朝中后期的《三侠五义》中才首次亮相。看来作者没有注意到上述牧野和夫、齐藤隆信的研究成果,否则可能会有助于对“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深入探讨。
2006年
束景南、郝永发表论文探讨了《孝顺子经》的价值[15]。作者对佛经的认识比较浅薄,没有意识到《孝顺子经》本身就是一部印度佛教本生故事,论述缺乏深度。
2007年
方广锠再次发表关于该经的研究论文[16],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对于该经现存的三号敦煌遗书进行录文整理,指出它们原属同一件敦煌遗书,俄藏两个残片可以缀接,但是与BD04264号中间尚有缺失,不能直接缀接。第二,根据牧野和夫、齐藤隆信的提示,将韩国《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中的《第七地金犊太子》翻译为汉文,分析它与《孝顺子经》的承续关系。第三,肯定了李小荣对“狸猫换太子”故事探源的工作,提出今后若干值得注意与研究的问题。第四,提出《第七地金犊太子》与《三侠五义》中“狸猫换太子”故事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体现的东亚文化的“汇流”问题。
该文将该经的有关原始资料综合、系统地介绍给学界,并从“文化汇流”的角度看待“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成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008年
伏俊琏、刘子立发表文章[17]认为,“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本源可以追溯到我国战国时期的《古文周书》中的“玄鸟换太子”故事,同时指出,除了李小荣提到的《大阿育王经》中的“猪仔换太子”、《孝顺子经》中的“猫换太子”,在佛经故事“鹿女夫人”中,也有“刻芭蕉为鬼替换太子”和“臭烂马肺换太子”的相同故事情节。
笔者认为,上述论述有一定的说服力,世界各地的文学创作出现一定的相似性较为普遍。但是,上面的类似情节并没有具化为“猫换太子”。因此,上述论述虽然开拓了“狸猫换太子”故事模式的研究思路,但具体到对《三侠五义》中“狸猫换太子”故事的研究,则有模糊焦点的缺憾,就《三侠五义》之“狸猫换太子”而言,还是应将该故事追溯到《孝顺子经》为止。
2011年
曹凌在《中国佛教疑伪经综录》中著录了该经的经名、异名、卷数、历代经录著录情况、现存情况、录文情况,并作简单解题[18]。该书是研究《孝顺子经》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 研究述评
笔者认为,通过对《孝顺子经》研究史的编年梳理,有如下问题点值得今后注意。
(一)佛教疑伪经的判别标准
佛教疑伪经是研究佛教信仰层面的重要资料,越来越受研究者的重视。现在对佛教疑伪经的研究也是国际佛教学术界的一大热点。
按照传统经录记载,《孝顺子经》属于疑伪经,即为中国人撰写的佛教经典。方广锠主张《孝顺子经》为印度传入的佛教经典。齐藤隆信认可方广锠的论点,但在佛教疑伪经的判别标准方面,齐藤隆信与方广锠的观点有异。方广锠从中国古代僧人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考虑到他们缺乏对印度佛教发展的基本了解和对于佛教经典的盲目崇拜,考察出他们对待疑伪经的一般思维:把凡是从域外传入的翻译经典都当作真经,只要是中国人自己编撰的便都是伪经。鉴于中国古代僧人的这种思维模式,他对佛教疑伪经判别采取的是“翻译标准”。而齐藤隆信认为佛经一旦翻译便失真,主张疑伪经应该称为“编纂撰述经典”,对疑伪经的判别采取的是“作者标准”和“文体标准”?譹?訛。这种命名反映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凡是佛典有中国文化因素,它便是中国人撰述的。
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在当今佛教疑伪经的研究上,正是由于各自对疑伪经的理解和判别标准的不同,对疑伪经的观点和研究进路也就不尽相同。这固然繁荣了疑伪经研究的局面,但是由于缺乏判别佛教疑伪经的统一标准,从而使疑伪经的研究平台有被颠覆的危险。笔者认为,疑伪经的形态是复杂的,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共同对话的平台。我们在对疑伪经的认知、判别和研究方面,应该回归到“翻译标准”,兼顾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从中国古代僧人所处时空出发,了解他们当时判别疑伪经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把握他们对待疑伪经的基本思维、认识他们的局限。第二,我们现在做的是对佛教疑伪经的学术研究,要求客观、准确地把握疑伪经发展的本来面目,我们对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发展的认识已经大大超越他们。只有兼顾到这两个层面,从这样的平台出发,疑伪经的研究与对话才有可能。齐藤隆信将疑伪经定义为“编纂撰述经典”的做法,仅仅是从我们今人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中国古代僧人对待疑伪经的立场、思维以及当时的学术架构。
(二)“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源头为哪般?
中国古典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关于《三侠五义》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胡适先生在《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中有详细的考证[19]。它是元曲《抱妆盒》与明朝《包公案》两种独立传说调和、折中的定本,实际上故事历史的真实远非小说所叙说的那样,是由于宋仁宗为生母李宸妃开棺、验尸、改葬的大举动,才演变出后来诸般的传说故事。
迄今与“狸猫换太子”故事题材相似的最古老的戏曲元杂剧《抱妆盒》,到元末明初散曲家汪元亨的《仁宗认母》,再到明代传奇剧本《金丸记》、《包公案》,都没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情节。直到清代中后期石玉昆的《三侠五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才首次出现。除了《孝顺子经》、《第七地金犊太子》中“猫换太子”情节与《三侠五义》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情节一致外,《三侠五义》中还有一个故事情节:李妃因思念儿子,终日哭泣导致双目失明,包夫人用家藏至宝阴阳古今盆叩求天露为李妃洗目,得以复明。对于这一情节,元曲《抱妆盒》、明传奇《金丸记》和《包公案·桑林镇》均无,在《三侠五义》中也可算是首次出现。尽管《孝顺子经》中没有关于第三夫人复明的叙述,但在韩国的《第七地金犊太子》中却有类似情节:
实时父王,见说已罢,痛苦难言。救出普满夫人,宣至殿上。形体憔悴,头似乱蓬,面黄肌瘦,两目昏眸。太子见已,手扶慈母,放声大哭,哽咽悲泣。实时焚香,望空祷告:“若子有福,致此忠孝报母之恩,显其灵应。”即将舌尖,舔开两目,豁然洞开,光明如旧。?譺?訛
方广锠指出《第七地金犊太子》与《三侠五义》中上述母妃眼睛“复明”的相似性,主张应该注意《第七地金犊太子》对《三侠五义》中“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影响。
《孝顺子经》因被历代经录判为疑伪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早已亡佚。幸亏敦煌藏经洞的开启,才使我们一睹它的原貌。综合上述牧野和夫和齐藤隆信(2002)、李小荣(2002)、方广锠(2007)等人的研究可知,《孝顺子经》在中国被译出后,传到同处汉文化圈的朝鲜半岛,演变为讲唱文学性质的小说《第七地金犊太子》,之后传回中国,影响了《三侠五义》“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创作。尽管三者之间的中间环节有所缺失,但是三者间的基本线索还是清晰的。这一过程同样也印证了方广锠近年提出的佛教在发展中的“文化汇流”?譻?訛的观点。
因此,笔者认为《三侠五义》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应是从母题“宋仁宗开棺验母”这一历史事实出发,吸收了《孝顺子经》及后来的元曲《抱妆盒》、明小说《金丸记》、《包公案》和朝鲜半岛《第七地金犊太子》等诸多元素的调和、折中的产物。
四 简短结语
综上所述,敦煌遗书《孝顺子经》被发现之后,经过诸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如下成绩:第一,说明历代经录所谓“疑伪经”中实际存在有从印度传入的经典。这对今后的疑伪经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第二,基本解决了《孝顺子经》的译出年代、写卷抄写年代等问题。第三,该经文本经过方广锠(先后三次)、牧野和夫与齐藤隆信、李小荣等人多次录校,其他人不断补正,已经渐趋完善,但问题依然存在。如果说早期问题主要源于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疏漏,后期问题则更多地源于录校体例的不统一及对具体文字的仁智之见。第四,从口语特点、文学价值等诸多角度对《孝顺子经》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第五,通过与《三侠五义》中“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比较,不但探讨了“狸猫换太子”这一故事形态的时空转换,还进一步探讨了东亚文化的“文化汇流”问题。
虽然成绩巨大,但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有关“狸猫换太子”故事模式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第二,有关东亚文化之“文化汇流”的研究刚刚破题。第三,就文本录校而言,虽然在对敦煌遗书的录校中,不同研究者对具体文字的仁智之见将会长期存在,敦煌学界应尽快对如何录校建立一个统一的体例。第四,对《孝顺子经》之类疑伪经而言,尽快确定判别佛教疑伪经的统一标准,这也是使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的前提。笔者相信,上述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众经目录:第4卷[M/CD]//CBETA.电子佛典集成.2014:T55,no.2147,p.174C1.
[2]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第15卷[M/CD]//CBETA.电子佛典集成.2014:T55,no.2153,p.473B25.
[3]开元释教录:第18卷[M/CD]//CBETA.电子佛典集成.2014:T55,no.2154,p.676C23。
[4]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第28卷[M/CD]//CBETA.电子佛典集成.2014:T55,no.2157,p.1021B19-20.
[5]陈垣.敦煌劫余录[G]//黄永武,主编.敦煌丛刊初集(4).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1190.
[6]黄永武,主编.敦煌遗书最新目录[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615.
[7]方广锠.敦煌写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简析[J].南亚研究,1988(2):60-72.
[8]方广锠.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M]//藏外佛教文献:第1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329-337.
[9]黄征,杨芳茵.读《藏外佛教文献》第1辑[J].杭州大学学报,1998,28(1):93-97.
[10]齐藤隆信.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集体书评之三)[J].禅文化研究所纪要,1997(23):72-87.
[11]李丹禾.《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校录补正[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4,5):44-47.
[12]孟列夫,钱伯城,主编.俄藏敦煌文献:第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4.
[13]梁晓虹.从《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看“伪疑经”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作用[C]//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首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文集.江蓝生,侯精一,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60-375.
[14]牧野和夫,齐藤隆信.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分所藏同经断简と朝鲜顺治十七年刊《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所收《第七地金犊太子》について[J].日本实践女子大学文学部纪要:第45集.2002:1-24。
[15]束景南,郝永.论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文学成就[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6):132-136.
[16]方广锠.关于《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若干资料[J].南亚研究,2007(1):69-77;藏外佛教文献:第12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21-450;方广锠.方广锠敦煌遗书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86-308.
[17]伏俊琏,刘子立.“狸猫换太子”故事源头考[J].文史哲,2008(3):75-79.
[18]曹凌.中国佛教疑伪经综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82-283;曹凌.中国佛教疑伪经综录[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195-196.
[19]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3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