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野下的保定文化整合
2015-05-30刘潇韦丽丽段晓峰王虹郝敬京
刘潇 韦丽丽 段晓峰 王虹 郝敬京
[摘 要]在京津冀文化协同的大背景下,保定文化整合既面临着契机,又存在挑战。提升文化整体对保定经济的贡献率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积极探索创新的新途径,注重和发挥人的要素,才能更好地打造保定市文化名牌。
[关键词]文化整合;协同发展;集群创新;“互联网+”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3.139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保证经济高速优质增长是区域发展的首要目标。从深层次上分析,文化在区域整合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新常态下,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保定文化整合研究不但有助于打造保定文化名城的品牌,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后盾,并能够引导经济优质持续发展,更能提升区域凝聚力,扩大保定在京津冀地区的影响力。
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保定文化整合的契机
自古京津冀地区位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界之处,为多民族文化融合沉淀之地,使得京津冀地区文化具有同源性,呈现出文化包容性强等特征,这种相同的文化根基使得保定文化可以依托北京及天津地区的优势资源来发展自身文化,如利用好京津地区群体文化消费需求量大,消费水平高等资源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地区又因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区域内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保定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色有效规避同质化竞争,打造自身文化名牌。
作为新兴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是经济文化,文化经济化,以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得到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不论是“文化强省”,还是“文化强市”的规划提出,以及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个契机。京津地区文化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与保定对口文化部门的合作加深,包括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加深,为保定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此外,保定市地处京畿,交通便利,具有文化资源丰富、高校众多、人力资源相对丰富等诸多自身优势,能更好对接京津文化经济发展。
2 京津冀协同发展形势下保定文化整合面临的问题
京津冀区域文化既有历史的传承性,也存在演变的异质性,这使得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既有必要性,又存在不小的发展阻力。宏观上,京津地区明显的优势导致虹吸效应的存在对保定文化整合影響不小。微观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文化管理体制亟待来理顺,管理文化部门从党委宣传系统到文化部门,如文物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还有一些协会等,且部门间沟通较少,造成部门和行业的分割,原本完整的市场产业链被断裂。对企业而言要接受多头管理,增加了交易的费用;就管理部门而言,无法完整的掌握整个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对行业的发展做出快速的反应。造成掌握政策的不一定了解企业信息,了解企业信息的不掌握政策资金的现象,为保定文化有效整合带来了一定阻力。
第二,现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足,新兴文化资源规划不合理,整体开发、宣传、营销不到位。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化资源并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唯一核心。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保定自身的特色,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打造是保定城市的一个名牌,但不是唯一可发展项目。将历史文化资源以新形式和方法呈现出来,才能更好融入进大审美经济、体验经济的发展趋势之中,才能更好地塑造出文化名城的形象。而这便需要与京津地区优势文化企业更广泛和深层次的合作。无论是从建设之初的规划和投资,还是到市场管理和运作,还是到后期宣传和维护,技术、人员、资金的支持是必要的,通过多种形式合作不仅能够节省成本,更能有效带动保定市文化提升。而在保定自身资源为依托的基础之上的建设,也能有效规避同质化竞争。
第三,以文化在经济所占比重和贡献率来论,保定文化发展趋势虽然稳步前进,但落后态势明显。整体性文化建构有待于提升,优质文化项目缺乏,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市民层面文化消费亟待开发,文化营销渠道不畅通等。诸多被动因素相互关联,制约着文化整合。
3 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机制下保定文化整合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生产和消费的大部分都是文化。加强保定文化整合能够更有效地带动保定经济持续、健康而高速的发展。
第一,利用互联网加模式,做集群创新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一种必然。如做科技产业区及开发区,保定市有些条件是不具备的,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整体创新战略,必然会碰到一些困境,如科技资源要素不具备、相关技术人员缺乏等。那么互联网和大数据能带来重要的突破,就是打破地域边界,通过相关行业集群模式,利用互联网时代的这个科学工具、技术工具,能够实现北京和天津优势文化产业园区对保定一些相对偏远地区,在技术资源条件不够密集的情况下的支持,通过互动共享,使得这些区域也能复制一些创新样板的集群,一些能够集聚的区域。文化科技融合业态是发展趋势,把握好趋势才能搭上“顺风车”,为经济发展提速。
第二,文化发展必须依靠创新,而在文化科技创新领域,在文化领域的建设政府从来都是“有形的”,而且应该是有为的。尤其是公共文化层面,政府的作为是不能缺失的。因为公共文化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如果公共文化也采取市场的方式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且公共文化在文化中所占比重很大,但是并不能产业化,主要是政府来提供并承担。
能依托市场调节的文化经济,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放手,也需要政府的作为。这种政府有为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直接出面干涉,而是利用政策指引和多方关系协调。首先要打破思想瓶颈,不仅要打破政府固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的思维方式,更要引导优势创新型文化企业对外共享信息资源、科技资源才能实现互联网加模式下文化创新,建设相关文化产业平台,不止停留在表层网站建设和宣传招商引资上,而是深层次的互动,真正的交流。而这种思想交流和碰撞会引发更大的创新火花,创新理念通过保定地区较廉价的人力和产业资本转化为实际效益,不但会使文化企业保持优势地位,更会扩大其领先优势。其次,政府除给予小微文化企业,创业群体资金贷款支持外,还应引导创投公司对缺乏资金而又有潜质的文化项目予以支持。政府专项财政拨款毕竟有限,而文化投入相对来说需要长期资金及技术支持,且较短时间内不易看到利润。文化创业群体和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资质原因,银行贷款较为困难。如大学生毕业依靠自己创意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将创新理念转换为现实利润,而广泛吸收民间资本的创投公司又苦于没有好的合作项目,政府通过一些平台建设和有效的宣传,降低准入门槛,与创投公司合作,使优质文化创意项目落地。以保定自身发展来说,作为文化古城,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挖掘,也未和互联网加技术广泛结合。引进技术、加强创意的这种深层合作是日后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宣传及运用好资源优势,利用互联网加的技术建立一个共享平台的创业群,既能节省产业园区建设的成本,又能突破土地和地域限制,有效避免产业园区投资失误或是过度投资带来的弊端。
第三,文化发展要以人为本,将人的因素放在首要位置。移动互联的时代不仅改变了人的生存状态,也改变了人的需求,改变了人的生产消费娱乐模式,所以文化服务商提供服务模式也要改变。如果顺利的吻合了新型人类的这种需求,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自然就能壮大,取得好的社会效益。如果没有吻合需求,自然会逐步淘汰。文化消费群体按年龄、职业等划分有不同的需求,根据不同群体制定不同消费策略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文化经济发展。总体来说,适应时代性的年轻层面文化消费需求旺盛,积极性也相对较高,审美经济和体验经济的时代到来,因而在发展保定自身文化消费中要突出新时代特色,提高文化产品档次,兼顾其他群体特别是乡镇文化消费,拉动文化经济快速增长。而打造文化城市,不仅仅是文化产业园区的建造,更是保定整个文化整体水平的提升。从饮食文化、城市街景文化、军校文化、民俗体育文化、绿色节能文化等全方位打造城市文化建設,突出时代性创意。此外,政府更应注重引导和宣传文化理念,培养市民素质,突出人文保定的城市特色。
强调人的因素不仅要从文化消费层面注重人的需求,更要在文化创新层面注重吸收和培养人才。文化产业建构及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没有人才,创新无从谈起,没有创新,文化体系建构处在低层次复制,毫无竞争力可言。驻保高校数量较多,但人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人才流失现象较为突出。将创客和微客等新兴个人状态,通过大数据汇集到一个创业大平台,以互联网思维方式实现共享,需要政府和高校的投入及引导,不仅要吸引人才,更要注重从保定现有高校资源中培养人才。
区域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带动整个国家经济走出经济新常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也是最佳途径之一。文化发展又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驱动力,加强保定地区文化整合有利于提高文化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率,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亦对京津冀协同而高效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孟祥林.以旅游拨动河北经济——京津冀一体化理念下的发展对策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2).
[2]陈旭霞.京津冀都市圈文化软实力建设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2012(1).
[3]冯石岗.京津冀文化圈的渊源和载体[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2).
[4]苑帅民.京津冀文化产业圈区域链接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2).
[5]王宝林.京津冀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略论[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2).
[6]刘潇.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野下的文化体系建构[J].现代商业,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