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分析

2015-05-30贾志睿

2015年43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分析

作者简介:贾志睿(1992.09-),女,汉,甘肃,本科,西京学院,学生,银行贷款。

摘要:不良贷款不但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而且巨额的不良贷款也制约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及核心竞争力,牵制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同时削弱了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因此,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通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从政府和商業银行自身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分析

前言

银行不良贷款,是指银行贷款给个人或企业,企业逾期很长还款或者甚至无偿还能力,导致银行长期回收不了资金的贷款。可以说不良贷款是银行体内的“毒瘤”,侵蚀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金,严重的还会引发银行破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隐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虽然难解决但又不得不解决,因此,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对促进银行业务发展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

自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每季度末的不良率持续攀升。其中,16家上市银行截止今年三季度末的不良率为1.52%,与6月末相比上升7个基点,农行不良率最高,为2.02%,也是唯一一家不良率攀升至2%以上的上市商业银行。而其他三大行维持在1.45%左右,上市股份银行不良率在1.3%-1.6%之间。2015年6月26日证券时报网显示银监会副主席周幕冰26日在“2015年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近期银行业风险暴露持续增多,利润增速快速放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连续14个季度上升;净利润同比增速已从去年的10.5%进一步降至4%以下。周幕冰表示,在大局稳定、总体向好的背景下,银行业也面临许多风险和挑战,因此需积极主动应对做好应对。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11月24日发布《2015: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称,本轮银行不良资产升势尚未见顶,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趋势还会持续4—6个季度,新增信贷集中出现不良贷款的时间点较大可能是2017年。根据银监会对外披露的信息,截止2015年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1836亿元,不良贷款率达到1.59%,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43个百分点。调查报告称,预计今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2637.82亿元,不良贷款率1.67%,预计2016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率达到1.94%。

2.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已久,原因纷繁复杂。其主要表现在:

2.1银行内部原因

(1)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风险意识淡薄,发放贷款过于随意。近几年来,银行内部虽然建立了贷款“三查”制度,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审贷分离制度等各种信贷制度,但由于订立的制度不够科学严谨,信贷经营利益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不对称,缺乏责、权、利相互配套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经营责任和资产损失的考核不够明确、严格,贷款风险追究制度没有落到实处,流于形式,“人情贷”“谋私贷”“盲目贷”等各种违约贷款时有出现,这就直接影响了贷款的质量。有些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分解指标,分层监控以及简单的权限控制,和审批控制层面,表面上是层层把关、审查,实际上造成了集体决策无人负责的局面。

(2)贷后管理不到位。贷后检查是为了做出风险预警,以便采取相关措施降低贷款风险。贷后管理能否及时、客观、严格,实质上就是贷款预警机制能否起作用,也就是说贷后管理是信贷风险预警的重要平台。在基层中,信贷部门往往担任着全行主要存款指标,而相当多的贷款户并不是存款户,由于这种利益机制的驱动,信贷人员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挣拉存款上,而无暇顾及相当多的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因此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失去了贷后检查的实际意义。

2.2银行外部原因

(1)政府不合理干预。政府不合理干涉导致信贷活动不能正常运行,经济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存在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或地方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国家意愿进行贷款,二是要求银行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发展。

(2)法律不健全,执法不严。一是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不够明确,且缺乏相关法律保障,监督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对金融市场了解不够,信贷管理水平落后,无法与国际金融接轨。二是执法不严。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有的地方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相关部门干预执法,影响公正;还有的部门存在着不按照法律执行、不严格执法的现象,致使国有银行无法维权。

(3)企业盲目投资,且后期经营管理不善,商业信誉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顾自身经营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盲目进行投资,从而造成了不断加大的负面效应。很多企业经常通过一些不正常途径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但是后续资金不足了,再继续贷款,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负债累累,一旦无法及时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就会危及企业的正常运营,资金链断裂甚至会造成企业倒闭,也使得银行可能无法收回贷款。另外,由于企业没有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管理,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甚至发生亏损,自然无法保证偿债能力,促使增加的贷款成为不良资产,贷款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4)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机构。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很少,且大部分只是规范化监管,基本上不进行风险管理。规范化监管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实施措施经常滞后,不能有效防范风险,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强,对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松懈,大多是在外部进行监管,监管机构人员仅是按照上级指示,进行现场检查工作和和报表统计,走的都是“流水线”“形式化”,缺乏有效性和防范性;金融监管机构队伍中,部分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不高也导致很多问题。

3.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措施

3.1政府方面

从大局出发,重视金融风险。一、宏观调控。政府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进行机构改革,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规划和制定促进生产发展的全局性产业政策,合理分配资源,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发挥引导作用,以缓解不良贷款。第二、退出微观经济领域。按照市场规则使政策性贷款从商业银行业务中分离出来,确保银企双方是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疏导货币,商品流通和信贷活动规范,有序进行,确保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盈利性。

3.2银行方面

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不良贷款管理体系。①银行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股权结构的变化调整,应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对于不良贷款管理的框架,同时全面加强银行产权改革步伐,建立相应的监事会制度,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②完善信贷管理责任制和风险转移制,建立科学的监控、预警制度,充分借鉴国外银行的经验有效加强风险管理,对贷款风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减少新增不良贷款,提高贷款发放和管理的质量。③借鉴国际资本监管新框架,建立与国际新监管标准接轨、适度前瞻、同时要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的资本监管制度,逐步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④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加快清收处理不良资产,将不良资产从银行剥离,必要时只能采用传统方法,上门追债,对抵押资产进行拍卖,降低不良贷款比例。⑤银行管理人员应当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重大问题要经集体讨论决定,避免决策失误,切不可因为同行竞争而盲目放贷,信贷工作人员更要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爱岗敬业,坚持原则,密切关注各行业整体市场运行情况、发展趋势,以便及时提出风险管理的措施。(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戴硕、董飞 公共基础[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4:141

[2]周幕冰.2015陆家嘴论坛[R].证券时报网.2015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