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饮食人类学视阈下的《喜福会》

2015-05-30沙莎

中国市场 2015年45期
关键词:喜福会饮食文化

沙莎

[摘 要]《喜福会》是根据华裔美国文学作家谭恩美同名小说改编的、融合中美文化元素的一部经典电影。文章将从电影中的饮食文化入手,联系文化对食物进行思考,通过饮食人类学的角度,解析食物意象及饮食习惯背后的文化含义,以期为谭恩美小说及影视作品的人类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喜福会》;饮食文化;饮食人类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5.174

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是一部集中反映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经典文学作品,后被改编为电影。在《喜福会》中谭恩美运用了许多中国元素,比如中国的饮食文化、五行、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特点。在众多的中国元素中,食物作为文化的载体,突出反映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也成为了影片中调解母女两代人、中美两种文化冲突的媒介。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克拉孔在其《什么是文化》一文中曾指出:“一个人的饮食当然要受到其获得食物种类的限制,但同时也要受到文化的制约。”饮食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话题,通过饮食的符号意义、饮食变迁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可以看到社会文化及历史的变迁,更重要的是通过人们对饮食的实践建立自身的族群意识、树立对外部世界的正确感知。饮食人类学是从人类学的文化视角去探讨研究饮食行为和饮食文化相关问题的人类学分支学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人类学支派,对世界各地民族的饮食风俗、食物禁忌、健康营养、现代生活的适应等方面做出不少贡献。

在电影《喜福会》中,食物意象一直贯穿其始终,并且每次出现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含义。该片主要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食物这一具有深刻文化含义的符号成为了她们身份的代表和关系的象征,从食物意象、饭桌礼仪等联系文化进行思考,可以分析出她们的身份、关系及归属。

1 食物是文化和身份的一种符号

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作为人类自然本能高度理性化演化的结果,饮食文化即食物、烹饪、饭桌礼仪及人们关于饮食的概念等所形成的这一系列经验和环境的产物,构成了民族文化传统最显著的象征符号。电影一开始,故事中的三对母女正在为即将要去中国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双胞胎姐姐的君举办晚餐宴会。君的母亲已经过世,所以没有出现在聚会上,但是母亲生前的三位好友莺莺、林多、安梅为聚会准备了丰盛的食物,为君饯行。这一丰盛的晚餐中有林多阿姨的拿手菜蒸鱼、安梅阿姨亲手做的花式蛋糕,以及其他中式烹饪。首先,从这些食物上可以看出这是一次重要的聚会,因为林多阿姨只有在重要的宴席才会做蒸鱼;其次,聚会的烹饪以中式为主。在这么重要的场合烹制中餐可以看出参加聚会的人们对中国菜的眷恋,也暗示着到场的人们在中国的菜肴里寻找着共同的身份归属,即对中国文化的共同认同。文化功能论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部分都以其独特的功能发生着作用。但文化的功能不是一开始就全部拥有的,而是逐步被文化活动者所赋予的。林多阿姨做的中式蒸鱼就是一种具有特别寓意和符号象征的食品,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或功能也是深刻的。它一方面代表了此次聚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暗含着在场母女两代人在中国的食物里找到共同的归属。虽然两代人生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文化不同,在习惯、语言甚至是思维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她们依然热爱着中国的食物,并在中国的食物里找到共同的语言,这种共同的文化符号化解了两代人的冲突,也让她们找到了共同的文化之根。所以,中国的食物成了她们身份的符号。

2 食物是地位、等级及权力的象征

中国的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和权力挂钩。自先秦时起,中国的饮食礼政已经相当完备。《礼记·礼运》中记载:“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是古代盛食的器具,也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天子、诸公、诸侯、上大夫及下大夫盛食的容器都是按照等级来划分的。《尚书·洪范》中又载:“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意为只有君主才能吃得上玉食。可见食物自古以来在中国就是地位、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影片中安美的女儿罗丝及其美国丈夫的婚姻关系和家庭地位在食物中也能找到答案。罗丝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理想甚至是全部感受,最终变得毫无价值。她放弃了进爱达荷大学深造的机会,全心在家照顾丈夫和女儿,罗丝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丈夫精心准备和烹饪他最爱的西餐。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血统的美籍华人,她甘愿放弃自己所钟爱的中国美食,全心研究和烹饪西式食物以迎合美国丈夫的口味,讨他的欢心,可见她在婚姻中的地位不仅处于弱势而且无足轻重。可是她的一味讨好和迎合却换来了美国丈夫的不以为然甚至是背叛,最终爆发了婚姻危机。

食物作为联系夫妻关系的媒介,也成为了双方家庭地位的象征。罗丝为了迎合丈夫,放弃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最终在婚姻中迷失了自我。中国食物是罗丝的代表,西方食物象征着她的美国丈夫。罗丝是食物的提供者,却成了“隐缺的展示(absent presence)”,隐藏在食物的背后,丈夫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却忽略了她这位食物真正操纵者的存在。所以,食物这一文化和身份的代表,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和家庭地位及权力。

3 食物是社会关系的象征

饮食人类学认为,饮食文化具有礼仪、社会交往和符号象征的意义,比如饮食常体现出社会结构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同时饮食还有精神活动的内容,比如禁忌、传说、艺术感等,所以说饮食在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的同时,又具备了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容。 在人类学看来,所有的食物都充满了意义,所有的饮食行为都有其研究价值。

在影片中,李娜和其丈夫的婚姻危机也是从食物开始的。在婚前李娜和丈夫约会的时候就提出实行AA制,饭局的所有花费都是平分,这一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婚后直到李娜的母亲莺莺发现了这一问题,李娜才意识到了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多么被动和可悲。李娜的母亲去到女儿的住所想看看女儿过得幸不幸福,却无意间在冰箱上看到了两人划分得一清二楚的账单。账单上记录着两个人各自需要埋单的项目,虽然丈夫要求各自消费的东西由各自支付,可是许多项目的费用明明由李娜支付可丈夫依旧在使用,他们常常为了这些灰色地带而争吵不停。食物的绝对平分引发了婚后的危机,而丈夫的无动于衷让他们的婚姻走向了终点。食物虽然是一种物质的存在,但也具备社会和精神意义。在一定的环境下,食物被赋予了社会含义,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象征。在李娜的婚姻里,食物代表了两人的关系,在折射出各自在婚姻中地位和处境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婚姻问题。除此之外,电影中的另一片断也很好的反映了食物是社会关系象征这一特点。薇弗莉把美国男友第一次带回家时在饭桌上发生的种种洋相也暗示着中美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冲突。由于不懂中国饭桌礼仪,薇弗莉的美国男友引起了长辈的反感甚至厌恶。他一开始自信过度的认为自己可以很快地学会使用中国的筷子,后来直言不讳的点评薇弗莉母亲的烹饪技能,最后甚至当着所有人的面在薇弗莉母亲的拿手菜蒸鱼上自作主张的使劲倒酱油等,这些行为都严重触犯了中国的饭桌礼仪甚至禁忌,被认为是对主人的大不敬。薇弗莉的美国男友由于对中国饮食文化和礼仪欠缺了解,造成了尴尬的局面无法收场,不仅让未来丈母娘大跌眼镜,也让薇弗莉和母亲的矛盾和误解越来越深。

饭桌礼仪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族群对人类关系的一种认知和建构,既是一种行为也是心理意识的体现。饭桌礼仪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在西方的饭桌上我们通常可以看到人们在就餐前进行简单祈祷的仪式,而中国的饭桌则讲究尊卑座次。《礼记·大传》中就有 “合族以食,序以昭穆”的记载。这种差异的存在正是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造成的。在中国的饭桌上,尊贵的客人通常坐在离主人最近的地方,而主人则面朝门而坐。主宾动筷后其他人才开始夹菜,然后大家共同食用桌上的美味佳肴,边聊边吃,常会出现互相夹菜、敬酒的场面。如果是去做客,主人还会想方设法让客人多吃,这是中国人的让食习惯。请客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说,其意义远超出“吃”本身的意义,因为它还具有联络感情、人际交往和处理事务的深层功能。[5]

4 食物是一种文化的自我阐释和族群认同的根源

食物是带有文化印记、沉淀于身体的文化感知,一个民族的饮食也是其族群和历史记忆。人类学研究强调文化的整体性,即文化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密切不可分的。饮食人类学也继承了这一观点,即认为饮食与宗教、文学、艺术、社会结构、经济政治等其他文化方面都相互关联。一个族群或是一个地域的饮食可能会受到宗教、政治、经济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的民族用不同的符号,赋予各自的食物和饮食行为以不同的文化意义和象征。

《喜福会》中安美对母亲的记忆就是源自食物。提到母亲,她就会联想到小时候母亲与外祖母争吵的场景。因为母亲被迫违背守寡的誓言,改嫁富人,外祖母和舅舅们从小就教她怨恨自己的母亲。在一次争吵的饭桌上,由于争执太激烈导致饭桌上的热汤被打翻,洒到了安美的脖子上落下了深刻的伤疤,从此,这个印记就成了她日后对母亲的所有也是唯一的记忆。对安美来说,食物是一种身体经验形成的记忆,承载了她对母亲所有的眷恋和思念。后来,在外祖母临终时,母亲不顾家人的咒骂回到了家中履行自己的孝道。依照旧俗,只有至亲的女儿才能剜肉煮汤救母命。虽然外祖母已经不承认安美母亲这个女儿,可是她依然顶着不孝的罪名回到家中,心甘情愿地割下自己臂腕的肉熬成了汤,让自己的母亲喝下以尽孝道。这碗肉汤是中华文化“孝”及家庭责任的象征,也是对中国“孝”文化的最好诠释。“孝”作为中国的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而这种根深蒂固的“孝”在食物中也能找到其根源,所以说食物是对一种文化的诠释,也是界定族群的主要因素。

《喜福会》是一部集中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经典电影,用饮食人类学的观点来挖掘其食物内涵可以带给人们许多文化启示,同时也将加深食物对族群界定的人类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燕和.港式茶餐厅——从全球化的香港饮食文化谈起[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5.

[2]申宪.食与礼——浅谈商周礼制中心饮食因素[J].华夏考古,2001(1):80.

[3]D.E.Sutton.Remembrance of Repasts:An Anthropology of Food and Memory[M].Oxford and New York:Berg,2001:47.

[4]陈运飘,孙箫韵.中国饮食人类学初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5(3):52.

[5]马晓芳.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金田,2013(1):256.

猜你喜欢

喜福会饮食文化
习语中的中英两国饮食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