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内部控制质量评价

2015-05-30杜宏巍雷琳洁

中国市场 2015年45期

杜宏巍 雷琳洁

[摘 要]内部控制质量是经营效率、全球经济一体化、有效执行企业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本要求,但是如何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通过对内部控制质量评价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方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5.136

1 引 言

随着理论界及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深入研究及实践,内部控制不再局限于对其概念、理论方面的研究,关注的焦点逐渐转向如何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评价。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发展历程、评价方法进行剖析,指出每一种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

2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内部牵制”阶段,1905年由L.R.Dick see提出了完整定义,主要的目的在于查错防弊;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70年代,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强化公司内部管理的需求日益强烈,典型代表事件是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委员会对其重新定义;第三阶段是“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对内部控制进行具体内容研究,典型代表事件是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框架;第四阶段是内部控制进入实践研究,并将其纳入整体框架,典型代表事件是1995年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第五阶段是“控制整合阶段”,典型代表事件是2004年年底COSO委员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3 内部控制质量评价

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方法可分为缺陷观、要素观、目标观三种。

3.1 缺陷观

“缺陷观”最早的实证研究是在外国,SOX法案实施后,Chow和Boren(1987)通过构建自愿披露财务信息指数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墨西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1]Krishnan(2005)、Goh and Li(2011)和Ashbaugh-Skaife et al(2008)[2]以内部控制缺陷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虚拟变量,分别研究了内部控制与审计委员会、财务稳健性以及应计质量的关系。我国与“缺陷观”有关的研究者主要有单华军(2010)等以是否披露缺陷以及其个数度量内部控制质量;李万福、林斌等(2011)对投资效率和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实证研究;方红星、金玉娜(2013)提出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肖华、张国清(2013)研究内部控制质量、盈余持续、公司价值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杭建民、赵润祥(2014)对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业绩进行相关性分析。

3.2 要素观

COSO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框架,其包括“三目标、五要素”。EI Paso(2002)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详细的指标体系来度量内部控制质量;Sung-Sik Hwang et al.(2004)也以COSO为基础,提出了在EPP环境下28个评价指标构成的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以及进行评价;朱卫东(2005)在“五要素”的基础上并结合BP神经网络法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量化研究;林钟高等(2007)以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为基础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数;骆良彬、王河流(2008)以“五要素”为基础建立了详细的指标体系;韩传模、汪士果(2009)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三维结构解析;杨群辉、王玉蓉(2011)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3.3 目标观

目标观是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来进行分析。Chih-Yang Tseng(2007)从目标出发构建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张颖等(2010)从四个目标出发建立指标体系;李育红(2011)认为内部控制指数是由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构成;张萍、张涛涛(2014)对内部控制质量从目标的角度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度量;徐菁忆(2014)研究了公司目标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陈婷、赵良庆(2014)在此基础上研究目标对代理成本的系列影响。

4 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相关评述与建议

4.1 相关评述

相对国外内部控制而言,我国的内部控制起步较晚,但就国内外对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方法而言,“缺陷观”的评价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是它对于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不够全面,并且财务报表中对于缺陷的程度大小不能够反映出来,这就导致评价的内部控制质量缺乏说服力、准确性;“要素观”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其也存在缺点,即从内部控制评价的五大要素建立指标评价,这些详细指标中会涉及例如企业文化之类的定性指标,需要结合专家打分法,而且多数数据需要从企业内部获得,数据的获得性较难,这样就会导致所获得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偏差性,可靠性也较弱,因而最终影响了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及相关研究;“目标观”是从内部控制的实现目标进行评价,这些数据基本上都能通过公司的财务报告获得,客观性较强,而且准确,获得的结果比较可靠,能够提高评价的效率,但是在研究相关性时,会存在相关性弱的问题。

4.2 改进建议

内部控制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反映公司的治理状况,而且影响着企业是否能够良好运行、不断发展壮大,因而应重视对内部控制的建设。我国的内部控制虽起步较晚,但也有了长足发展,就如何有效的度量内部控制质量,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完善立法,增强法律的约束,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约束和监督;二是公司内部可以建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小组,加强内部审计、独立实行审计职能,来确保内部控制的实施和良好运行,并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三是建立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体系应是全面、可操作的体系,目前市场上有迪博内部控制指数,但是研究者和投资者却要付出大量的成本才能得到相关信息,因而在借鉴国外研究者的成果基础上,未来应建立一个全面、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要在格式和内容做详细的规定和统一要求,还应该具有创新性,根据我国的发展、市场环境等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体系,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进行实证研究,丰富研究成果,投资者能够根据评价体系甄别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运行优劣,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我国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荷英,鲍树琛.内部控制评价研究综述[J].企业经济,2014(11):29-32.

[2]Hollis Asbbaugh-Skaife,Daniel W.Collins,William R.Kinney Jr,Ryan LaFood.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Accounting Review,2008,83(1):21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