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2015-05-30李洪飞

关键词:本专题管仲司马迁

李洪飞

本专题包括《孔子世家》《管仲列传》《屈原列传》三篇传记作品,皆是节选。编者之所以把这三篇传记作品放到一个专题,重要原因就是三篇传记的传主都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以及优秀的品质和高尚人格,他们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在传记中,司马迁对三位传主高尚人格的赞叹、仰慕和崇敬之情,体现了司马迁评价人物的人本主义精神以及其本人的理想人格,正如“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本专题以“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为名,正是为了引导我们读《史记》其书,想史迁其人,明史迁理想人格。

对于这三篇传记,我们需要学习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在了解传主平生事迹的基础上。理解在传主漫长的一生当中。司马迁为什么要选取传主的这些人生片段。作者想借传主的这些人生轨迹表现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进而思考本板块的这些传主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影响。

(一)《孔子世家》: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提倡的伦理和道德很多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行为。孔子被我们后人尊为“圣人”,他的一生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我们或许都知道一些关于孔圣人的一些典故,为这样的人做传,应该是很困难的。孔子一生的成就有很多,故而,突出孔子的博学多才,致力于教育,整理古代文献,并授徒讲学,撰写《春秋》,这也就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了。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就要看司马迁作《孔子世家》突出写了哪些内容,这些突出写的,应该就是司马迁通过他的文字想要告诉我们的。

(二)《管仲列传》: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主张“顺民心”、发展经济,改革图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天下诸侯;伐楚责茅,维护周朝尊严;北征山戎,平定北方边患。《管仲列传》传递出的是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一个世纪后,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反映出管仲相齐的功绩在华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三)《屈原列传》: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但性格耿直,遭谗去职。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他的《离骚》《九章》等诗篇,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虑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读《屈原列传》,我们会被屈原那种为了国家而置个人利害荣辱于度外、存君爱国之情生死以之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动,也会被他出淤泥而不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深深折服。汉代以后,屈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日渐崇高,影响愈加深远。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二、了解作者对传主事迹选择的过程中领会作者在传记写作中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增强文化意识,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将人的活动作为史书撰述的中心内容,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通篇都体现了一种“重人事”的人本主义思想。他在着力突显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的同时,亦在彰显自己的理想人格。

孔子伟大的人格道德,使司马迁有“高山仰止”之赞叹。《管仲列传》中,赞赏其能“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使上下相亲”的为政品德及“幽囚受辱,未显名于天下而选择生”。屈原的遭遇,与作者身世最为相近,才高被妒,忠贞被贬,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旷世孤独,正是高尚的人格方能如此。这一专题,体现了司马迁不以人物地位而以道德善恶评论人物的标准,在孔子、管仲、屈原三位传主身上,可以明显看出司马迁“垂空文以自见”的价值观;“隐忍以践志”的进取观;“泰山与鸿毛”的生死观。

三、从提升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上来说。要注意文言字、词、旬的积累及司马迁借助典型材料的选取来表达自己对人物评价的写法。

(一)本专题我们在继续积累文言词汇的同时需学习了解掌握被动句这一文言特殊句式。在专题后的“积累与运用”中,编者对被动句的梳理十分清晰,大家可参照学习。

(二)《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名著,运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系列丰富饱满、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文学的诗意。本专题比较突出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选取典型材料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如《管仲列传》篇幅不长,但既勾勒了管仲的生平,也使管仲的为人、从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抓住了管仲的思想行为特点,用管仲任政相齐前后的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屈原列传》选取人物的纵剖面,粗线条地勾勒了人物一生。在写法上,则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细致的人物刻画之笔,文章着重通过叙述屈原遭谗被疏之后“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原因、心理状况这一典型材料,评述了《离骚》的思想内容和写法,对屈原的伟大人格作了高度评价。

第二,直接对人物作出评价的写法。司马迁在客观记述历史人物的同时,饱含爱憎褒贬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这首先体现在司马迁创立的“太史公日”的形式上,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看法不加掩饰地表露出来。其次体现在夹叙夹议的写法上。以《屈原列传》为例。文本中司马迁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写屈原,议论的成分约占全文的一半。比如“屈原创作《离骚》这段文字,从人格上看,司马迁认为屈原志洁行廉,可以与日月争辉;从著作上看,他认为《离骚》可兼风雅。司马迁把人品和作品结合起来评论,不仅有助于塑造屈原形象,也展示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文言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和历史文化素养,而《(史记)选读》内容较多,像本专题除《管仲列传》篇幅短小外,《孔子世家》和《屈原列传》都较长,这就注定了老师在课堂上会有所偏重,那我们就要加强自主学习。总的来说,学习本板块,大家可以从下面两方面着手:

一、自主解读文本

《(史记)选读》非常注重对同学们语文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让同学们在必修教材学习之后继续积累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更加全面地把握文言现象,进一步巩固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提升研读文化论著的能力,力图使同学们体验经典阅读过程。因此,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重视对文本的自主研习。

第一,要求同学们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会对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整合。比如可以结合专题后的被动句几种类型,从三篇传记中找出所有的被动句进行归类整理,以加深对几种被动句类型的理解。

第二,要加强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专题三篇作品都是人物传记,以记人物生平事迹为主,大家理解文意并不难,加上文学性较强,反复诵读便可感受到“无韵之离骚”的浓浓文学味,从而提高文学品位、文学修养。同时,我们在一唱三叹中能够深深体悟到三位传主的高尚人格,便可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比如《管仲列传》“管鲍之交”一段,排比叙事,抒情意味浓厚。当我们读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时,可以感受到鲍子牙对管仲的知遇之恩,管仲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本的感激深情以及作者司马迁无人知己的寂寞与怀才不遇的感喟。在《孔子世家》中,对话较多,更适宜诵读品味。如孔子及弟子被困于陈蔡时,孔子回答子路的怨语时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语气中暗含对子路毫不客气的批评及孔子那种“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君子坚守品质。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背诵内容倾向于司马迁对传主的直接评价,同学们在背诵中可加深对传主的理想人格及司马迁的价值取向的理解。

第三,重视研习“旁注”。与必修教材不同的是,《(史记)选读》中的篇目在正文之外还有译文,还有各种旁注,包括古人今人和编写者自己的评注,评注涉及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取材广泛。如果能利用好旁注,这将有助于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促进我们的自主探究欲,从而促使我们对文本展开较为深入地学习。概括来说,笔者认为本专题的旁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式旁注,一类是问题式旁注。本专题共涉及旁注28处,其中涉及写法的只有两处,其余皆是有关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的评述,从旁注中可以看出这一专题的学习重点。

第一类:直接式旁注。这类旁注更多的是对思想内容精炼的概括与提示,具有直接性,给我们自主学习、理解文本提供直接帮助。如《孔子世家》中“孔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一段和“孔子学琴师襄子”一段,旁注内容就直接点出了孔子“乐学好学、善学会学”的鲜明形象,这让同学们深切感受伟大人物的学习精神及其成为伟人的原因的同时,也由此引导了培养自己勤学善学的品质。

第二类:点而不破式旁注。这类旁注具有一定深度,对我们的理解要求相对较高,但便于我们打开思路,提升思维品质。比如《管仲列传》选文最后一段右边的旁注:孔子多次论及管仲,褒多于贬,所不满者,气量小、不节俭、不知礼。此处“不勉之至王”云者,以“岂以为……哉”的揣摩之语道出,实为太史公借孔子而言己意也。旁注解释了文段中“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的真实原因。但我们会产生疑问,司马迁为什么推测孔子“小之”的原因是“不勉之至王”,而不是管仲的器量小、不节俭等原因呢?太史公借孔子究竟要言何意呢?产生疑问正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时只要能再往前走一步,便可明白“岂以为”的揣测之语,正是司马迁巧借“孔子小之”的评论表达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以及对管仲未能“平天下”的遗憾。至此我们对文本,对作者的情感态度就有了初步了解。

二、深入探讨文本

对同学们而言,始终坚持以研究和探讨的态度来学习文本,就是要逐渐地学会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谈出自己的思考,这对我们全面理解把握司马迁和本专题内容,最大限度地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接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将会大有裨益。

总的来说,可以作为探究抓手的问题主要有两种:一是初步解读文本过程中自主生成而未能解决的问题,二是教材后“阅读与探讨”中编者精心编写的问题。比如“公子纠败,召忽自杀殉主,吾幽囚受辱,经鲍叔推荐任政于齐”。古人信奉“忠臣不事二主”,而管仲先事公子纠,纠死又事桓公,似乎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产生疑问后,大家还是要回到文本上来做深入思考,文中有关键句:“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仲的“苟活”,是为了名声能显扬于天下。表面看违背了忠义,实际上他是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放在拯救国家、匡扶社稷上。管仲择生是为民(使齐国富卿),为君(助桓公成就霸业),为孝(赡养母亲),为己(施展抱负)。与肤浅的“死节”相比,“苟活”更能彰显其独立人格和人生价值。司马迁早就在《报任安书》中对“死”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弃小辱成大志,管仲的这种品质也正是司马迁所追求的。《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也处处渗透了司马迁内心的痛苦挣扎和毅然选择。可见,如果我们能结合司马迁的其他文章,结合司马迁的生死观进行探究,深刻理解管仲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写作反思、探究、总结性的小论文对本专题文本内涵作进一步的拓展。关于选题我们可以从第八专题“研究《史记》”提供的“参考选题”中选择。如与本专题相关的选题“谈谈《史记》不以人物地位而以道德善恶评论人物的标准”“探讨《史记》人物的生死价值观”。如果有时间,我们也可以去看一看电影《孔子》,观影后与《孔子世家》进行对照,写一写观后感。

猜你喜欢

本专题管仲司马迁
管仲买鹿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瓯江,千帆过尽繁华处
恒河静默尘世喧嚣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佛罗里达,花和阳光的国度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我们的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