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5-05-30李建林周杏会陈伍香

中国市场 2015年46期
关键词:低碳发展相关研究体系构建

李建林 周杏会 陈伍香

[摘 要]低碳发展是促进桂林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以低碳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低碳发展评价体系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经济发展、低碳社会、基础设施、环境资源、低碳旅游五方面深入分析,探索建立了一套桂林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低碳发展;相关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6.138

1 引 言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究其本质则是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为了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倡导低碳发展。桂林市成为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应义不容辞推行低碳发展;而如何确保朝着低碳发展的方向前行,前提条件是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判断。

2 低碳发展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2.1 低碳发展的内涵

从内涵来看,低碳发展就是以减少碳源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控制温室气体低排放、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并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1]。

2.2 相关理论研究

在低碳发展理论研究方面,刘助仁认为低碳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新趋势,中国需要将低碳列入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法律、加强低碳制度建设等方面主动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2]。刘宇赤,等从辩证法的视角对低碳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研究,认为应该科学论证发展与低碳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才能实现低碳发展。同时,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低碳问题,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减排模式,在发展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解决高碳排放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3]。

综上所述,低碳发展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观念、价值理念等的综合体系,是一场推动依赖高碳源产业转变为低碳能耗的绿色产业的全球性革命。为了实现低碳发展,既要有低碳法律的保障,又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环境中的碳源,提升碳汇技术,树立低碳理念等。

3 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评价指标体系,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因子构成,并共同影响同一整体部分,这些因子说明被研究的整体对象各方面为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反映研究对象的整体情况[4]。

目前,在低碳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纷纷致力于研究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低碳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与低碳发展相关的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3.1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马军等人以东部沿海六个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构建了以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科技发展、社会支撑和环境支撑5个因子为主要指标,以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员等3项具体指标作为因子层的评价指标体系[5]。李友华构建了一个由三次产业结构指标、能源消耗结构指标、CO2排放指标、单位能源消耗量、森林指标等7项因子层指标及其下设的21项具体指标组成的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6]。刘嵘等人则以河北省某县为个案,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7]。肖文等人指出了当前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的缺陷,对指标进行了归纳和评述,主要包括碳排放量与人均碳排放量等碳源、碳汇方面的指标[8]。

3.2 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王玉芳认为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由经济发展、低碳发展和社会发展3个系统组成,在这3个系统中又包含了14项具体指标[9]。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从碳生产率、低碳能源结构、低碳生活消费、低碳政策四个维度提出了低碳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庄贵阳从人均GDP、碳生产力、单位GDP能耗、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5个方面的指标出发将我国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10]。

3.3 低碳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任福兵等人提出了一个由能源利用结构、产业社会、农业发展、科学技术、建筑、交通、消费方式和政策法规八个方面组成的低碳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并且在其下面设置了 52个具体指标[11]。赵静等人从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标和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标两个方面来构建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2]。

3.4 低碳发展评价指标

欧万彬提出区域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一、二、三级指标构成,共计包含4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34项三级指标[1]。朱守先等人认为城市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转型指标、社会转型指标、设施低碳指标、 资源低碳指标、环境低碳指标5个一级指标构成,每个一级指标由两个二级指标组成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并对全国220个低碳城市进行实证验证[13]。

纵观文献,大致可以将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多指标型和少指标型。多指标型的特点为:一个指标体系除了宏观方面的指标外,则还要考虑其下微观层面的指标层,指标体系涉及面较广。少指标型的特点为:一个指标体系包括少量典型具体的微观指标层,指标体系简单具有代表性。显然,马军、李友华、刘嵘、王玉芳、任福兵、欧万彬、朱守先等人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属于前者的。而相比之下,肖文、潘家华、庄贵阳和赵静等人的观点则是属于后者。可见,关于低碳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大部分学者构建的评价体系都属于多指标型[1]。

4 桂林低碳发展现状

4.1 拥有丰富的自然碳汇体

碳汇,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而森林、湿地等这些都是可以清除二氧化碳的自然碳汇。桂林拥有121.56万公顷的森林面积、3774.42万立方米的森林储蓄量、高达70%的森林覆盖率、有“桂林之肾”之称的会仙湿地、桂林生命线——漓江等,这些丰富而多样化的自然碳汇体,不仅是桂林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更为桂林发展低碳旅游提供良好的碳汇环境支持[14]。

4.2 具备低碳旅游所需的条件

碳排放主要是源自工业,而桂林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相对而言,碳源较少。例如,桂林拥有着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其辖区内岭体山脉巨大,主要以海洋山、越城岭、紫金山、猫儿山、驾桥岭为著名;河流以漓江为最,同时,湘江、资江、五排河、灌江、洛清江、相思江等也以其秀丽的风光而闻名;在峰林丽水间也不乏有着湖泊的点缀,著名的有西塘、宝鼎湖、五里峡水库等。这些山水资源不仅是桂林旅游的重点和亮点,更是发展低碳旅游的一张王牌[14]。

4.3 桂林旅游业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

桂林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如表1所示,由2000年0.1271 Mt 上升到2012 年的0.359 9Mt,增加了0.232 8 Mt,年均增长率为9.06%。2000—2003年年均增长率为0.5%,2004—2007年年均增长率为9.4%,2008—2012年年均增长率为10%,可见自2004 年以后桂林旅游业碳排放增速明显加快[15]。

总之,桂林虽有丰富多样的自然碳汇,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带来的碳排放量日益增多,情况不容乐观,亟须对桂林市低碳发展进行评价,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5 桂林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指标体系构建特征

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备以下九个特征:一是简明易懂;二是具有代表性;三是具有科学性;四是可测量性;五是对比性;六是前瞻性;七是合法性;八是指导性;九是协调性。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桂林低碳发展评价体系个性要求

重点考虑低碳旅游问题。桂林作为国家级旅游改革综合试验区,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城市。而桂林旅游业产生的碳排放从2000年开始呈逐渐上升趋势[15]。由此可见,桂林为了推动低碳发展必须从低碳旅游入手。

5.2.2 指标体系的选定

本文所采用的旅游城市低碳发展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包含五个一级指标: 一是经济发展指标;二是低碳社会指标;三是设施低碳指标;四是环境资源低碳指标;五是低碳旅游指标。其中,经济发展指标表征低碳技术水平和低碳发展现状;低碳社会指标表征低碳消费结构模式和低碳社会分布情况;设施低碳指标表征低碳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情况;环境资源低碳指标表征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低碳旅游指标表征旅游城市旅游业的碳排放情况。在一级指标层面之下,各遴选两个成分指标并赋予相应的权值[1][13](详见表2)。

5.3 桂林综合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3.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本研究指标权重确定主要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 法)与层次分析法(AHP 法)相结合的方法。

5.3.2 一级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低碳发展指标体系既要体现低碳的核心特征,又要反映城市各方面低碳发展进程与表征,同时应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在操作上采用分层控制的方法确定5个一级指标,随后通过专家咨询法来确定这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

5.3.3 二级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第一,碳经济强度指标。单位GDP 碳排放强度,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这一指标将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与GDP 产出直接联系在一起,能够直观地反映城市社会经济整体碳资源利用效率的情况,同时也能够衡量城市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低碳技术的综合水平[1]。所以,该指标在10 个二级指标中所占的权重最大,为40%。

第二,人均碳排放指标。是反映碳排放总量和人口总量的指标,也是国际进行低碳发展水平比较的核心指标之一。它所表征的含义: 第一,内含碳排放总量指标;第二,将人口放到了指标之中,体现了人类生存权对碳空间的公平分配要求,反映了不同地区人口的碳足迹差异;第三,这是一个国际通用指标,可以用于国际对比。所以,这个指标的重要性仅次于碳强度指标,给予10%的权值。

第三,消费结构指标。指城市居民低碳消费支出比重。目前国内居民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格局,但是消费结构不合理会影响整体消费的扩大。近年由于国内体制和人民需求等原因,其中教育、医疗支出等过快增长,占据消费支出大量比重,因此把教育和医疗支出作为低碳消费支出的核心内容,可以体现城市居民低碳消费支出结构与偏好的变化,同时,对城市低碳发展方向具有引导与指示作用。该指标权值为5%。

第四,就业贡献指标。单位碳排放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即单位碳排放获得的岗位产出,是对城市社会低碳发展质量的综合考核。提高岗位数,也就是增加碳排放的高效产出,有利于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增强社会稳定性。所以,该指标确定为5% 的权重。

第五,低碳建筑指标。指单位建筑面积的使用能耗。建筑能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从材料制造、施工,到运行的全过程能耗。狭义的建筑能耗,即建筑的成形后使用能耗,是建筑能耗中的主导部分[1]。桂林市房地产业相对而言也是主导产业之一,低碳节能空间巨大。同时也是一个考核地方城市低碳发展业绩的好指标,权重为8%。

第六,低碳社区指标。低碳社区可以从节能灯使用率、太阳能集热器面积、公众参与行动度等指标来考核。和低碳建筑指标一样,太阳能集热面积的多少是一个考核地方城市低碳发展业绩的好指标,权重为7%。

第七,环境碳源指标。就目前社会发展来看,低碳发展从概念上与环境污染没有必然联系,但考虑到即使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很低,但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就不能称之为科学的低碳发展[13]。因此引入水体环境和大气环境两个指标。水体污染度用COD(化学需氧量)描述,大气环境主要用SO2来表达,两者加权重为9%。

第八,森林碳汇指标。森林碳汇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使空气中CO2的浓度降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13]。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是最直接、最经济的重要减缓措施。其权重为6%。

第九,旅游资源碳汇指标。旅游资源碳汇,指旅游资源中哪些是自然资源,是天然的碳汇,保护自然景观则是保持稳定的碳汇。该指标确定权重为5%。

第十,旅游业碳排放指标。旅游业是桂林市的支柱产业,而旅游业带来的碳排放量也逐渐增加,所以桂林市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是考核桂林旅游业低碳发展的重要指标,权重为5%。

6 结 论

当前,“低碳革命”正在进行,低碳发展势在必行。桂林市作为旅游城市代表,毫无疑问需跟着低碳步伐前行。在这过程中,针对桂林市的低碳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桂林国际旅游城市的特点,结合低碳发展的内涵,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一个多指标型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桂林市的低碳发展提供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欧万彬.区域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2]刘助仁.低碳发展是全球一种新趋势[J].科学发展,2010(1): 20-28

[3]刘宇赤,杜艳艳.低碳发展的辩证法[J].湖南社院学报,2010(5):18-22.

[4]宋永昌,戚仁海,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5):16-19.

[5]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165-167.

[6]李友华,吕晶,续珊珊.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8-13.

[7]刘嵘,徐征,李悦.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某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0(5): 37-41.

[8]肖文.低碳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兼谈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J].工业技术经济,2011(1):27-33.

[9]王玉芳.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10]庄贵阳.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发展指标比较[J].中国建设信息,2010(21).

[11]任福兵,吴青芳,郭强.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与经济,2010(4): 68-72.

[12]赵静,曹伊清,徐挺,等.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相关性及指标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6):163-169.

[13]朱守先,梁本凡.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评价综合指标构建与应用[J].低碳生态城市,2012,19(9):93-98.

[14]丁红玲,武媚.基于低碳理念的桂林旅游发展初探[J].市场论坛,2010(9):80-82.

[15]杨莎莎,邱雪晨,等.桂林旅游业碳排放的初步估算及脱钩关系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4,34(4):797-803.

猜你喜欢

低碳发展相关研究体系构建
浅议城乡布局对改善人居环境的影响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舒适护理用于肺癌患者护理的观察效果
营运船舶节能减排现状及其低碳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