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递式教学模式在农业院校专业课堂中的适用性研究

2015-05-30陈日曌徐玲马洪霞

大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陈日曌 徐玲 马洪霞

[摘 要]传递式是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课堂中的主要教学模式。结合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传递式教学模型在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课讲授中的适用性,可以提出传递式教学模式的改进方向,提出使用该模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162-02

当前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 [2] [3]这一方针下,多数高等院校在兼顾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同时,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技术人员为主。高等农业院校要重视专业教育,重视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地位[4] [5],选择与人才培养任务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6] [7] [8]而农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在授课内容和知识内化过程方面有着独特之处。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以这些特点为依据。

一、专业教育需求下的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课

专业教育是培养一个在专门领域从事专门职业或专门岗位的专门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是与社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是与社会生产分工和行业专门化程度相适应的。[3]专业教育的目标是技能培养,培养专门人才,解决技术问题。专业教育的依据在于知识分类[5],因此专业课程传授是专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专业课讲授时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知识消化(知识内化)过程等构成了专业课程讲授体系。

(一)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当代教学理论一般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分为保持和迁移两个阶段。记忆是基础阶段,主要目标在于保持并再现教学中传授的基本知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则体现为迁,即常说的知识迁移。这一过程按难易程度可以划分为“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等环节。农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一般情况下,定位于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具有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一般问题的能力。与专业要求相适应,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服从专业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对课程传授知识进行有效记忆,并且能够准确的理解和应用,往往避开了创新性人才培养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分析、评价和创造等要求。这种专业和专业课程要求符合国家要求高等院校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实际情况。

(二)农业院校专业课教学内容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教育学),专业课指高等院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出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掌握并能对专业知识有确定理解和应用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农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偏向生物性、综合性。[9]实际上,农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内容很少涉及逻辑性强的抽象性知识,也很少涉及专门技能方面的内容,主要以概念性知识,描述性的知识为主,如定义、结构、功能、分类、影响因素、原理方法等,此类知识的应用结果是可预期,非开放式的。[10] [11] [12]

(三)农业院校专业课知识的内化途径

知识的内化主要有三种情况,记忆、理解、实践为基本过程并反复循环,实现知识的内化。但是在不同的内化过程中,记忆、理解和实践所占的比重具有很大的差异。基于此,知识的内化过程主要有3条基本途径。[4] [5]①基本依靠实践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例如“庖丁解牛”和“卖油翁”的例证。庖丁解剖牛和卖油翁往容器中注油时所展现出来的高超能力主要来源于练习和实践,“无它,手熟耳”;②实践与学习思考(记忆理解)并重,譬如培养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机械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深入而准确的学习、理解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理念,再经过大量的实践设计活动,最后形成设计能力;③基本依靠记忆理解来实现,实践环节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验课的验证观察完成。

农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内容主要以易于理解但是难以记忆的描述性知识为主,鲜有专门技术方面的内容。因此,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挂图或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消除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也不需要大量的实际动手操作为特征的实践过程。所以,农业院校专业课程知识内化过程更多是以记忆和理解为主,必要时可以辅助以课堂或课下的验证观察。

二、传递式教学模式对农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作用

乔伊斯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

(一)传递式教学模式概念

传递式模式是以传授系统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通过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

(二)传递式教学模式适合农业院校专业课程内容

当前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传递式教学模式注重理解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记忆属性强的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与当前农业院校专业课程内容以描述性知识为主相吻合。

(三)传递式教学模式符合人才培养的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普遍受到“为学莫重于尊师”和“慎言、稳重、谦恭、谦虚、克己”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尊师及内敛意识突出,在课堂教学中认同并习惯于教师的课堂主导角色;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善于通过倾听来快速理解和吸收课堂知识。完成传递式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授课设施条件包括:课本、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多媒体等,符合当前农业院校教学设施基础。

(四)传递式教学模式知识传授效果符合当前课程改革趋势

当前的课程改革趋势是大力压缩专业课程的学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任课教师需要在更少的课时内完成更多的知识传递任务。传递式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应用-检查评价”这一授课程序,简约教学和学生认识过程,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科学工作者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应用传递式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有意识地利用演绎型教学模式

传递式教学模式适于传授描述性知识,对于其他较抽象的内容,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的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力求使得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作为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结合,授课观点不要太鲜明,让学生有自己揣摩的空间。

(二)注重引导-发现式模式的运用

引导-发现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传授定理及法则等抽象知识的内容时,要以培养学生探新求知、概括归纳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情景设计和提问等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分组思考,对所思考问题进行结果开放式讨论,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

(三)教学过程中,反对注入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处于接受教师所提供信息的地位,就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如果只是机械地套用该模式,易形成注入式、满堂灌教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用启发式的语言,多鼓励学生思考,避免形成注入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 注 释 ]

[1] 周远清.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0(7):1-2.

[2] 王大中.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2(7):3-4.

[3] 祝家麟,陈德敏,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6):17-19,37.

[4] 杨叔子,王筠.要真抓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7(4):1-3.

[5] 杨叔子,吴昌林,吴波.再论要真抓课堂教学质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5-8.

[6] 于成永.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选择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6(6):79-80.

[7] 徐文彬,王利民.试论教学模式选择的基本策略与原则[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7-58.

[8] 黄凤英.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探讨[J].大学教育,2012(9):120-121.

[9] 周建忠,赵明宪,于彦华,刘占柱,汤永杰.大众化阶段高等农业院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2):43-45.

[10] 陈日曌,张友民,王成章,高宇,史树森.借鉴儒家“知、仁、勇”思想,推动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3):55-58.

[11] 陈日曌,邵玺文,张大瑜,徐玲.儒家教育思想视阈下的“园艺植物昆虫学”课程内涵建设[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2):81-83.

[12] 高宇,史树森,陈日曌.试析《诗经》中的昆虫[J].农业考古,2014(4):284-2914.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培养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美术教育创新及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网络教学整合中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