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投资理论研究

2015-05-30李露

2015年49期
关键词:内部化波特全球化

李露

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完善、东西文化的融合,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一体化”。在距离上,“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流行,在经济上,企业经营目光越来越全球化。企业之间,国家之间互相竞争,同时互相依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关起门来搞发展。一国的经济活动将通过各种传带效应影响他国的经济发展。例如,中国钢铁产量下降将导致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石出口量急剧下降,美国原油期货指数下跌,导致俄罗斯卢比贬值、经济衰退,美俄双边贸易也会萎缩。世界的经济越来越联动,相互之间影响越来越大。资本作为流动性超强的资源,自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系统越来越复杂,国际投资理论也由原来的国际直接和间接投资理论不断的演化出新的理论。在全球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国际投资理论在不断的与时俱进,自我创新。

研究背景

自从莱维于1985年提出“经济全球化”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着眼于通过“经济全球化”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其本质就是全球资源的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资源的全球化特征的不断凸显,市场、技术、通讯形式的民族性、地方性边界逐渐消失,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也愈发频繁,反过来,以资本对外流出为纽带实现的一体化生产,也成为了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国际直接投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实现总量的迅速增长,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重组,以此为契机,众多跨国公司也迅速发展起来。所以,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直接投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因果、是相辅相成的,在此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同在。

虽然在之前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各个理论学派通常只能够对某一段时间内某些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解释,而不能把这些理论广泛地运动到所有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中。所以我们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还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新的时期,学术界结合当下经济环境中所呈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呈现出的特征进行着解释剖析,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以下我们将研究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三种国际投资理论,对比每一种理论的主要主张,优点以及局限性,我们分析对比国际投资理论的新变化,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The Theory of Motivation Factors Combination)是以中国原对外经济贸易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何其三教授为代表所提出的基于外部因素分析投资现象的投资理论。之前学者对国际投资的研究,不论是从宏观的国家角度还是微观的厂商角度,都是从其内部角度进行分析,但是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颠覆性的提出了任何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启示都离不开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共同作用,该理论对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拓展与补

充,弥补了单一分析内部因素的片面与局限性。

具体地说,投资诱发要素分为直接要素与间接要素,所谓直接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有形与无形资产等。这些直接诱发要素可以存在于投资国,也可以存在于东道国。如果投资国拥有技术上的相对优势,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企业会把该要素转移出去用以实现对外投资。反之,东道国的直接诱发要素同样也能诱发和刺激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间接诱发要素是指除直接诱发要素以外的其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政府與东道国之间所签订的双赢协议、鼓励性投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相关投资法规等

二、东道国相对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等。

三、全球性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例如科技革命、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利率波动等。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主要的贡献是从全新的角度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不仅仅涵盖了以往投资理论对直接诱发要素作用的分析,更强调了间接诱发要素例如政策、法规、环境、技术革新、利率汇率变动等对国际直接投资所起的重要作用。克服了之前理论中对投资目的与自身比较优势过分重视的局限性。于此同时,该理论能够很好的同当下各国政府大力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出台优惠政策等行为相契合,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然而,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仍然未能从动态的角度对对外直接投资决定要素进行分析,没有考虑时间因素,缺乏企业动态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规划分析,因此对投资活动实践解释力略显不足。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Michael E.Porter)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中提出的著名理论,对企业如何形成并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该理论又被称为“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钻石理论”。

波特认为,对一国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六种:

(1)生产要素

(2)国内需求

(3)政府

(4)相关支持产业

(5)企业战略与组织形态

(6)机遇

其中,生产要素可以具体划分为高级要素(Advanced production elements)与低级要素(Elementary production elements)两大类,高级要素主要是指通过社会培育与个人修养所创造出的因素。低级要素则泛指一国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与地理位置。波特指出,决定一个国家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往往取决于其所掌控高级要素的数量与质量。

国内需求并不简单的指普通国内消费者需求,而是特指消费者对本国产品“挑剔的需求”波特指出:老练、挑剔的消费者会对本国公司产生一种逆向改革的动力,使厂商能够着力于改进产品质量、外观、性能与服务等。并以此为契机使本国厂商相应地走在了其他竞争对手的前面。

相关扶持产业,笼统的说是指与企业生产、销售相关联并对竞争企业起到支持作用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和下游销售企业等,这类扶持企业的支持,对一国参与国际竞争企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战略与组织形态,通常是指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的战略目的以及企业内部纵向与横向的沟通、协作关系,波特认为不同企业所拥有的“管理意识形态”各不相同,这些“管理意识形态”帮助或妨碍形成一国的竞争优势。

政府,与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不同,波特认为从事国际竞争的主体是各国企业,而非政府机构,国际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仍然要落实到企业上。政府要做的是为竞争企业提供便利,例如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

机遇,波特指出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例如新能源的开发使用,新技术的创新推广、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变化、战争等,这类机遇的出现与导致的结果通常是难以预料的。

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在全球化框架下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另一突破,该理论对一国竞争优势的产生与具体要素的作用给出了全新解释,开拓了以企业为核心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全新思维。并且,波特教授的理论已经指导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竞争力的重新评估,在葡萄牙、荷兰、印度、哥斯达黎加等国家,无数的产业集群战略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已经崭露头角,在激烈的全球竞争时代,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一国企业究竟应当如何获得的竞争优势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该理论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除理论的前提假设“完全信息”太过理想化之外,波特模型也陷入“形而上学”的陷阱——片面、孤立、静止地分析问题,在竞争高度动态的市场环境条件下,这种理论的适应性难免大打折扣。

三、市场内部化理论

市场内部化理论,也称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该理论主要是用以对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的进一步拓展,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 J.Buckley)和卡森(Mark Casson)在其合著的《跨国公司的未来》、《国际经营论》中,以市场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将科斯经典的交易成本学与国际直接投资相结合,提出全新的内部化理论,详细论述了跨国公司内生产成本与企业收益问题,内部化条件与企业发展问题。详细解释说明了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多样化的特征与纵向一体化的行为。

内部化理论有三条基本假设:首先,不同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目标虽然各有不同,但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无疑是其最终目标;其次,生产要素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外部市场内部化的方式进而降低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来进行经营管理;最后,跨国公司正是在无国界的内部化的前提下成立的。基于以上三点假设,巴克利、卡森认为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企业在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出于理性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考虑,企业就会将中间产品的生产在企业内部进行,当这一行为跨越了国界之后就会形成所谓的“跨国公司”。

市场内部化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学者对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进入了一个

全新的领域,该理论不同于海默之前所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跨国投资的动机与决定等要素进行研究),而是把企业的发展作为研究重点,着重研究了跨国企业的發展问题,该理论从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出发,结合企业国际生产与国际分工来论述跨国企业的发展,对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以及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很好地解释,并且与其他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从属于“一般理论”,使得其能够合理地解释大多数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原因。

与之相比,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仅仅能够从生产要素、产品、企业无形资产、政府行为等某个或某几个侧面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进行分析,因此内部化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对其他理论进行了很好的涵盖,有助于对跨国公司的成因、发展及其对外投资行为的进一步深入了解。

但是,与垄断优势理论一样,内部化理论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首先,内部化理论虽然从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的角度为切入点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但对这一可能性的分析还是局限在一个比较狭隘的范围内,在现实生活中,决定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在通常情况下企业先产生了投资冲动与需求,之后才会具体考虑的投资机会和方案。

其次,内部化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企业垂直一体化,但在解释企业水平一体化上却乏善可陈。此外,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形成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内部交易成本,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对资源开发型与出口导向型投资的解释能力。

最后,内部化理论片面地认为企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间的竞争以及市场环境等重要因素。

四、结论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中,国际投资理论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我们知道,理论是对过去经济发展情况的一种高度概括,解决的是当时经济情况下发生的一些问题。但是世界在不停的运动着,经济发展从来也没有停歇过,国际投资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所以国际投资理论也要保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的态势。在新的趋势下,每一种国际投资理论都说明了当下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假设、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他们也都有解决不来的问题,伴随着理论一开始的提出,它们与生俱来也都具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在研究新理论新趋势时,我们必须保持思考。善于利用每种理论的长处解决我们实际经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克服理论自身的局限性,避免使我们研究的结论与实际经济情况偏离较大。(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猜你喜欢

内部化波特全球化
读《哈利•波特》有感
成为哈利·波特
勇敢的哈利·波特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新疆五彩湾露天煤炭开采环境成本内部化驱动因素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