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2015-05-30张海萍
张海萍
内容摘要:
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对话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运用对话这种教学方式时,要以师生的平等为对话的基础,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设计恰当的主题来指导学生完成小说阅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说 阅读 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平等对话强调的就是对话过程。平等的对话营造了轻松、愉悦、和谐的交往氛围,构筑起一座连接老师、学生、教学内容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特别是小说的阅读,由小说这种文体的特征就决定了对话是小说阅读的有效途径。
对话的教学方式必将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灵沟通与交往,从而达到师生间、师生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灵彼此敞开、彼此倾听,实现对文本意义的重建与超越,达到小说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
在小说阅读教学的对话教学活动中,师生都作为主体而存在,这里没有权威,只有来自各个领域的不同的声音。
教师在与学生的小说阅读教学中,运用对话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阅读与学习,鼓励学生把阅读的感悟运用话语从脑海的积淀中释放出来。教师不应该是小说阅读课堂的管理者,也不应该是小说这种文体知识的传声筒,他和学生一样,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与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感悟。在学生倾诉时,是一个耐心细致的听众;在学生迷惑时,是个思路清晰的指引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平等地和学生展开对话,达成相互理解,以及对小说这种文本及文本内容的真正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虽然由于知识和人生经历的不同,或许会对小说的文本有不同的理解,但正是这种差异才真正体现出阅读教学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对话这样一种途径走进课堂,那课堂才真正是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小说这种文体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也要求在对话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是学生参与到对话教学中来。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在体验中去挖掘知识更广、更深的意义,这样才有可能使小说阅读教学的对话价值和意义得到充分的展现。如我在教授《祝福》这篇课文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把整个课堂模拟成祥林嫂死后,侦探小组的调查现场。调查的就是祥林嫂的死因,让班上的学生做侦探,侦探小组有探长一人,助手一人,记录员一人。让班上其他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指定鲁四老爷一人,四婶一人,还有柳妈、祥林妈、阿毛的大伯等人,其余的为鲁镇上的其他人,探长可自由提问,但要求提出的问题应以课文为依据,通过对话来调查祥林嫂的死因,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来把握人物性格。这一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台上台下群体投入,思维活跃。学生阅读的激情就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当然,“主题”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对话的关键,没有主题那么对话就会偏离教学目标,教学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好的主题是促进对话、互动向深度发展的动力,但主题的展开决不仅仅是师生或生生之间的“问答”。真正的主题应该是能引起师生共同兴趣、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的主题,应该能引起学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叙述他们的疑问和见解。《祝福》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就要围绕“祥林嫂的死”来对话。主题的表述形式通常是“发问”,但要做到能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以及给他们思考提供方向和一定的时间。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结合文本,从学生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让学生有感而发,并和学生一起筛选主题,力求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让一个好的主题,引发一场良好的争鸣,通过对话实现共鸣。实现小说阅读教学的高效率,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
语文课堂中小说的阅读教学运用对话这种形式,那么课堂就不会是鸦雀无声的,但也不能是吵杂无序的。师生的民主、平等并不代表不要老师的组织、引导,象“祝福”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对象,注意人物与祥林嫂的接触,不能脱离了文本。完全自由对话的课堂教学决不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尊崇的。有针对性的对话环境,自由的表达方式,才是我们提倡的有效的小说阅读的教学途径。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可以组织两人小组、前后四人小组、六人学习小组、全班等全方位、多层次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并始终在其中有机渗透师生间、师生与小说文本间的对话,把合作学习营造成一种对话模式。只要能做到点面结合,科学有序,就能为小说阅读的对话教学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小说阅读教学的对话教学中,教师除了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对话的平台,给他们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空间之外,还应该尽力去打破学生大脑中的常规,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知识,发展智能。同样以“祝福”为例,主题是“祥林嫂死了”,学生就会生疑,祥林嫂是谁?她为什么死了?她是怎么死的?中国这么多的人死了,鲁迅为什么单单要写祥林嫂?······学生的调查过程,其实就是释疑的过程,也是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的过程。那么在对话的过程中就要把对话、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质疑,并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在平等的对话中,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见解要去和学生平等友好地共同探讨。
当然,小说阅读课堂上的对话,除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还应激活文本资源,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社会对话,放手让学生参与更具实质性的探索过程,并从中不断获得真知。比如学生读《边城》,对孔翠翠既感到可悲(因她善良天真),又觉得可笑(因她痴情愚昧);对她的遭遇,既认识到特定的社会环境,又认识到这是表现人性的善良。同时,学生还认识到作为现代人,不应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看翠翠。对于《祝福》里表现出来的冷漠、麻木、愚昧,更应该让我们知道,亲人、邻里、同学之间——尤其是当他们遇到不幸时,大家要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同情,多一份支持。
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与小说文本、小说作者、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会让学生学会在鉴赏真善美、批判假恶丑中观照自己的人格,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见,对话是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全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育的智慧》林崇德开明出版社
[3]《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