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2015-05-30刘华
刘华
每当上阅读课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同学的课桌上,只是摆着一本书,既没有本子,也没有笔,更有甚者,有的同学干脆只用一只手按着书,另一只手还在干别的事情。这样阅读,只是文字从眼前过一遍而已,可谓水过地皮湿,收效是非常低微。这样下去,即使时间再长,又会给学生带来什么益处呢?为了改变这种阅读习惯,要学生养成有效的阅读习惯,我思索了很久,决定采取措施,尝试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不管学什么,都应该思考,只有去思考了,才能有所收获,否则,任何学习都是徒劳的。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就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实践也已经证明,如果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边读书边读边思考,不但会理解感悟课文中的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创造性。因此,在学生阅读的开始,我便会设置几个有关这篇文章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自然会让他们开动自己的大脑,去解决这些问题。有了这些问题,学生似乎有了读书的目标,有了目标,就能激发出学生的的潜力,有了潜力,不但会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其它许多问题,而且还会激发出他们的创造能力。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每一篇文章,都像大海一样丰富,里面包藏着许多奇异的珍珠、贝壳……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能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这些珍宝,那么自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阅读时,我便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精彩描写,或者重点词语或者句子或者细节,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精彩描写的理解,达到进一步理解全文的目的。
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异常,许多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理解会有一定困难。但是,既然是文学作品,就一定是由“人”写出来的,因此一定包含着“人”的思想情感在里面,有时虽然有年龄的差距,但是,情感往往是相通的。所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阅读理解文章,不失为一种上乘的方法。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方面例子很多。如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写出了自己对《石头记》这部书的独特感受;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笔在课本上圈一圈,勾一勾、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写出自己的共鸣,甚至由此引发自己思想的野马驰骋到广阔的“草原”。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读书时,调动自己所有的资源,一边读一边思,然后有所所感,有所感悟之后才会圈、勾、画、作批注,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事吗?所以,每每在阅读之前,我都会提醒学生拿出自己的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如果不记录下来,时间久了,便会忘记得一干二净。所以,我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一两篇文章后必须要写出读书笔记。这样,学生每读完一篇文章,便会在心灵深处留下深深地印记,必将会熏陶他们的灵魂,让他们的灵魂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纯洁。
其实,良好的素质来源于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素质只有变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成为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源泉。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我国教育家魏书生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通过不断的坚持和培养,班里的大部分学生可以按照平时训练的方法自主阅读文章,自觉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对文章的把握层次逐渐提高,准确性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视野也开阔了,而且还能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学生的作文中时而显现出生动鲜活的语言,比以前死气沉沉的语言有了明显地改观;更值得欣慰的是学生的气质有了改变,打打闹闹的粗野行为明显减少,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