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外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5-05-30张红岩林小军马青丽
张红岩 林小军 马青丽
[摘 要]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课外工作室的建设,可以探讨课外工作室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和载体的构建中的一些思路。实践证明,依托课外工作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模式,值得不断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课外工作室 大学生 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051-02
如何把学生培养的重点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是多数高等院校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院建立了课外师生工作室。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工作室进行项目的自主设计和自我管理,这能促使学生在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现就一些管理的做法和思路与同行一起探讨。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然而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理论学时多,实践机会少,实习虽然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大多属于验证性质而非创新实践。[3]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较差。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依托课外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
课外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制作、科学研究及科技竞赛等课外活动[4],将其作为完善和补充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这样的思路,工作室从以下方面进行管理建设。
(一)培养机制上体现开放性、连续性和融合性
人才是工作室长远发展的核心资源。课外工作室在人员纳新和管理方式上充分体现开放性,以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团队意识的目的。工作室以机械类专业为主,接收全校范围内对科研和制作有爱好的各专业学生。在人员组成上实行专业交叉,学生在学习、培训和制造完成项目中能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同时,在互相交流中,能间接学习相关相近专业的知识,以拓宽知识面。工作室采用开放式的管理办法,非工作室成员也可以在工作室内进行科技发明创造等活动。成员间的积极配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的培养。新成员经过一年的锻炼、培训后,经考核合格成为工作室真正的成员。成员采用终身编号制度,建立成员“工作室个人档案”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会随着成员的发展而及时更新。工作室会建立工作室QQ群,便于各成员相互交流学习,及时掌握回馈工作室成员毕业后的发展情况。在项目研制管理中,工作室会定期召开周讨论会、月总结大会和学期(年)总结大会,探讨任务进程,解决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培养内容上体现主体性、互动性和独立性
课外工作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首要任务,活动过程和内容充分体现了其主体性、互动性和创新性的特色。
1.主体性活动
工作室成员完全依据个人兴趣和项目开发需要,有目的的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和方向。这能充分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训中,指导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和交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在这种和谐的氛围,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充分表述自己的创新思维。
2.互动性活动
工作室定期组织进行讨论会,要求成员在会议中做到思想应开放,积极发言,将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工作室的每个成员轮流担任会议的主持者,这样能锻炼成员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小组负责人协调好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序开展进行相应的工作。通过这些活动形式,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在互动中学会选择、判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这还能让学生在冲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应付困难和危机中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创新活动的实质所在。
3.独立性活动
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获得所需知识的能力,是衡量创新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工作室培训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教师辅导为辅,强调学生独立自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
(三)培养手段和载体体现时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工作室以项目小组为载体,根据成员的爱好和特长,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层次和学生能力培养方向,成立发明制作小组、产品创新小组、软件应用小组和家电维修小组。通过邀请教师定期举行专业创新讲座、定期举行交流会、订购与创新有关的杂志等形式,关注和学习时下先进技术和专业知识,体现工作室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时效性。
工作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创业大赛等,结合大学生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5] [6]工作室作为科技作品制作的摇篮和基地,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经过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项目完成后规范的科技论文的撰写,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调研市场、计算成本、广告营销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市场意识和营销方面的能力。通过参与竞赛,将培训、设计、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了课外工作室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性。
工作室成员通过长期的制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开拓了创新思路;通过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更深地理解了本学科领域的现实问题,锻炼了综合科研的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实习,熟悉生产现场,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工作室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性机会和环境,体现了工作室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性。
三、课外工作室的实践效果
工作室自2010年成立以来,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室建设初见成效。作品“新型田间喷雾车”荣获第八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并在2011年成功申请国家专利;作品“汽车节油器”荣获第九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项目“助力摘花椒器的应用及推广”荣获甘肃省第四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项目“爬楼越障一体车”荣获甘肃省第四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项目“新型田间喷雾车”荣获第五届甘肃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兰州工业学院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学生通过在工作室的培训和实践,在理论和实践能力上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提高了专业素养,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了就业能力。
四、结束语
课外工作室作为新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通过对培养机制、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和载体的创新式建设,构建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在技术创新意识与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提高,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意识。实践证明,依托课外工作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模式,值得不断探索和实践。
[ 参 考 文 献 ]
[1] 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6-79.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 / OL]http://www.cau.edu.cn / jwc / wenjian / 009.htm,1999-06-131.
[3] 陈飞,谢安邦.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之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11(4):76-79.
[4] 王世山.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48-51.
[5] 刘芳.刍议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机制的构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87-89.
[6] 张友琴,王萍,朱昌平,等.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67-170.
[责任编辑:陈 明]